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走进五华 > 生态旅游 > 景区景点
闻猄嶂·龙狮殿—文天祥、赵昺在五华的传说解读
时间:2018-04-28 来源:五华地情网 浏览次数:-
字号:

在五华县龙村镇有座山叫帘子嶂,位于五华县南端,是莲花山在五华境内的止点。帘子嶂,1948年出版的《五华县志》(以下同)称帘紫嶂。这座山并不高,只有海拔442米,但它在民间取名为闻猄嶂后便名闻遐迩,正如刘禹锡所说的“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帘子嶂为何又名为闻猄嶂?这与文天祥有关。《乾隆嘉应州志》记载:“闻猄嶂,旧名帘子嶂,与永安分界,宋文丞相驻兵于此,闻猄鸣,徙南岭,阶级尚存。时军中无烛,令采生烛然(燃)之,火光照人。今竹叶有符纹者尚可生然。岭有毒泉,军士娱(误)饮,死,文山祷止之。地多蚊,军士不能寐,文山祝之,遂绝。多蝈闻耳,文山为纸枷逐之,至今山下蝈颈有白痕,皆忠诚所感。”南岭,原属五华,明隆庆三年(1569)设永安县时割归永安。烛,蜡烛。古代无蜡烛,称火炬为烛。引文中所称生烛,五华龙村人称生点蒸。蒸,竹类,用锤锤过、在水里浸泡过的蒸,是熟点蒸,在五华农村普遍用它们当作火炬以供照明。闻猄嶂的生点蒸很特别,生砍下来不须加工制作便可点火。引文中的蝈,俗称公式里。《古代汉语大词典》对公式的解释是:“蛙属。李调元《南越笔记》卷十一:‘蛤名田鸡,一种肖田鸡而无腰肢,鸣长声,俗呼为公式,即蝼蝈。’又:‘惟潮州人食之,故名曰水潮公式。’”《周礼·秋官·蝈氏》注说:“蝈,今御所食蛙也。” 公式属蛙类,利用大声鸣叫来与它的同类进行联系和交流。在繁殖季节它们都集中在同一水体中或附近繁殖,在这时候,它们鸣叫得特别大声。由于“多蝈闻耳”,影响军士睡眠,文天祥“为纸枷逐之”,爱兵护兵之情可见一斑。《五华县志》有一段有关文天祥在五华登畲一带活动的文字表述:“雷公嶂北出一峰曰登云山,山有三成高八百丈,形如笔架,山半有坪冈,可容万人,多田,可获谷数百石。有石门遗迹。相传文丞相登此。”民间将在闻猄嶂一带驻兵时的文天祥描绘成会念符咒、善用厌胜之法而加以神明化,是对这位抗元民族英雄崇拜、敬畏心理的反映。

很凑巧,在潮汕一带也有类似用纸枷镇蝈的传说。话说宋朝末年的一天晚上,南逃的赵昰居住在南澳太子楼被阵阵噪声吵得不能入睡。经查,这噪声是蛤虫九发出的。陆秀夫遵照赵昰的旨意,叫人挑选了一只大的蛤虫九,将一条用御笺裁成的纸条枷在蛤虫九的脖子上,点燃三支香,祷祝蛤虫九不得鼓噪,以免影响赵昰睡觉。祷祝完毕,噪声骤停。天亮之时,人们发现太子楼周围的蛤虫九脖子上都出现了一道白圈。从此,太子楼周围的蛤虫九只会发出低沉的咿咿声,不再发出高亢的喔喔声。至今,潮汕一带仍有“太子楼蛤虫九,会咿不会喔”的俗语流传。蛤虫九,就是客家人俗称的公式里。

文天祥(1236-1283),江西人。德祐元年(1275)元军南下,次年,文天祥任右丞相,出使元军议和,被扣留,后脱逃到温州。景炎二年(1277),文天祥带兵攻打江西,收复州县多处,不久败退广东,于景炎三年(1278)十一月进屯潮阳县,十二月奔赴南岭。文天祥就是在这时候驻兵五华帘子嶂的。景炎三年,文天祥在广东海丰的五坡岭被俘。祥兴二年(1279),文天祥被押解见宋朝叛将、元军元帅张弘范。张弘范要文天祥写信劝张世杰投降。文天祥写下《过零丁洋》诗,不肯投降。张弘范无奈,只得派人从潮阳押送文天祥到北京囚禁。被囚禁期间,文天祥写下了展现浩然正气和坚贞节操的不朽诗篇《正气歌》。文天祥被杀后,人们在他的衣带上发现了他的绝命书。书云:“孔曰成仁,孟曰取义,惟其义尽,所以仁至。读圣贤书,所学何事,而今而后,庶几无悔。”为了纪念慷慨赴死的文天祥,五华民间又将文天祥驻过兵的闻猄嶂称为忠臣岭。

《五华县志》介绍说,“五华人多膂力、尚勇,负羽从军者众。”又说,“文丞相过长乐,一呼而从者数百。”由此可见文天祥在充满崇武尚勇气氛的五华民间的号召力。

以上是由文天祥引出的版本“闻猄鸣”。

在五华,还有由宋帝昺引出的版本“黄猄鸣”。将这两种版本翻译成口语,就是“闻惊叫”和“王惊叫”(五华口语,黄、王、皇同音,猄、惊同音,称鸣为叫)。

五华民间传说,当年宋帝昺南逃时经过五华。由五华县文化局于1996年编印的《五华民间故事》刊载了《宋帝昺走长乐》一文,讲述了赵昺(宋帝昺)的故事。文章说,赵昺从岐岭入五华,一路南逃,再经横陂南行。一天,赵昺来到五华县登畲乡黄狮村大园岭,看到这里四面高山,地形险要,能攻易守,便决定在这里建立帝都。紧接着选定黄道吉日,破土动工,建造宫殿。不几日,正殿草草落成。一天,君臣们正在殿中议政,忽然从远处传来怪叫声,吓得满殿君臣惊魂失魄。赵昺命人找当地乡民询问,方知是黄猄叫。赵昺一听,说:“‘王惊叫’,王都惊叫,此地不可久留。”黄、王、皇谐音,指皇帝。于是,赵昺连夜向南边的海丰方向逃走。《五华文化·龙狮殿》有这样的叙述:“相传宋朝末年,即1278年秋,末代皇帝赵昺(又叫宋帝昺),携大臣文天祥、陆秀夫、张世杰等南逃,被元兵一路追杀,逃到龙狮殿。”

龙狮殿,原名龙狮田,海拔1000多米。《宋帝昺走长乐》一文说,至二十世纪六十年代,赵昺建造的宫殿遗址尚存。因为建过宫殿,大园岭自宋后被人称为龙狮殿。

赵昺南逃时经过五华,这只是民间传说而已,缺乏史料佐证。《宋史》《中国海洋轶事》和《中国皇帝全传·赵昺》对赵昺南逃路线均有所表述。综合资料,赵昺南逃的情形大体是这样的:

德祐二年(1276)正月,元兵迫临安(杭州),宋室封赵昰为益王,判福州;封赵昺为广王,判泉州。德祐二年五月,宋室在福州立年仅8岁的赵昰为主(即端宗),改元景炎;封赵昺为卫王;封张世杰为枢密副使、陆秀夫为签书枢密院事。此时,宋室料定无法在福建与元军抗衡,不得不率军南下,从福建乘船至广东饶平的红螺山驻跸。10多天后,宋室转移到南澳岛。景炎二年(1277)六月赵昰离开南澳抵达陆丰的甲子。十二月间,漂泊在海上的赵昰,因船被飓风损坏而溺水,差一点死掉。景炎三年(1278)三月,赵昰带病逃至硇洲(在广东雷州湾外东海岛东南海中)。景炎三年四月十五日,赵昰病死;同月二十一日,年仅8岁的赵昺在硇州登基,改元祥兴。赵昺登基后,乘船向香港方向逃亡,祥兴元年(1278)五月底,又转移到新会县的崖门。祥兴二年(1279)二月初六,元军在崖门激战宋室。陆秀夫见大势已去,便背着赵昺投海而死。据《宋史》记载,后宫及诸臣、将士从死者众多,二月初七之后,“浮尸出于海十余万人”。

资料显示,赵昰、赵昺离开福建之后,一直在海上过着逃亡生涯,两个小皇帝的小朝廷成了海上流亡政府。据《宋史》记载,陆秀夫曾著书,对赵昰、赵昺在海上流亡的史实记得很详细。他将此书交给礼部侍郎邓光荐,交代说:“君后死,请传之。” 邓光荐死后,这部书的存亡无人知晓。因此,世人对赵昰、赵昺在海上的逃亡生涯知之甚少,很多传闻出自民间。“赵昺走长乐”一说,就属这种类型。这个传说透露出五华老百姓关注国家存亡、民族兴衰的信息。也正是由于这种原因,“赵昺走长乐”的故事能在五华民间流传700多年。我相信,类似文天祥在闻猄嶂闻猄鸣、赵昺在龙狮殿听黄猄叫这样的故事还会在五华代代相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