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信息公开 > 计划规划
五华县201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13年计划草案的报告
时间:2013-03-05 来源:梅州市五华县人民政府 浏览次数:-
字号:

 

五华县201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

执行情况与2013年计划草案的报告

 

—— 201336在五华县第十四届

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上

 

五华县发展和改革局局长 钟冠寰

 

各位代表:

我受县人民政府委托,向大会作201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13年计划草案报告,请予审议。

一、201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

2012年,全县上下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省委十一次党代会、市委六届二次全会精神,在县委的正确领导下,在县人大和政协的监督支持下,紧紧围绕县十四届人大二次会议确定的目标,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按照市委、市政府 “一园两特带动一精”的战略部署,以县委、县政府“两新两特两重点”为发展核心任务,国民经济保持良好发展态势,总体达到预期目标。

(一)经济总量持续增长。全年全县完成生产总值92.4亿元,比增10.3%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2.67亿元、财政总收入29.5亿元,比增20.1%24.9%完成国税收入2.1亿元、地税收入2.9亿元,分别比增19.1%15.9%;投资增速较快,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3.4亿元,比增36.9%;消费平稳增长,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59.6亿元,比增11.7%外贸出口总额7210万美元,比增13.6%;实际利用外资1830万美元,比增107%;城乡居民收入增长较快,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2850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7851元,分别比增13.016.0;财政金融运行平稳,全县金融存款余额129.6亿元,贷款余额39.3亿元,分别比年初增长15.8%22.7%人口自然增长率、城镇登记失业率分别控制在9.03‰和2.5 %以内。单位GDP能耗下降3.55%、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下降5.5%,完成市下达任务。全年财政在民生领域支出占县财政总预算支出的76.4%


五华县201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主要指标

 

指标名称

计算单位

2012

 

预期增长目标(%)

实际完成情况

实际增长(%

 

 

地区生产总值(当年价)

亿元

15

92.4

10.3

 

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

亿元

15

2.67

20.1

 

固定资产投资总额

亿元

20

23.4

36.9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亿元

15

596

117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11

12850

13.0

 

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

10

7851

16.0

 

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

亿元

32

6

19.2

 

万元GDP综合能耗

控制在上级下达的指标内

 

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

 

 

(二)结构调整步伐加快。2012年,产业结构调整步伐进一步加快,经济增长质量不断提高。三次产业增加值分别达到26.5亿元、20.4亿元、45.5亿元,分别比增5.8%、13.6%、11.1;三次产业结构比为28.722.149.2

农业生产稳步发展。预计全年实现农业总产值44.4亿元,比增5.6%;全年农村经济总收入82.65亿元,比增9.54%一是加快精致高效农业发展。积极推进国家级粮食高产创建示范县建设,全县粮食播种面积83.4万亩,总产量32.1万吨。新增省重点农业龙头企业1家、市级农业龙头企业3家、县级农业龙头企业5家,2012年,全县农业龙头企业总数达51家,其中省级1家,市级24家,县级26家。二是积极推进省级“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县”建设。全县新增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107家,累计发展215家。三是种植、养殖、畜牧、林业持续发展。全县种植烤烟1.8万亩,收购干烟叶4.6万担;新种油茶2万亩,累计油茶种植面积18万亩,成功打造“全国油茶生产示范县”;2012年共完成春季造林14万亩、秋冬首期造林备耕15万亩、中幼林抚育2.35万亩;新增国家级生态公益林78.57万亩、省级生态公益林20万亩。全县特色水产养殖面积达6500亩,被列为“省渔业生产重点县”。畜牧业持续发展,产值 14 亿元,肉类总产5.9万吨,分别比增2.2%9.3%

工业经济增长较快。工业经济在逆势中保持平稳发展。全县完成工业总产值54.5亿元,比增17.7%,其中规模以上企业实现产值28.9亿元,增加值6亿元,分别比增25.2%19.2%。一是新型工业化发展形势喜人。塑料制品业异军突起,制酒、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汽车配件业快速增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纳税有较大增长,并培育了永艺餐具等一批新上规模以上企业。二是招商引资成效明显。大力实施“乡贤回乡投资兴业工程”,新引进项目32个,计划投资总额69.8亿元。冠华传导等投资10亿元以上的大项目已动工。长乐烧酒业、辉胜达电器、康奇力药业、富胜实业、创盛工贸等重点骨干企业加快增资扩产或上市步伐。三是园区建设实现新突破。2012年,筹资1亿多元用于园区建设,完成征地拆迁1820亩,平整土地1200,清理闲置土地184亩。全年实现产值21亿元,创税8125万元,税收比2011年翻一番,园区效益逐步显现。

第三产业加速发展。以商贸流通、旅游为主的服务业带动第三产业加速增长。文化旅游特色区有序推进,“享受慢生活,首站到五华”品牌凸现。全年旅游接待149万人次,旅游总收入9.1亿元,分别比增51.4%53.5%。增设景观和完善景区设施。狮雄山秦汉城址考古被评为2012年度全国文物考古重要新发现,位居“2012·梅州10件大事”之首。成功举办首届五华酒香节、五华美食节,积极参与市首届客家文化艺术节。加大旅游招商引资力度,广东清闲农业、五洲阳光温泉等旅游开发项目全力推进。消费品市场稳定发展,电信、交通、商贸流通等其它服务业健康发展。

(三)项目建设成效显著。坚持把项目建设作为推动经济发展的强大引擎,积极向上争取项目和资金,有效推进重点项目建设。2012年全年争取到项目资金13893.38万元,其中:中央项目资金5933万元,省级配套资金7960.38万元。列入省、市重点项目14,总投资172.5亿元;计划投资13.9亿元,实际完成投资15.85亿元,完成投资计划的113.8 %

(四)基础设施不断优化。

交通公路建设扎实推进。汕湛高速五华段各项工作扎实推进;济广高速五华段已完成征地拆迁的前期准备工作;配合启动了兴宁至汕尾高速公路兴宁至五华段(含畲华支线)立项前期的各项准备工作;基本完成了省道S238线安流龙中至棉洋塘唇段改造剩余任务;完成省道S120线河东圩镇至再新段 12.78公里 改造的招投标工作;完成X003线梅林金坑至龙村圩镇改造的立项报批工作;认真抓好县城环城大道、热矿泥益生湖旅游专线、县道X960线华阳至龙村段、县道X004线黄田桥至硝芳段、X033棉双线第一期工程等新(改)建工程;五华经平安寺至兴宁的县际快捷通道建设顺利进行;完成乡村公路硬底化建设 280公里 完成鲤江大桥、安流老大桥改建工程。

水利建设快速推进。2012年累计投资2.8亿元。并成功竞得4.8亿元省级水利建设示范县资金支持,68宗省级水利建设示范县项目全面推进。一是重点水利工程顺利推进。投入2500多万元,全力推进县城下坝堤 1.23公里 应急除险加固工程;投入1292万元,完成益塘水库灌区节水配套改造工程;投入2200万元,完成2011年度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工程,并启动实施2012年度重点县项目;投入1202.5万元,基本完成长布镇小型农田水利示范镇工程;益塘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完工验收。二是民生水利项目全面推进。投入3326.54万元,全面完成了16宗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和31宗农村学校师生饮水安全工程建设;投入700多万元,完成12宗重点小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共投入水库移民后期扶持资金2324.9万元,惠及移民8864353人。

电网建设扎实推进。2012年五华电网建设总投资8600万元。综合改造了棉洋、登畲、华阳、转水、油田等535千伏变电站;建设与改造10千伏及以下基建配网工程线路 1967千米 ,更换或新建配变75台、总容量1.03万千伏安

(五)新型城镇化扎实推进。基本完成了《县城总体规划纲要20122030》修编工作。制订了《村庄整治规划实施方案》和《打造名镇名村示范村实施方案》,扎实推进圩镇总体规划修编和新农村整治规划编制工作,13个镇总体规划已完成,293个村庄规划试点编制工作扎实推进。提升建设亲水公园;完成了梅河高速五华段省级示范绿色景观廊道建设;积极推进垃圾填埋处理场无害化升级改造工作并动工;积极推进西外环和长乐大桥建设工作。完成了县城下坝堤路面、水寨大道与水潭西路十字路口的升级改造、华一东路道路扩宽改造和水潭西路的排水沟建设,城市形象和品位明显提升。

(六)社会事业全面推进。

一是重点民生不断改善。2012年,全县新增就业岗位5340人,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4281人,城镇登记失业率为2.4%共免费培训农村劳动力3805人,实现就业1416人,新增转移劳动力1.5万人。新农合参合人数达到102万人、参合率达到99.9%;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参保人数为4.57万人、居民医疗保险参保人数为6.54万人,均已完成了上级下达任务数。全县60周岁以上老人全部享受养老保险待遇。进一步提高低保、医保待遇,加强医疗救助,总资助金额达350.79万元。加强基层医疗机构服务硬件建设,2012年,卫生系统基建竣工项目12个、建成面积共 13080平方米 、共投入资金1732万元。保障性住房建设顺利推进。二是社会各项事业健康发展。教育经费总支出7.8亿元。高考省三A线以上入围人数达到5011人,连续四年居全市第一。市七运会筹备工作扎实推进。扶贫开发“双到”成效显著,累计投入帮扶资金7.9亿元,完成了8230户农村低收入住房困难户住房改造任务,115个省定贫困村集体经济收入平均达到10万元,有劳动能力的12023户贫困户年人均收入达到7078元,缺乏劳动能力的贫困户全部纳入社会保障。人口计生工作稳步推进,扎实推进国家计生服务优质县创建工作,全县人口自然增长率9.03。做好维护社会稳定工作,扎实推进平安五华建设,深入开展“三打两建”专项行动。妇女儿童、民族宗教、对台事务、外事侨务、科技、物价、粮食、气象等社会各项事业全面发展。

总体来看,去年我县生产总值增长低于预期,主要有以下两方面原因:一方面,受国际复杂环境、国内宏观调控政策和省内转型升级步伐加快等因素影响,全市GDP增速为10.7%,低于预期3.3个百分点,全市大部分县GDP增速未达到预期目标;另一方面,去年初对国内外发展形势的估计过于乐观,对全县GDP增长预期目标定得偏高。虽然全县生产总值增速低于预期,但经济发展总体仍保持在较快增长区间。经济运行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重点项目推进困难。受资金筹措难、征地拆迁难、前期工作进展慢等因素影响,部分重点项目推进难度较大,另外,部分项目受宏观调控影响未如期获批,无法形成实物工作量,这是影响投资无法达到预期目标的主要原因。二是土地、资金等生产要素制约仍然严重。全县城乡建设、新型工业、文化旅游等领域重点项目多,用地需求大,用地计划指标难以满足重点项目用地需求。三是经济总量小,财政收支矛盾突出。四是受房地产、汽车等消费回落因素影响,社会消费意愿减弱,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幅从高位回落明显,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相应减弱。

二、面临的发展环境

不利因素:全球经济仍处危机后的调整期,世界经济低速增长的态势仍将延续,给我国经济带来不确定性,经济增长回升向好的空间和力度相对有限;我县作为国家主体功能区规划中的限制开发区域,土地、资金、人才等生产要素制约将更加明显;我县缺乏牵动性的工业大项目,对经济快速发展的支撑作用有限;投资增长动力不足。

有利因素:全国经济增长经过2011年以来的持续下滑后,有望进入逐步企稳回升的新阶段。一是新一届中央政府提出“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以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为中心,保持宏观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着力提高针对性和有效性,着力稳增长、调结构、抓改革、促民生,加大对战略新兴产业、重大基础设施、节能环保等方面的政策支持,国家出台的一系列政策效应将逐步显现。二是省委、省政府将专题研究推动粤东西北地区加快发展工作,推动粤东西北地区基础设施特别是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切实改善发展的区位条件;推动粤北发挥资源优势,走生态发展道路,实现绿色崛起,为我县做好经济工作提供了良好条件。三是全县上下牢固树立生态文明理念,大力实施“一园两特带动一精”和“两新两特两重点”发展战略,培育发展幸福导向型产业,将为经济发展提供强有力保障。

三、201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要求和主要预期目标

2013年,我县经济社会发展的机遇和挑战并存,不确定因素较多。做好今年的经济社会发展工作,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根据我县“十二五”规划纲要,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中央、省、市系列会议以及省委胡春华书记来梅调研讲话精神,按照县委十二届三次全会要求,以建设“工业新城,长乐之乡”为目标,大力推进“两新两特两重点”,突出园区、交通公路和新型城镇化建设,推进特色休闲高效农业、特色文化旅游产业和生态文明发展,不断改善民生,加强自身建设,努力实现经济社会加快发展。

初步安排201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主要指标预期目标为:地区生产总值增长12%;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增长15%;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5%;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8%;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2.5%;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0%;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增长11%;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2.8%以内;节能减排指标达到省市目标要求。

四、201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主要任务

为顺利实现上述各项主要预期目标,应着重抓好如下六方面工作:

(一)着重发挥投资的关键作用。积极推进“十二五”规划重大项目建设,全力推动一批基础设施、社会事业和民生项目建设确保今年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5%。围绕国家投资导向,认真筛选上报项目,进一步加大争项目、争资金力度。2013年我县有省、市重点建设项目18项,总投资168.6亿元,今年计划投资19.7亿元,投资额比2012年实际投资增长近24.6%。计划投资亿元以上的重点项目有8项:梅州(五华)抽水蓄能电站、“海宴酒”白酒生产项目、LED照明系列产品生产、500KV输变电器材生产、白石嶂钼矿、油茶生产基地开发、油茶深加工与特色旅游度假山庄、水利示范县建设项目。

(二)着重增强消费的基础作用。培育一批拉动力强的消费增长点。支持文化产业发展,引导旅游消费,鼓励社会资本兴办养老、康复等服务机构,积极落实国家鼓励节能家电、节能照明、节水产品等产品消费政策。加强商贸流通、宽带网络等消费基础设施建设,鼓励发展电子商务、网络购物等新型消费业态,促进现代服务业加快发展。

(三)着重扩大对外贸易。落实促进进出口扶持政策。深入实施多元化市场和“走出去”战略,多渠道支持企业抢抓订单拓展发展空间。推进绿色出口产业基地建设,推进加工贸易转型升级,促进外贸企业发展,提升利用外资水平。

(四)着重优化产业结构。

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围绕工业总产值增长18%,工业增加值增长16%的目标,培育龙头企业,加强政银企合作,全力扶持制酒、制药、汽车配件、五金机电、工艺品加工、新能源等产业转型升级。深入开展“暖企行动”,做好产业转移对接工作。加快碧桂园、谷城国际健康城、万绿达、富华中纤板、华阳包装、冠华传导、辉骏科技、科达机电环保砖等项目建设步伐。擦亮“客家酒镇”品牌;推进广东南药生产加工基地建设,打响“客家凉茶”品牌;力促长乐烧酒业、辉胜达电器、康奇力药业、恒兴矿业等骨干企业增资扩产,支持创盛工贸加快推进改制上市工作。力争新增3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

抓好招商引资和园区建设。强力推进园区扩园提质,着力培育新经济增长点。以实施“乡贤回乡投资兴业工程”为抓手,着力引进新型特色工业、文化旅游产业、城市综合经济、休闲高效农业等大项目、好项目。力促凸版艺彩、鞋美总部回迁。争取引进百事宏业商贸综合性汽车城、富通塑化胶粘带、金源时装服装等项目。力争全年引资60亿元以上,引进2个投资10亿元以上优质大项目,8家进园企业动工建设、4家实现投产,园区实现产值26亿元、税收1亿元以上。

着力推进特色休闲高效农业。创建 “广东省产粮大县”,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83.8万亩以上,总产量33万吨以上; 推进林、果、茶、田与特色文化旅游深度融合,延长产业链,增加附加值。扩大特色果茶生产基地;扎实推进“一乡一品”、“一村一品”建设;积极创建“全国油茶示范县”;发展优质蔬菜生产基地,丰富城乡居民的“菜篮子”;积极开展无公害、绿色、有机食品认证,争创名优品牌,计划新增发展“三品”认证6个以上。积极培育发展市级农业龙头企业,力争2013年培育发展市级农业龙头企业2家,县级农业龙头企业3家。

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积极推进休闲生态观光基础设施建设,发挥旅游产业经济拉动能力。着力打造以“山、水、泥”为重点的生态休闲旅游名片、以狮雄山秦汉城址为重点的历史文化名片;进一步整合文化旅游资源,串珠成链、城乡互动;开发重点文化精品旅游线路和生态休闲养生旅游线路,加快旅游基础设施建设;举办好酒香节、美食节等节庆活动;整合传统商贸流通资源,积极培育骨干商贸流通企业和商业服务品牌,形成集聚发展,建成比较完善的现代商品流通体系;加快金融保险、物流仓储等现代服务业发展,带动全县第三产业蓬勃发展。

(五)着重加快基础设施建设。

加快新型城镇化建设步伐。加快 “两河四岸”建设,优化县城空间布局。进一步抓好县城总体规划修编的深化和完善,着重抓好县城控制性详细规划的编制。完成建制镇总体规划修编、44个行政村的村庄整治规划。加快市政基础设施建设步伐,着力完善城市功能。不断提高城市的综合承载能力。加快推进垃圾填埋处理场的无害化改造;加快推进长乐大桥建设、水潭东路的标准化改造、县城新农贸批发市场建设;积极推进华城历史文化名镇、岐岭产业特色名镇建设步伐;全面启动人民公园规划设计;加快员瑾堤、澄湖堤的建设步伐,积极推进水中堤、上坝堤的建设;积极推进河东寨顶巷古村落保护和旧城改造步伐,打造古村落品牌。

突出抓好交通公路建设。逐步建设对接周边地区放射性的交通网络,有效对接潮汕机场、梅惠高铁,充分用好国家交通枢纽资源;规划建设高速公路出口与县城和园区的连接道路,带动城区和工业区发展;做好琴江公路及五华至丰顺县际快捷通道的规划和建设工作;做好汕湛高速、济广高速五华段的征地拆迁等工作;力争动工建设兴宁至汕尾高速公路兴宁至五华段(含畲华支线);完成S120线河东至再新段、X960华阳至龙村段升级改造;加快五华经平安寺至兴宁的县际快捷通道建设;完成行政村公路硬底化 200公里

大力推进水利建设。完成26宗治洪治涝保安工程、52宗农田水利工程、43宗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加快推进县城供水管网建设与改造,加强城乡供水后备水源工程建设,启动实施梅江河五华段治理、乡镇抗旱应急水源工程建设,完善城市污水收集管网,进一步扩大污水处理规模,大力推进中心镇污水处理厂建设,优化水生态环境。计划投资5.8亿元,以实施省级水利建设示范县项目为重点,全力打好打赢水利建设大会战。

扎实抓好电网建设。科学规划电网,计划总投资2.32亿元,完成35千伏岐岭、硝芳输变电工程建设,加快建设220千伏华城和110千伏大坝(枫林)、周江(狮潭)输变电工程以及中低配电等工程。

(六)着重保障和改善民生

加强文化教育事业发展。推进文化强县建设,完善公共文化体系,夯实基础教育,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改善办学条件,提高教育发展水平。力争转水、岐岭、华阳三镇早日通过创强验收,加快河东、安流、棉洋三镇教育创强步伐。动工建设龙村高级中学、华侨实验中学、县实验小学。

实施新一轮扶贫开发。建立扶贫长效机制,确保103个贫困村集体经济收入达5万元以上、贫困户稳定脱贫。实施新一轮农村低收入住房困难户危房改造,力争完成3700户改造任务。大力推进“两不具备”村庄搬迁工作,完成4个自然村115494人的移民搬迁任务。

努力提升人口计生工作水平。统筹解决人口问题,稳定低生育水平抓好依法征收社会抚养费、免费孕前优生健康检查、综合治理出生人口性别比偏高工作,全力提升人口计生工作整体水平,为创建国家计生优质服务先进县打下坚实基础。

加强生态文明、环境保护建设。着力抓好环境保护和节能减排工作,建立健全节能减排问责机制,完成省、市下达的节能减排目标任务。加快推进城镇污水收集管网和垃圾无害化处理等设施建设。加大饮用水源、水质保护力度,加强节约、集约用地。深入开展“万村绿”创建活动。

着力改善重点民生福祉。整合城乡基本养老保险和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加大五大险种扩面征缴力度,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鼓励支持民营医院发展。提高城乡低保、五保标准,完善社会救助体系,保障城乡困难群众、低收入者和特殊困难人员的基本生活。完成100套保障性住房建设任务。健全城乡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大力抓好城乡劳动力技能培训及有序转移就业,实现长期增收致富。今年要培训劳动力1万人次以上,转移就业1.3万人以上。

加强公共安全体系建设。深入推进“平安五华”建设,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依法打击违法犯罪活动。深入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和市场监管体系建设,发挥县镇村三级综治信访维稳平台作用,综合治理信访突出问题。继续抓好安全生产管理,构建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组织体系,切实提高处置突发事件的能力。

各位代表,2013年是我县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的开局之年,也是全面实施“十二五”规划的关键之年。我们相信,在县委的正确领导下,在县人大、县政协的监督支持下,全县人民进一步解放思想、超前谋划、开拓创新、真抓实干,就一定能够圆满完成各项计划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