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互动交流 > 民意征集
五华县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
时间:2016-03-29 来源:本网 浏览次数:-
字号:

五华县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

草案送审稿,截止时间2016.4.27,意见反馈至whhbbgs@126.com

 

 

1.总则.....................................................................................................

1.1 编制目的.....................................................................................

1.2 编制依据.....................................................................................

1.3 适用范围.....................................................................................

1.4 工作原则.....................................................................................

2.组织体系及职责...............................................................................

2.1 机构及职责................................................................................. 

2.1.1 机构..........................................................................................

2.1.2县突发环境事件应急指挥领导小组职责...............................

2.1.3 有关部门职责..........................................................................

2.2 县环境应急领导小组办公室职责.............................................

2.3 各镇人民政府职责.....................................................................

2.4 专家组及职责.............................................................................

3.预防和预警机制...............................................................................

3.1 监测预警.....................................................................................

3.1.1 监测预报..................................................................................

3.1.2 预警信息发布..........................................................................

3.1.3 预警准备..................................................................................

3.2 应急处置.....................................................................................

3.2.1 信息报告..................................................................................

3.2.2 响应启动..................................................................................

3.2.3 现场处置..................................................................................

3.2.4 社会动员..................................................................................

3.2.5 应急终止..................................................................................

3.2.5.1 应急终止条件.......................................................................

3.2.5.2 应急终止程序.......................................................................

3.3 恢复与重建.................................................................................

3.3.1 善后处理..................................................................................

3.3.2 调查评估..................................................................................

3.3.3 征用补偿..................................................................................

3.3.4 信息发布..................................................................................

4.应急保障.............................................................................................

4.1 人力保障.....................................................................................

4.2 资金保障.....................................................................................

4.3 物资保障.....................................................................................

4.4 医疗卫生保障.............................................................................

4.5 交通运输保障.............................................................................

4.6 治安维护.....................................................................................

4.7 通信与信息保障.........................................................................

4.8 保险制度.....................................................................................

4.9 气象服务保障.............................................................................

4.10 电力保障...................................................................................

5.监督管理.............................................................................................

5.1 预案演练.....................................................................................

5.2 宣教培训.....................................................................................

5.3 责任与奖惩.................................................................................

6.附则.....................................................................................................

7.附件.....................................................................................................

7.1 突发环境事件定义.....................................................................

7.2 突发环境事件预警分级.............................................................

7.2.1  I级预警..................................................................................

7.2.2  II级预警................................................................................

7.2.3  III级预警...............................................................................

7.2.4  IV级预警...............................................................................

7.3 突发环境事件分级标准.............................................................

7.3.1 特别重大(I级)突发环境事件............................................

7.3.2 重大(II级)突发环境事件..................................................

7.3.3 较大(III级)突发环境事件.................................................

7.3.4 一般(IV级)突发环境事件.................................................

7.4 县环境应急领导小组成员单位联络表.....................................

 

 

 

 

 

 

  

 

 

 

 

 

1.  总则

1.1  编制目的

建立健全全县突发环境事件应急响应机制,提高对突发环境事件的防范、应对能力,最大限度控制、减轻和消除突发环境事件及其造成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为建设“工业新城,宜居五华”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环境安全保障。

1.2  编制依据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突发环境事件信息报告办法》、以及《广东省突发事件应对条例》、《广东省突发事件总体应急预案》、《广东省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梅州市突发事件总体应急预案》和《五华县突发事件总体应急预案》等法律法规和有关规定,制定本预案。

1.3  适用范围

本预案适用于五华县行政区域内,或超出事发地镇人民政府处置能力,或需要由县人民政府负责协助处置的较大以上及负责处置的一般突发环境事件的应对工作。

辐射事件的应急处置,按照《梅州市辐射事故应急预案》的有关规定执行。

1.4  工作原则

1)统一领导,明确责任。加强对突发环境事件应对的统一领导,建立健全部门配合、上下联动的应急响应机制,提高快速反应能力,充分发挥各部门的专业优势实施应急处置。

2)以人为本,减少危害。把保障公众健康和生命财产安全放在首位,最大程度减少突发环境事件及其造成的人员伤亡和危害。

3)居安思危,预防为主。增强忧患意识,坚持预防与应急相结合,常态与非常态相结合,建立监测、预测、预报、预警和快速反应系统,加强隐患排查整改,完善救援保障体系,做好应对突发环境事件的各项准备工作。

4)依靠科技,有效应对。坚持依靠科技,全面提高应对突发环境事件的能力,积极推动环境应急管理工作,加强环境应急队伍建设,提高环境应急装备水平和技术水平,建成公共安全与应急管理相结合的高科技支撑体系。

5)加强基层,社会参与。重点提高基层应对突发环境事件的处置能力,积极鼓励社会力量参与环境应急处置、环境应急救援,形成“政府主导、企业主体、社会参与”的多元化新型环境应急机制。

6)公开透明,正确引导。及时、准确、客观、统一发布权威信息,有序组织新闻媒体采访、报道突发环境事件事态发展及处置工作情况,正确引导社会舆论。

2.  组织体系及职责

2.1  机构及职责

2.1.1  机构

建立县突发环境事件应急指挥领导小组(以下简称县环境应急领导小组)。县环境应急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县环境保护局,负责日常管理工作。

总指挥:县政府分管环境保护工作的副县长。

副总指挥:县府办协调环保工作的副主任,县环境保护局局长。

成员:县委宣传部、发展改革局、科工商务局、公安局、监察局、民政局、司法局、财政局、环境保护局、住建局、交通运输局、水务局、农业局、林业局、卫计局、工商质监局、安监局、气象局、供电局、消防大队、粤运公司五华分公司、人保财险五华县分公司、华城火车站等单位负责人。

2.1.2  县突发环境事件应急指挥领导小组职责

统一领导和指挥突发环境事件及次生、衍生事件的应急处置工作。

2.1.3  有关部门职责

县委宣传部:负责相关宣传报道、新闻发布的组织协调和监督管理。

县发展改革局:负责将全县环境应急救援体系建设纳入县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规划。

县科工商务局:负责应急物资储备运输和调运供应工作,研究制订应急物资储备体系建设规划。负责对地震震情和灾情进行通报。

县公安局:指导做好危险化学物品的贮存、运输等工作;负责指挥消防等专业应急救援队伍做好事故现场处置和救援工作;负责组织人员疏散和事故现场警戒工作;负责事故现场区域周边道路的交通管制工作,保障救援道路畅通,维护事发地的治安秩序和社会稳定;负责对事件可能危及区域内的人员进行疏散撤离;参与事故调查处理。

县监察局:参与较大突发环境事件的调查处理,查处事件涉及的违法违纪、失职渎职等行为;组织对事件责任追究落实情况的监督检查,督促落实对事件相关责任人员的责任追究决定和意见。

县民政局:负责指导应急避护场所建设管理;储备基本生活物资;接受和管理社会各界捐赠;负责受灾群众的基本生活救济,做好救济物资发放、污染区域内人民群众的转移安置;协助灾后恢复重建。

县司法局:负责将突发环境事件的应对纳入公民普法的重要内容,会同有关部门广泛宣传相关法律法规知识。

县财政局: 负责保障县级负责的应急所需资金,对应急资金的安排、使用、管理进行监督。

县环保局:负责牵头协调较大突发环境事件的调查处理,组织实施较大突发环境事件的预防预警、应急监测、应急处置、调查评估等工作;指导协调全县较大突发环境事件的应急、预警工作。

县住建局:负责指导各镇编制应急避护场所建设规划。

县交通运输局:负责制订应急运输保障制度;参与因道路交通事故引发的突发环境事件应急处置。

县水务局:负责配合做好突发水污染事件的调查和应急处置工作,做好水文监测工作,并发布相关水文信息,组织协调并监督实施江河、湖、库及配合上级相关部门进行跨县、跨流域环境应急水量调度;配合制定县主要江河流域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参与影响城市供水安全、江河、湖、库及跨县、跨流域水环境事件应急处置工作。

县农业局:负责农业突发环境污染事件、国家重点保护动植物物种资源破坏、农业外来生物入侵突发事件应急处置;组织对突发环境事件造成的农业资源破坏评估,并向责任者提出损害赔偿要求,开展生态修复。

县林业局:负责珍稀濒危的物种保护与野生动物疫病、林业有害生物事件的应急处置工作。

县卫计局:负责确定治疗与救护受伤人员的定点医院,培训医护人员;指导定点医院储备相应的医疗器材和急救药品;组织现场救护及伤员转移;统计收治伤亡人员情况;确定中毒人员毒性或委托具有相关资质的机构进行毒性鉴定;组织协调伤员的医疗救治和污染疏散区域人员的卫生防疫工作。

县工商质监局:依法检查特种设备安全法律法规执行情况,对特种设备实施安全监察;参与事件调查处理。

县安监局:依法检查安全生产法律法规执行情况及其安全生产条件和有关设备(特种设备除外)、材料的安全生产管理工作;监督检查突发环境事件隐患排查治理工作;负责危险化学品事故的应急处置工作;参与事件调查处理。

县气象局:负责提供相关的气象监测预报服务,必要时在突发环境事件区域进行加密气象监测,提供事件区域范围内风向、风速、温度、气压、湿度、雨量等气象资料信息。

五华供电局:负责协助提供应急处置工作所需的电力保障。

县消防大队:组织消防力量实施灭火、施救等工作,对易燃物品、化学品等引起的火灾进行专业性扑救,控制危害源,清理火场;负责火灾原因调查。

粤运公司五华分公司:负责为突发环境事件应急处置提供必要的汽车运输保障。

人保财险五华县分公司:积极开展产品和服务创新,为处置突发环境事件提供保险服务;鼓励社会公众参与商业保险和参加互助保险,建立风险分担机制;提高与事件相关的理赔效率。

华城火车站:负责为突发环境事件的处置提供必要的铁路运输保障。

2.2  县环境应急领导小组办公室职责

负责日常管理工作。办公室主任由县环境保护局分管副局长担任。办公室主要职责:负责全县突发环境事件的监测、预报、预警工作,组织各成员单位和专家对事件级别及其危害程度和范围进行分析研判,及时向县环境应急领导小组汇报;根据县环境应急领导小组的决定,组织实施启动、变更或终止突发环境事件应急响应;完成县环境应急领导小组交办的其他任务。

2.3  各镇人民政府职责

各镇人民政府根据突发环境事件危害程度,建立健全相应的应急指挥机构,及时启动相应的应急响应,组织做好应对处置工作,并接受县有关单位的应急业务指导。

2.4  专家组及职责

应急指挥领导小组成立应急专家组,聘请有关单位专家组成,参与应急工作,指导处置事件,为市应急指挥领导小组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3.  预防和预警机制

3.1  监测预警

3.1.1  监测预报

3.1.1.1  县环境应急领导小组有关成员单位、各镇人民政府要加强对环境信息、自然灾害预警信息、例行环境监测数据、辐射环境监测数据等开展综合分析、风险评估和整理传报工作。

3.1.1.2  县环境应急领导小组有关成员单位、各镇人民政府负责突发环境事件信息接收、报告、处理、统计分析、信息监控。

1)环境保护部门负责环境污染事件、辐射事件等的信息接收、报告、处理、统计分析、信息监控。

2)林业部门会同农业、环境保护等有关单位负责生物物种安全事件的信息接收、报告、处理、统计分析、信息监控。

3)安监部门负责危险化学品事故信息的接收、报告、处理和统计分析、信息监控。

4)水务部门负责江河水上环境污染事件(含船舶污染事件)等的信息接收、报告、处理、统计分析、信息监控。

3.1.2  预警信息发布

1)发布制度

突发环境事件预警信息发布遵循归口管理、统一发布、快速传播的原则。突发环境事件预警信息,由环境保护部门负责制作,并按规定程序报批后,按预警级别分级发布,其他任何组织、个人不得制作和向社会发布突发环境事件预警信息。突发环境事件引发的次生、衍生灾害预警信息,由有关单位制作,并按规定程序报批后,按预警级别分级发布,其他组织和个人不得自行向社会发布。

2)发布内容

突发环境事件预警信息内容主要包括:突发事件的类别、预警级别、起始时间、可能影响范围、警示事项、事态发展、应采取的措施和发布机关、咨询电话等。

3)发布途径

县、镇宣传和通信主管部门及有关媒体、企业要按照有关要求,大力支持预警信息发布工作。广播、电视、报纸、互联网等大众媒体要切实承担社会责任,及时、准确、无偿播发或刊载突发环境事件预警信息;紧急情况下,根据应急管理部门要求,及时采取中断正常播出、滚动字幕、加开视频窗口等方式迅速播报预警信息及有关防范知识。各移动通信运营商要按照国家的要求,根据应急需求,对手机短信平台进行升级改造,提高预警信息发送效率,按照政府及其授权部门的要求,及时向灾害预警区域手机用户免费发布预警信息。

各镇人民政府和相关单位要在充分利用现有资源的基础上,在学校、社区、机场、车站、旅游景点等公共场所和人员密集区建设电子显示屏等畅通、有效的预警信息接收与传播设施。重点加强农村偏远地区预警信息接收终端建设,因地制宜利用有线广播、高音喇叭、鸣锣吹哨等多种方式及时将灾害预警信息传递给公众。加快推进应急广播体系建设,实现与突发环境事件预警信息发布体系有效衔接,进一步提升预警信息在偏远农村、山区、渔区的传播能力。对老、幼、病、残、孕等特殊人群,学校等特殊场所和移动通信、广播、电视盲区以及偏远地区的人群,采取足以使其知悉的有效方式发布预警信息。

各镇、有关单位,学校、医院、农村、社区、工矿企业、建筑工地等要指定专人负责突发环境事件预警信息接收传递工作,重点健全向基层农村、社区传递机制,形成村(社区)直通的突发环境事件预警信息传播渠道。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等基层组织要第一时间传递预警信息,迅速组织群众防灾避险。

3.1.3  预警准备

各镇人民政府、县环境应急领导小组有关成员单位要加强突发环境事件预报预警信息研判,密切关注灾害发展趋势,有关责任人要确保在岗在位,组织力量深入分析、评估事件可能造成的影响和危害,尤其是对本地区、本单位风险隐患的影响情况,有针对性地提出预防和控制措施,落实应急救援队伍和物资,做好启动应急响应的各项准备工作。

3.2  应急处置

3.2.1  信息报告

县环境应急领导小组有关成员单位要按照职责收集和提供突发环境事件发生、发展、损失以及处置等情况,及时向当地人民政府及相应的应急指挥机构报告。对较大(III级)以上突发环境事件相关信息由县人民政府(或县环境应急领导小组)在1小时内通过县委县政府总值班室报市人民政府和市环保部门,由市人民政府启动省级环境应急预案;各镇人民政府、各有关单位在一般(IV级)以上突发环境事件40分钟内向县人民政府(县委县政府总值班室)报告相关信息。信息报告分为初报、续报和处理结果报告三类。报告程序为接报、接报核实、报送有关政府和部门。责任单位为县、镇人民政府、环境保护部门及其他政府职能部门。

3.2.2  响应启动

按照突发环境事件的危害程度、范围及其引发的次生、衍生灾害类别,县环境应急领导小组有关成员单位要按照职责及相关应急预案启动应急响应。

按照突发环境事件及其引发的次生、衍生灾害的程度和范围,突发环境事件应急响应级别分为I级、II级、III级、IV级四个等级,I级为最高级别(详见附件)。特别重大(I级)突发环境事件应急响应由国务院启动、重大(II级)突发环境事件应急响应由省人民政府启动、较大(III级)突发环境事件应急响应由市人民政府(或市环境应急领导小组)启动、一般(IV级)突发环境事件应急响应由县人民政府启动。

1III响应

突发环境事件I级、II级预警发布后,或者突发环境事件在我县造成特别重大危害,县环境应急领导小组立即组织小组成员和专家分析研判,对突发环境事件影响及其发展趋势进行综合评估,报请县人民政府向上级人民政府汇报,由上级人民政府决定启动I级、II级应急响应,县人民政府发布紧急动员令,向各有关单位发布启动相关应急程序的命令。

2III级响应

突发环境事件III级预警发布后,或者突发环境事件在我县造成较大危害,县环境应急领导小组立即组织小组成员和专家分析研判,对突发环境事件影响及其发展趋势进行综合评估,由县环境应急领导小组报请市环境应急领导小组决定启动III级应急响应,向各有关单位发布启动相关应急程序的命令。

3IV级响应

突发环境事件IV级预警发布后,或者突发环境事件在我县造成危害,县突发环境事件应急指挥机构立即组织各单位成员和专家分析研判,对突发环境事件影响及其发展趋势进行综合评估,由县应急指挥机构主要负责人决定启动IV级应急响应,向各有关单位发布启动相关应急程序的命令。

3.2.3  现场处置

实行指挥官制度,现场指挥官由县人民政府负责人担任,各有关单位按照职责参与应急处置工作。主要包括环境应急监测、危险源监控、确定重点防护区域、分配救援任务,协调各级、各类救援队伍的行动,疏散群众,查明并及时组织力量消除次生、衍生灾害,组织公共设施的抢修和援助物资的接收和分配。

3.2.4  社会动员

突发环境事件事发地镇人民政府或相应的应急指挥机构要根据突发环境事件的性质、危害程度和范围,广泛调动社会力量参与突发环境事件处置,紧急情况下可依法征用、调用车辆、物资、人员等。

突发环境事件发生后,事发地镇人民政府或相应的应急指挥机构组织各方面力量开展应急处置工作,组织基层单位和人员开展自救、互救;邻近的镇人民政府根据灾情组织和动员社会力量,对事发地提供援助。

鼓励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公益事业捐赠法》等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进行捐赠和援助。审计、监察部门对捐赠资金与物资的使用情况进行审计和监督。

3.2.5  应急终止

3.2.5.1  应急终止条件

1)事件现场得到控制,事件条件已经消除;

2)污染源的泄漏或释放已降至规定限值以内,且事件所造成的危害已经被消除,无继发可能;

3)事件现场的各种专业应急处置行动已无继续的必要;

4)采取了必要的防护措施以保护公众免受再次危害,并使事件可能引起的中长期影响趋于合理且尽量低的水平。

3.2.5.2  应急终止程序

突发环境事件得到有效处置后,经评估短期内突发环境事件影响不再扩大或已减轻,启动应急响应的人民政府降低应急响应级别或终止响应,并落实有关单位继续组织进行环境监测和评价工作。

1)由县环境应急领导小组确定终止时机或由事件责任单位提出,经县环境应急领导小组批准;

2)由县环境应急领导小组向所属各专业应急救援队伍下达应急终止命令;

3)应急状态终止后,相关类别环境事件专业队伍应根据政府有关指示和实际情况,继续进行环境监测和评价工作,直至其他补救措施无须继续进行为止。

3.3  恢复与重建

3.3.1  善后处理

宣布启动应急响应的人民政府在宣布结束应急响应后,要采取或者继续实施环境监测、污染治理等应急措施,防止造成次生、衍生环境污染,并做好宣传疏导以及危机干预等工作,消除群众的恐惧情绪,维护社会稳定。

3.3.2  调查评估

1)负责处置工作的有关应急指挥机构组织有关专家开展启动本预案应急响应的突发环境事件应急过程评价,会同事发地镇人民政府组织实施。

2)负责处置工作的有关应急指挥机构成员单位根据环境保护部统一制定的突发环境事件评估标准,负责组织对本部门应急预案进行评估,并及时修订。

3)履行统一领导职责的人民政府要及时查明突发环境事件的发生原因和经过,总结突发环境事件应急处置工作的经验教训,制订改进措施,对突发环境事件造成的损失进行评估,并向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上一级人民政府和环境保护主管部门报告。一般以上的突发环境事件,由负责处置工作的镇人民政府或有关应急指挥机构进行调查评估,并向县人民政府作出报告。

3.3.3  征用补偿

突发环境事件应急工作结束后,实施征用的镇人民政府要按照有关法律法规及时返还被征用的财产;财产被征用或者征用后毁损、灭失的,实施征用的镇人民政府要按照国家和省、市的有关规定给予补偿。

3.3.4  信息发布

突发环境事件的信息发布要及时、准确、客观、全面,灾情发布由有关单位按规定办理。

信息发布内容主要包括:突发环境事件种类及其次生、衍生灾害的监测和预警,因灾伤亡人员、经济损失、救援情况等。

信息发布形式主要包括:权威发布、提供新闻稿、组织报道、接受记者采访、举行新闻发布会等。

4  应急保障

4.1  人力保障

县环境保护部门要加强专业应急救援队伍建设;镇人民政府要依托公安消防队伍或其他专业应急救援队伍,建立县、镇突发环境事件应急综合性救援队伍,提高应对突发环境事件的素质和能力;高环境风险行业企业建立专职或者兼职的应急救援队伍;有条件的镇通过市场化方式,委托有应急处置能力的环保技术单位承担突发环境事件应急技术处置。

4.2  资金保障

县、镇财政部门按照现行财政体制规范,对应急保障给予相应资金支持。

4.3  物资保障

科工商务部门要会同相关单位做好处置突发环境事件的救援装备、医药和防护用品等主要工业品的储备和调运供应。

民政部门加强生活类救灾物资储备,完善应急采购、调动机制等。

消防部门要做好突发环境事件搜救装备的物资储备。

环境保护部门要做好突发环境事件监测设备的物资储备。

各镇人民政府及其防灾减灾部门要按照规范储备应对重大突发环境事件物资,并做好生产流程和生产能力储备的有关工作。

4.4  医疗卫生保障

卫生部门要做好突发环境事件的医疗卫生保障工作。

4.5  交通运输保障

交通运输部门要指定抢险运输单位运送抢险物资和人员;确保抢险运输车辆运力充足。

4.6  治安维护

公安部门要对突发环境事件应急处置中的重要目标和危险区域实施治安、警戒和道路交通管制。

4.7  通信与信息保障

充分发挥12369环境举报热线电话作用,做好系统的运行维护,确保信息畅通;各级通信管理部门要及时组织有关电信运营企业,保障突发环境事件处置过程中的通信畅通,必要时在现场开通应急通讯设施。

4.8  保险制度

鼓励各镇人民政府推动与市场动作相结合的突发环境事件防范、处置及补偿机制。在有条件的镇开展环境污染责任保险试点,探索对高污染、高环境风险及处于环境敏感地区的企业实行强制保险。鼓励保险公司根据环保部门要求、地区环境风险评估情况和企业需求,做好环境污染责任保险产品的开发和推广工作,为环境风险提供保险保障,做好突发环境事件的应急处置、定损、赔偿等服务。鼓励社会公众参与商业保险和参加互助保险,建立突发环境事件风险分担机制。

4.9  气象服务保障

县气象局负责为应急处置工作提供气象服务。当发生突发环境事件后,气象部门及时提供准确的气象信息。

4.10  电力保障

五华供电局负责协助提供应急处置工作所需的电力保障。

5  监督管理

5.1  预案演练

县环境应急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定期组织本预案应急演练,每年至少演练一次。

5.2  宣教培训

各镇人民政府组织开展环境应急预案的宣传教育,普及突发环境事件预防、避险、自救、互救和应急处置知识,建立健全突发环境事件应急管理培训制度,定期开展环境应急管理形势和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的宣传和教育工作。

5.3  责任与奖惩

对在突发环境事件应对工作中作出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给予表彰和奖励。对玩忽职守、失职、渎职的有关责任人,依据有关法律法规规定严肃追究责任,构成犯罪的要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6.  附则

1)本预案有关数量的表述,所称以上含本数,以下不含本数。

2)本预案由五华县人民政府组织修订,由五华县环境保护局负责解释。

3)各镇人民政府及其有关单位、企业等按照本预案的规定履行职责,并制订、完善相应的应急预案。

4)本预案自印发之日起实施。

7  附件

7.1  突发环境事件定义

突发环境事件,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可能造成环境污染或生态破坏,危及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影响社会公共秩序,需要采取紧急措施予以应对的事件。一般是因事故或意外性事件等因素,致使环境受到污染或破坏,公众的生命健康和财产受到危害或威胁的紧急情况。

环境应急,是指为避免突发环境事件的发生或减轻突发环境事件的后果,所进行的预防与应急准备、监测与预警、应急处置与救援、事后恢复与重建等应对行动。

7.2  突发环境事件预警分级

按照突发环境事件发生的紧急程度、发展态势和可能造成的社会危害程度,突发环境事件的预警级别由高到低分为I级(特别重大)、II级(重大)、III级(较大)和IV级(一般),分别用红色、橙色、黄色和蓝色标示。

7.2.1  I级预警

情况危机,可能发生或引发特别重大突发环境事件的;或事件已经发生,可能进一步扩大影响范围,造成重大危害的。红色预警由省人民政府根据国务院授权负责发布。

7.2.2  II级预警

情况紧急,可能发生或引发重大突发环境事件的;或事件已经发生,可能进一步扩大影响范围,造成更大危害的。橙色预警由市人民政府根据省人民政府授权负责发布。

7.2.3  III级预警

情况比较紧急,可能发生或引发较大突发环境事件的;或事件已经发生,可能进一步扩大影响范围,造成较大危害的。黄色预警市环境应急领导小组负责发布。

7.2.4  IV级预警

存在重大环境安全隐患,可能发生或引发突发环境事件的;或事件已经发生,可能进一步扩大影响范围,造成公共危害的。蓝色预警由县政府突发环境事件应急指挥机构负责发布。

7.3  突发环境事件分级标准

按照突发事件性质、社会危害程度、可控性和影响范围,突发环境事件分为特别重大(I级)、重大(II级)、较大(III级)和一般(IV级)四级。

7.3.1  特别重大(I级)突发环境事件

1)因环境污染直接导致10人以上死亡或100人以上中毒(或重任);或因环境污染需疏散、转移群众5万人以上的;或因环境污染造成直接经济损失1亿元以上的;

2)因环境污染造成区域生态功能丧失或濒危物种生存环境遭到严重污染,或因环境污染使当地正常的经济、社会秩序受到严重影响,或因环境污染造成地级以上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源地取水中断的;

3I类、II类放射源丢失、被盗、失控造成大范围严重辐射污染后果,或放射性同位素和射线装置导致3人以上急性死亡;核设施发生需要进入场外应急的严重核事故,或事故辐射后果可能影响邻省和境外的,或按照国际核事件分级(INES)标准属于3级以上的核事件;相邻省核设施中发生的按照国际核事件分级(INES)标准属于4级以上的核事故;

4)因危险化学品或剧毒化学品生产、储运和销毁中发生泄漏,严重影响人民群众生产、生活的;

5)大江大河大湖流域性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事件;

6)船舶溢油1000吨以上,或者造成直接经济损失两亿元以上的船舶污染事故;

7)跨国(境)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事件。

7.3.2  重大(II级)突发环境事件

1)因环境污染直接导致3人以上10人以下死亡,或50人以上100人以下中毒;或因环境污染需疏散、转移群众1万人以上5万人以下的;或因环境污染造成直接经济损失2000万元以上1亿元以下,使当地经济、社会活动受到较大影响的;

2)因环境污染造成区域生态功能部分丧失或濒危物种生存环境受到污染、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种群大批死亡,或造成重要河流、湖泊、水库及沿海水域大面积污染或县级城市集中式饮水水源地取水中断的;

3I类、II类放射源丢失、被盗、失控,或放射性同位素和射线装置失控导致3人以下急性死亡或10人以上急性重度放射病、局部器官残疾;或核设施和铀矿冶炼设施发生的,达到进入场区应急状态标准的;或进口再生原料严重环保超标和进口货物严重辐射超标的事件;

4)重金属污染或危险化学品、剧毒化学品生产、储运、使用过程中发生爆炸、泄漏等事件;或因非法倾倒、堆放、丢弃、遗撒危险废物等造成的环境事件;发生在国家重点流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或居民聚集区、医院、学校等敏感区域的事件;

5)船舶溢油500吨以上1000吨以下,或者造成直接经济损失1亿元以上两亿元以下的船舶污染事故;

6)跨省(区)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事件。

7.3.3  较大(III级)突发环境事件

1)因环境污染直接导致3人以下死亡或10人以上50人以下中毒的;或因环境污染需疏散、转移群众5000人以上1万人以下的;或因环境污染造成直接经济损失500万元以上2000万元以下的;

2)因环境污染造成国家重点保护的动植物物种受到破坏的;

3)因环境污染造成乡镇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取水中断的;

4)船舶溢油100吨以上500吨以下,或者造成直接经济损失5000万元以上1亿元以下的船舶污染事故;

5III类放射源丢失、被盗、失控,或放射性同位素和射线装置失控导致10人以下急性重度放射病、局部器官残疾的;

6)跨地级以上市(区)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事件。

7.3.4  一般(IV级)突发环境事件

分级标准在较大(III级)突发环境事件以下的环境污染事件。

7.4  县环境应急领导小组成员单位联络表

序号

单位名称

办公室电话

值班室电话

传真电话

1

县委宣传部

4433326

4433326

4433326

2

县发展和改革局

4432314

4431535

4433862

3

县科工商务局

4433241

4436936


4

县公安局

4420199

4420199

4433327

5

县监察局

4432743



6

县民政局

4420836

4433112


7

县司法局

4321218

4321006


8

县财政局

4431538

4433384

4436682

9

县环境保护局

4436711

4428809-801

4433713

10

县住房和城乡建设局

4433916

4433551

4433916

11

县交通运输局

4430502

4433355


12

县水务局

4420066

4421805

4433225


13

县农业局

4433776

8116091


14

县林业局

4434671

4435676


15

县卫生和计划生育局

4335800

4336396

4335800

16

县工商质量技术监督局

4437028

4181186


17

县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

4422178

4422478


18

县气象局

4889069

4889069

4889061

19

五华供电局

4186889

4186889

4186889

20

县消防大队

4338811

4338810

4338811

21

粤运公司五华分公司

4312233



22

人保财险五华分公司

4451288



23

华城火车站




 

2016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