毛泽东赞他为“带刺的红玫瑰”,其故居成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时间:2020-08-03 来源:南方日报 浏览次数:-
字号:

  悠悠琴江多少英雄魂


  自大革命时期以来,五华县有1594名革命烈士献出了宝贵的生命,数量为梅州各县(市、区)之最。古大存就是在这块被鲜血染红的热土上成长起来的杰出代表,他是东江地区继彭湃之后的卓越农运先驱,中国工农红军第十一军的创建者和东江革命根据地的主要创建者,在广东军史和党史上有重大影响的人物之一。

  斯人已去,故居仍存。古大存故居“金山翠秀”命运多舛。所幸,土木安在,修缮一新的故居仍呈现岁月的履痕,红色印记俯拾皆是,仿佛又让人看到了古大存英勇战斗的身影。

  故居的一砖一瓦,无不镌刻着一位革命战士的无我情怀。如今,古大存故居被列为梅州市文物保护单位、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市中共党史教育基地以及梅州首批市级党员教育基地。越来越多的人慕名前来,追寻革命先辈的足迹,重温峥嵘的革命岁月。


  一门忠烈

  家族12人投身革命壮烈牺牲


  驱车前往五华县梅林镇优河村,稻田随风起伏,两棵枝繁叶茂的木棉树下遮荫着古朴厚重的古大存故居,看似简朴的客家民居却承载着一位革命家的成长故事。

  该故居建于清朝嘉庆年间,原为三栋二横上五下五结构,木桁桷悬山瓦顶建筑。“古大存故居朴素无华,没有翘角重檐,与周围的新建楼房相比,显得是那样的普通。”村民古必崇说,正是这座普通的屋宇,走出了一位五华农民运动的先驱古大存。

  事实上,古大存出生在当地的一个殷实家庭。据后人回忆,古大存幼年丧父,他的母亲是庶母,封建礼教充斥着家族内部,让他与母亲从小就受到哥嫂们的歧视。但正是由于他从小目睹了许多不平事,感受到剥削制度的不平等,使他对穷苦劳动人民有了更深的了解与同情。

  1925年3月,周恩来以东征军政治部主任的身份第一次东征到五华,点燃了五华的革命火种。同年七八月间,古大存受中共广东区委的派遣以省农民协会特派员的身份回五华组织工农武装。

  古大存回乡后,很快在南部上山十约建立起90多个乡农会。至1926年10月底止,全县共建立了350多个乡农会,全县90%的农民都加入了农会。此时的五华,是继海陆丰后,成为东、梅两江地区农民运动最活跃的地区之一。

  1928年1月20日,古大存组织动员五华10万工农革命军和群众参与丁卯年关大暴动,提出“打土豪、分田地”口号,他们纷纷拿起刀、枪、剑、戟及土炮等武器投身到暴动的队伍,攻打国民党区、乡公所和地主豪绅的巢穴,全县开展烧毁田契、废除苛税、抗租减租斗争。

  “丁卯年关大暴动是一次有组织有领导震动粤东大地的农民起义,推动了五华地方党组织和苏维埃政权的发展。”五华县委党史研究室主任古江南说,五华人民打破了几千年的封建制度和传统因袭观念,思想得到了解放,精神面貌焕然一新。

  这一暴动威震了国民党广东反动当局,引来了国民党的疯狂报复。1928年春节刚过,国民党派黄旭初部进剿五华,与五华反动势力相勾结,成立“剿共委员会”“灭古委员会”,并对全县200多个革命村寨实行烧、杀、抢“三光”政策,古大存故居在当年也惨遭焚烧。

  笔者在故居墙上陈列的一张老照片看到,原本的故居是三堂两横,建筑面积约800平方米,经过三次火烧,如今只剩古大存曾经住过的左横屋,全屋仅剩222平方米。

  大革命失败后,1928年5月,古大存带领60余位革命骨干走上八乡山建立革命根据地,后被推举为“五县暴委”“七县联委”书记。

  “古大存不仅自己参与革命,还义无反顾带动全家参加革命斗争。”古江南说,古大存亲属从1925-1931年的6年间,全家14人参加革命,先后被敌杀害12人,新中国成立后有10人被评为革命烈士,2人被评为受害群众。古大存一家人为革命流血牺牲,贡献巨大,被誉为“一门忠烈”。


  一生忠诚

  被毛泽东誉为“带刺的红玫瑰”


  “古大存是我们梅州人的骄傲,每次有朋友来,我们都会带他们来故居看看。”当地村民说起古大存时,自豪感溢于言表。

  笔者跨过石门坎,走进革命历史底蕴厚重的古大存故居,一进门,目光便一路追随着古大存用过的生活工作用品和简陋武器等众多革命文物,一种崇敬之感油然而生,感慨革命前辈那一段艰苦斗争的岁月。

  古大存一生致力于人民的解放斗争事业。1930年,他在八乡山革命根据地建立东江苏维埃政府和中国工农红军第十一军。“它们的成立,标志着统一的东江革命根据地正式形成,八乡山成为东江最大的赤色区域和东江革命的指挥中心。从此,红十一军的旗帜成为南粤大地人民心中的精神柱石,也成为国民党反动派坐立不安的病根。”古江南说,这是古大存革命历史中浓墨重彩的一笔。

  更让大家敬佩的是,1934年底,东江苏区只剩下大南山一块立足地。这时古大存调任东江特委常委、政治保卫局局长。在建立和巩固东江革命根据地的数年间,古大存身经大小战斗数十次,多次受伤,成为东江地区家喻户晓的英雄人物。

  1935年,撤出八乡山,辗转到大埔山区秘密活动,保存革命种子。直到1938年4月,古大存偶然在一张报纸上,看到国共合作和周恩来在武汉八路军办事处的消息,便借道香港,北上武汉,找到了中共中央长江局负责人周恩来、博古和叶剑英,终于和党接上了组织关系。

  在与党组织失联的两年多时间,古大存不断勉励大家:“现在跟党组织失去联系是暂时的,只要党还在,我们就一定会联系上。”又说:“革命好比炼钢炉,杂质跑掉了,剩下来的就是好钢材。只要大家团结战斗,革命一定能成功!”

  在古大存带领下,队伍在大埔山区化整为零,秘密串联,以烧炭、做陶瓷为掩护,帮助深山群众组织贫民团、陶瓷工会,并在斗争中发展党的地下组织。古大存先后建立了13个中共地下党支部,保存了一批革命火种,使粤东大地始终高耸着不倒的红旗。

  古大存的卓越功勋和高尚品格可从故居的一物一景、一花一草中窥见一斑。当笔者在故居内看到“玫瑰风骨”四个大字时,当即想到了毛泽东对他的赞誉:“他是一朵玫瑰花,带刺的。”这是毛泽东早年在延安时对古大存的评语。

  1939年秋,古大存率领代表团前往延安参加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他们艰难跋涉、历经险阻,冲过敌人一道道封锁线,历时一年行程万里,终于在1940年12月安全到达延安。

  在延安,古大存积极参加整风运动,他敢于批评与自我批评,对自己的一些错误,能主动作深刻的检讨,表现了革命者光明磊落的胸怀。所以,毛泽东多次称赞古大存是“带刺的红玫瑰”“一面斗争的旗帜”“模范共产党员”。

  历史走远,时代变迁,伫立观瞻故居陈列的每件物品、每张照片和一册册泛黄的书页,让人仿佛又看到了古大存那英勇奋战的身影。


  一屋传承

  成为梅州首批市级党员教育基地


  曾被敌人火烧三次、历经多次修复、因地势低洼常遇洪水侵袭……古大存故居“金山翠秀”的命运颇为坎坷。历经沧桑,仅剩222平方米的故居经不起几番风雨,启动保护措施刻不容缓。

  五华深刻意识到,名人故居(旧居)不只是一座房子,它是时代风雨、人世沧桑的见证。因此,五华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红色遗址的修缮保护,对古大存故居进行保护性修缮,并实施活化利用。

  走进古大存故居,大厅内古大存的汉白玉雕像威严肃穆,桁栋及二楼棚面木材已经更换,外围天井修缮了走廊,基本保留了客家民居的风格。故居焕然一新,仍旧呈现着岁月的履痕,窗棂、门楣、白墙灰瓦,依然氤氲着浓郁的历史气息。

  一砖一瓦,无不显示着历史的色彩。这背后是五华县坚持按照“修旧如旧”“修旧如新”“生态保护”“循序渐进”等原则,对故居进行因地制宜的保护修缮利用工作。

  “名人故居见证着历史的变迁,具有重要的历史信息和文化内涵。修缮过程必须尊重历史,按照修旧如旧的原则,才能最大程度还原当时生活场景或历史风貌,留住历史根脉。”五华县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局长廖焕雄说。

  穿过烽火硝烟,跨越岁月长河。“东江红军的一面旗帜——古大存”于2019年12月入选梅州12张红色文化名片之一,修缮后的故居,也成为广大人民群众和青少年进行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的基地,被列为梅州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梅州市中共党史教育基地、梅州首批市级党员教育基地。

  “古大存是我们后辈的榜样和骄傲,他的故居重新出现在我们的视野里,发挥了教育后人的作用,让我们很是感动。”古会芳既是古大存的侄孙媳妇,也是故居的日常管理者,至今已管理了30年,可以说是见证故居变化的人。

  廖焕雄表示,保存好故居不是目的,让故居的文化内涵代代相传,让更多的人领悟,才能算“活”。去年9月,古大存故居进行布展,展陈内容分为“农运先驱、革命忠魂、玫瑰风骨、公仆情深”四大部分,展示了一大批珍贵的历史图照和文物著作,真实生动反映了古大存战斗的一生、光辉的一生。

  “去年10月份布展完成,到年底仅3个月时间,我们就接待了两万多人次来这里开展主题教育活动,最多的时候一天接待了13场,从早到晚没有停过。到目前为止,故居参观人数累计超三万人次。”古会芳说,来故居参观学习的,有头发花白的老人,也有朝气蓬勃的青年,更有洋溢着青春气息的学生。

  修缮布展后的古大存故居,成为当地进行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最直观、最生动的教材。这也是故居“活起来”的一个表现,“故居不仅修缮完好,而且活化利用为教育基地,弘扬了古大存爱国、奉献的精神,这对于故居新生来说是最好的良方,是故居修缮最大的意义。”古会芳说。

  还一座故居,传一方精神,古大存故居背靠琴江河畔的山岭,左前方磂砂河曲折回环,村庄悠长、静谧,故居里人潮涌动,古大存的英雄故事是当地人永远讲不厌的。

古大存故居沧桑历程

  01

  古大存故居原名为“金山翠秀”,建于清朝嘉庆年间。原为三栋二横灰砂墙,木桁桷悬山瓦顶建筑,正屋21间,左横屋13间,右横屋24间,总建筑面积约800平方米。1897年4月24日,古大存诞生在左横屋靠中厅右边的第二个房子里,此后在此处度过了20余年。

  02

  古大存于1924年参加革命后,国民党对他恨之入骨,他的住所曾被敌人用火烧过三次,仅存左横屋,其余是断壁残墙。

  03

  左横屋部分在抗日战争时期和解放初期曾进行过小修,1984年,政府拨出专款进行修缮。1986年7月,故居又遭台风洪水袭击,部分墙体倒塌,政府拨出专款重修。

  04

  2017年4月,五华县委、县政府举办纪念古大存诞辰120周年系列活动。随后筹集资金再次对故居进行修缮。修缮后的主建筑为横屋,高两层,大门额镶嵌“古大存故居”石匾,石门框。屋内右侧直列横屋,中间为厅,中厅竖立古大存汉白玉雕像,左右各有房两间。横屋及上下廊二层铺有横梁木栅,下廊侧有木梯上至二屋。横屋上廊门南出,至7字廊,廊以石础木柱,金字梁架,上桁瓦盖。

  05

  2019年10月,五华县对古大存故居进行布展,展陈内容分“农运先驱、革命忠魂、玫瑰风骨和公仆情深”四部分,展示古大存同志珍贵的历史图照和革命文物一大批,还融入艺术雕塑、场景再现和多媒体手段,真实生动反映了古大存光辉的一生。

  06

  古大存故居于2014年1月被梅州市人民政府公布为梅州市文物保护单位;2008年9月被中共梅州市委宣传部公布为梅州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017年1月被中共五华县委党史研究室公布为五华县中共党史教育基地;2018年8月,被中共梅州市委党史研究室公布为梅州市中共党史教育基地;2020年7月,被中共梅州市委组织部公布为梅州市首批市级党员教育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