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会聚焦 全国人大代表孙建博:切实加强森林防灭火一体化建设
时间:2020-05-25 来源:掌上梅州 浏览次数:-
字号:

在今年的全国两会中,全国人大代表、林业英雄孙建博提交了两份关于加强森林防灭火的建议。孙建博代表在与记者的通话中,一直在强调国家一定要加强森林防灭火一体化建设。



绿色中国北京5月22日电  森林火灾是一种突发性强、破坏性大、危险性高、处置困难的自然灾害。森林火灾一旦发生,如何积极扑灭,最大限度减少森林火灾带来的损失,是当前社会各界重点关注的问题。在今年的全国两会中,全国人大代表、林业英雄孙建博提交了两份关于加强森林防灭火的建议。孙建博代表在与记者的通话中,一直在强调国家一定要加强森林防灭火一体化建设。

火灾是森林经常遭受的各种自然灾害中对森林危害最为严重的一种,被联合国粮农组织列为世界八大自然灾害之一。我国是森林火灾较为严重的国家之一。据统计,2019年全国共发生森林火灾2345起,受灾森林面积约13505公顷。

“2020年3月30日16时,四川省凉山州西昌市突发森林火灾,经过68小时的鏖战,付出了19个鲜活的生命,这场令全国揪心的大火才最终被扑灭。”孙建博心情沉重地告诉记者,1987年大兴安岭火灾之后,我国实施了严格的森林防火、灭火政策,取得了显著成绩,但同时也深刻改变了自然林火情势。“持续的暖干化气候和禁伐,导致松针、落叶、枯枝等林下可燃物增多,必然会加剧林火发生的可能性和灾害强度,且明火扑灭后易发生复燃,使当前的森林防火形势愈加严峻。另外,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可达到林区或在林区周边的人为活动日益频繁,也是引发森林火灾的绝对因素。据应急管理部统计信息显示,2020年第一季度已查明起火原因的森林火灾中,人为引发占99.6%。”

针对近两年森林防灭火工作中暴露出的一些问题,孙建博给出了自己的分析。他告诉记者,森林防灭火的“防”和“灭”原本是一个有机整体,然而在现阶段森林灭火主要力量从林草系统内分离的情况下,防火仍归林业局、国有林场(林区)、乡镇,火灾扑救由应急部门组织,森林公安负责执法,“防”和“灭”在一定程度上成为三个部门分别管理,“多龙治水”,很容易在一些环节上造成相互不衔接;尤其是在初级火情火灾的及时处置上,由于改革后林业部门、国有林场(林区)、乡镇等一线的扑火力量弱化了,无法及时阻止火情的蔓延,做不到森林火灾扑救的“打早、打小、打了”原则,小火往往也成了大火。

“要想最大限度减少森林火灾对自然资源和人民生命财产的侵害,必须进一步理顺森林防灭火的体制和机制,切实加强森林防灭火的专业化、科学化建设,加强森林防灭火一体化建设。”孙建博说。

孙建博随后以原山林场的防火实践为例向记者讲述了科学防灭火体系的建设。

山东省淄博市原山林场坐落在鲁中山区,森林面积4.4万亩。虽然不大,但林片分散,插花地多,周边与67个自然村插花交界,管理难度大。长期以来,原山始终把森林防火作为全场重中之重的工作来抓,在长期实践中提出了“以人为本抓防火”和“防火就是防人”的科学理念,从队伍建设、制定预案、组织培训、适时演练、总结规律、建章立制、责任落实、后勤保障、科研创新等多个方面建立起了一套科学、完善的森林防火管理体系,形成了全覆盖防火网络,林区内连续24年没有发生一次森林火灾。

具体做法:一是始终坚持以林为本。采取集团购买林场服务的办法,以林养林,以副养林,每年在人员、物资、道路等防火基础建设方面投入近千万元。建立了山东省第一支专业防火队、第一支专业防火摩托车队和防火预备队等专业防火队伍,在队伍建设上实行长效机制,确保扑火力量的稳定性。对于专业防火队伍的培养立足于实战,本着“平时多流汗,战时少流血”的原则,爬冰卧雪,野外作业,每年沿林区外围、插花地段打烧防火隔离带70公里。结合隔离带的打烧,要求专业防火队员实战训练不少于60天,营林区一线人员不少于30天,防火预备队不少于10天,大大提高了原山专业防火队伍的实战技能。原山专业防火队先后出色的完成林区周边和省内的增援扑火任务300多次,被老百姓亲切的称作“春雨”。

二是坚持“防火就是防人”的科学理念。按照“预防为主、积极消灭”的原则,对外“防”容易引起火灾的人,对内“防”担负防火责任的人。为从源头上加强火源管控,彻底消除火灾隐患,1997年林场顶着各方压力,挨家挨户做工作,先后从林区内迁出坟头2000座,建立了园林式的长青林公墓。

三是构建大区域防火体系。自2014年以来为周边乡镇配备了2000多台套的防火物资和装备。林场与大区域防火体系下的各乡镇、村庄相互配合、相互协调,对所有火警火情做到了“早发现、早汇报、早处置”,对打造鲁中森林防火屏障起到了积极而有效的作用。

根据原山林场的防火实践和充分的调研,孙建博代表建议:

一是“防”和“救”不能人为割裂开来,必须加强森林防灭火一体化建设。按照《森林法》和《森林防火条例》的规定,严格落实地方行政首长负责制,层层压实各方责任,应急、自然资源、森林公安、林场等各部门加强协调,科学配合,群防群控,提高应对森林火灾的综合能力。同时,要明确火场的指挥权问题,在实际扑救中充分尊重、征求基层林场(林区)和乡镇分管干部的意见,坚决避免因不了解地形、地貌、火势走向、气象变化等客观因素而胡乱指挥,坚决避免无畏的“英雄主义”式的牺牲,坚决最大限度保护森林生态资源安全。

二是基层一线的林场、乡镇扑火队伍要成为实现火场初级阶段控制的有效力量。一线队伍的弱化将使几十年来在实践中得出“打早打小打了”的原则成为一句空话。我们在加强专业应急队伍建设的同时,非但不能削弱基层扑火力量,反而应当在财政、编制等方面大力支持国有林场(林区)、乡镇等地方一线扑火队伍建设。

三是加强森林火灾扑救的专业扑火队伍建设。森林火灾的扑救是一门非常复杂的科学,什么样的场景,什么样的声响,什么样的火焰,什么样的空气味道,在消防专业技术人员的判断里,都有着微妙的作用,都能成为他们临场决断的依据。森林武警转到应急部门后,改变了消防人员过去那种短期服役下缺乏火场实战经验的问题,可以通过加强业务培训和参加实战两个方面,加强专业化队伍建设。

四是充分利用各种现代化手段。在火情监测技术方面,目前主要有3种形式,即地面巡护、瞭望台监测和空中巡护。前两种主要依赖于人的因素,而且视线受限,无法保证24小时不间断及时监测。近年来卫星监测林火技术兴起,红外线监测、雷达监测等新技术在森林火灾的预防中也得到了应用,大大提高了林火监测的及时性和准确性。各地应当因地制宜,充分利用各种现代化科技手段,最大限度保障森林资源安全。

五是提高各种措施在森林火灾扑救中的综合应用。风力灭火机、泡沫灭火车、消防水车、直升飞机、灭火炮等诸多灭火器械机具,都是近年来我国在扑救森林火灾中常用的技术手段,但是受地形、气候、交通等因素的制约,在实战中都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各地必须依据自身实际情况和现场指挥要求,综合采取各种手段,有条件的地区,可以实施引水上山工程。

六是用社会学手段做好森林火源管控。“人为引发”仍是当前引发森林火灾的首要原因。农业秸秆焚烧、野外用火、祭祀风俗等频繁的人类活动一直是引发森林火灾的重要因素。因此,守住山、管住人、看住坟、盯住人是“以人为本抓防火”的关键,淄博等地提出的“小手拉大手、防火进校园”和原山林场长期坚持的“防火就是防人”,都是从源头上加强火源管控的成功范例,可推广、可学习、可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