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信息公开 > 数据发布 > 统计分析
五华县201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时间:2011-06-14 来源:五华县统计局 浏览次数:-
字号:

2010年,全县人民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县委提出的“三年打基础,五年大提速,强势推进经济社会跨越发展”总目标和“工业立县,教育优先,民生为重,和谐五华”的发展理念,全县干群上下一致,齐心协力,团结拼搏,积极化解国际金融危机带来的负面影响,努力克服前进中的各种困难,全县国民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发展,经济运行质量进一步提高,社会各项事业取得新的成效,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改善。

一、综   

 

经省、市核定,初步核算2010年全县实现生产总值704967万元(当年价,下同),比上年增长15.1%,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208433万元,增长7.1%;第二产业增加值160832万元,增长22.8%,其中工业增加值99832万元,增长24.6%;第三产业增加值335702万元,增长15.6%。第一、二、三产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比重由上年的29.821.448.8调整为今年的29.622.847.6。第一、三产业比重下降,第二产业上升,产业结构在发展中得到进一步调整。民营经济加快发展,初步核算,2010年实现民营经济增加值446764万元,增长15.1%,同比提高5.4个百分点,占地区生产总值(GDP)比重63.4%2010年全县新增个体工商注册2860户,比上年增长16%,注册资金6499万元,比增14%,从业人员3465,比增5%,新增私营企业161家,比上年增长14%,注册资金19552万元,比上年增长124%,从业人员1856人,比增1%。全社会从业人员52.41万人,比上年增长0.4%。年末城镇登记失业人员2280人,比上年减少2.4%;城镇登记失业率2.24%,比上年下降0.02个百分点。

乡镇企业快速发展。全县乡镇企业总收入302782万元,比上年增长35.7%,总产值310026万元,比上年增长36.5%

在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物价总水平上升较快。2010年全县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为102.8%,比上年同期上升2.8个百分点,商品零售物价指数为103.6%,比上年同期上升3.6个百分点。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的任务仍较艰巨;一部分企业生产经营比较困难,经济效益偏低,市场应对能力较差,自主创新能力有待加强;财政增收乏力,收支缺口进一步扩大;固定资产投资总量和规模偏小,县域经济实力仍较薄弱,城乡居民收入因物价涨幅较快而实际收入有所减缓。

 

二、农 

 

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稳步推进,促进了农业产业化和现代化,使传统农业逐步向现代农业转变。2010年全县农业总产值342128万元,比上年增长7.2%,农业增加值208433万元,比上年增长7.1%

调整种植业结构,增加经济作物种植面积,粮食产量稳定增长。全年粮食总产量301749吨,比上年增长2.7%。其中:稻谷277457吨,增长2.6%;甘蔗5333吨,比上年增长7.8%;烤烟3274吨,比上年增长4.3%;花生产量为5141吨,比上年增长5.5%;大豆产量为3479吨,比上年增长1.2%

主要农产品、畜产品产量和牲畜存栏头数如下:

      

2010年实绩

比上年增长 %

粮食

301749

2.7 

   其中:稻谷

277457

2.6 

花生

 5141

5.5 

大豆

 3479

1.2 

甘蔗

 5333

7.8 

烤烟

 3274

4.3 

木薯(鲜)

26580

0.1 

茶叶

 703

7.8 

水果

53966

8.2 

肉类产量

54959

6.4 

    其中:猪肉

41060

3.7 

生猪年末存栏头数

431282

4.8

耕牛年末存栏头数

30780

23.0

林业生产平稳发展。全年完成新造林95205亩;年末森林覆盖率65.1%,比上年提高0.9个百分点,林木蓄积量累计达456万立方米,比上年增长3.0%

水土保持成果进一步得到巩固和发展。至2010年底投放治理水土流失资金1262万元。其中,2010年度投入治理水土流失资金26万元,累计治理水土流失面积358.1平方公里,比上年增长0.5%

畜牧业产品总量稳中有增,全年肉类总产量54959吨,比上年增长6.4%

渔业生产较快发展,全年淡水产品产量14549吨,比上年增长14.7%

农业机械化程度稳步提高。全年农业机械总动力22.1万千瓦,比上年略增0.7%。全年化肥施用量(实物量)71770吨,比上年减少3.0%,农村用电量10376万千瓦时,比上年增长13.4%。农田有效灌溉面积394082亩,比上年增长17.7%

 

三、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经济平稳较快增长,产值与效益相伴同行。2010年全县工业总产值424000万元,比上年增长8.9%;完成工业增加值99832万元,比上年增长24.6%;独立核算国有及年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的非国有工业(简称规模以上工业)企业35家,比增1家,总产值225880万元,比上年增长48.5%,同比加快19.4个百分点,实现增加值68641万元,比增38.4%

主要工业产品产量

   产品名称

2010年实绩

比上年增长%

发电量

21000万千瓦时

76.7

水泥

12万吨

5.3

饮料酒

6847

10.5

中成药

3254

-30.1

规模以上工业产销衔接,销售收入增长较快,经济效益稳定提高。全部独立核算的国有工业企业和年产品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的其他非国有独立核算的工业企业销售收入138973万元,比上年增长51.3%,实现利税总额24314万元。

建筑业蓬勃发展,完成建筑业增加值61000万元,比上年增长19.5%。建筑质量进一步提高。

四、固定资产投资

 

固定资产投资有所减缓,全年全社会实现固定资产投资224190万元(包括公路建设改造和上级拨款的邮电设备),比上年下降1.9%。在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中,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62655万元,下降5.7%;农村固定资产投资完成61535万元,增长9.9%。在全部固定资产投资中,基本建设投资143234万元,减少6.5%;房地产开发投资6795万元,减少13.7%

五、交通、邮电和旅游业

 

全年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实现增加值37370万元,比上年增长16.4%

交通运输业稳定发展,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各种运输形式竞争有序,综合运力进一步提高。各种交通运输方式完成货物周转量5.87亿吨公里,增长24.5%,完成旅客周转量8.98亿人公里,增长23.0%。年末,全县公路通车里程2716公里,比上年增加427公里,增长18.7%,其中高速公路32.2公里;公路密度每百平方公里由上年的71公里增至本年的84.2公里,比2009年底增加13.2公里,增长18.6%

邮政电信业持续稳定发展,设备日益先进,通信能力不断增强。全年邮电业务量完成26359万元,比上年增长16.5%。全县电话装机容量219409门,增长14.6%;城乡电话用户116400户,下降17.8%;电话普及率由上年的49.1/百户,下降到本年的39.6/百户,全县互联网用户达24800户。

旅游事业快速发展成为我县新兴特色产业。在紧紧抓住城市化进程和深梅旅游路线扩展的契机,推出了以山、水、泥为特色的旅游项目,扩展了以热矿泥山庄和益塘水库、七目嶂生态旅游景点的线路,吸引了大批国内外游客来我县旅游观光。2010年共接待游客62万人次,比上年增长34.8%,全县旅游业总收入达3.54亿元,比上年增长33.9%

 

六、商业、外贸、财政

 

国内消费品市场稳中见旺,商品零售总额增幅较大。2010年全县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94487万元,比上年增长15.0%。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中,批发零售贸易业实现472598万元,比上年增长14.9%;住宿和餐饮业零售额21889万元,比上年增长18.4%

对外经济工作喜忧参半,外贸出口大增,实际利用外资大减。2010年外贸出口总额5152万美元,比上年增长73.6%。其中“三资”企业出口额60.3万美元,比上年减少12.7%;一般贸易出口5091.7万美元,比上年增长75.6%,实际利用外资461万美元,比上年减少22.4%

2010年财政增收加快,县内财政收入实现19810万元,比上年增长31.7%(同口径);财政支出160819万元,比上年增长13.0%

 

七、金融、保险业

 

金融业快速发展。2010年末,全县国家银行各项本外币存款余额933889万元,比上年末增长16.6%。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738864万元,比上年增长17.3%。各项本外币贷款余额270513万元,比上年末增长25.0%

保险事业呈现多家经营竞争趋势,保险事业稳中发展。财产、人寿保险费收入9175万元,按同口径计算比上年增长15.7%,其中:财产保险保费收入1387万元,比上年增长17.4%,已决赔款855万元,比上年增长2.3%;人寿保险费收入7788万元,比上年增长15.4%

社会保险人数稳中有增,社保覆盖面进一步扩大,社保工作稳定发展。年末全县25191人参加失业保险,比增10.0%56289人参加社会养老保险,比上年增长90.3%。其中:机关个人交费14703人,有13126人参加工伤保险,比增10.0%;有13078离退休人员享受了社会养老保险,比上年增长5.0%;参加职工医疗保险人数39561人,增长232%

 

八、教育、科技、文化

 

教育事业较快发展,基础设施不断完善,教育投资进一步加大。办

学条件继续改善,办学质量明显提高。全年教育财政拨款55073万元,比上年增长7%。全县有各类中等专业学校1所,在校学生1164人;普通中学56所,在校学生117638人,增长2.2%。其中:高中学生34439人,增长24.7%;职业中学7所,在校学生12507人,比上年增长145%。全县共有小学452所,在校学生109377人,减少14270人,减幅为12%;适龄儿童入学率100%,与上年持平;小学毕业生升学率为100%,与上年持平;初中毕业生升学率为99.3%,同比上升20.6个百分点,高中毕业升学率65.4%,比上年上升4.1个百分点。通过深化教育改革,大力推进素质教育,2010年高考成绩再创历史新高,入省大专A线以上人数达4613人,比上年净增加34人,入本科线以上人数2338人,比上年提高8.1个百分点。

科技事业取得新的进展,科技队伍稳中递增。我县有各类专业技术人员16532人,比上年增长8.8%。参加省、市、县科技进步奖项目评选活动, 2009年至2010年度获五华县科技进步奖励项目共12项,其中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9项。

文化事业欣欣向荣,各种文化设施不断完善,广场文化丰富多彩。2010年我县的两个专业剧团以及各业余剧团面对市场的激烈竞争,更新观念,开拓进取,不断扩宽演出市场,广泛深入农村山区巡回演出,取得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赢”。全年两个专业剧团和县文化馆一条龙业余剧团送戏下乡演出120场,演出收入10多万元。电影行业在多种文化竞争的情况下,想方设法调动电影队的积极性,出动宣传车广泛宣传,送影下乡,全县共放电影5060场。图书馆现有藏书10.9万册,进馆读者9万人次,图书流通量11万册次。县城文化广场业余演出12场。

广播电视事业稳步发展。到2010年止,全县共建调频广播电台1座,有线电视台1个,有线电视站16个,共用天线73个,有线电视用户6.9万户,比上年增长2%,广播、电视人口覆盖率为98.5%,对推动我县两个文明建设,丰富群众的业余文化生活起到了积极作用。

 

九、卫生、体育

 

医疗卫生事业有新的发展,卫生技术人员队伍不断壮大,医疗设备日益先进,医保网络逐步完善,防范意识不断提高。年末全县拥有卫生机构42个,床位1325张。各类卫生技术人员3507人,比上年增长8.6%,其中执业医师775人,比上年增长25.6%,执业助理医师789人,比上年增加36.3%。初级卫生保险工作稳步推进,并通过省级的审评,城乡卫生医疗条件进一步改善,城镇居民参保人数明显增加。2010年,全县参加农村合作医疗人数869692人,比上年减少1.3%。全县城镇居民参加医疗保险人数59561人,比上年增长67.2%

群众体育逢勃开展,全民健身步步深入。2010年,我县由各部门各单位和社会团体共集资金200万元,比增135.3%。一年来,全县积极开展群众性体育竞赛活动,充分利用重大节日或双休日在县城举办大型的足球、篮球、乒乓球、棋类、健身竞走等大型群众活动12次,推动了全民健身运动的发展,大大地丰富了体育爱好者的文体生活,竟技成绩进一步提高。

 

十、环境保护

 

环境保护工作力度加大,城市环境质量有较大改善。全县有环境监测站1个,环境监测人员20人。2010年加强了对11个自然保护区、4个县级森林公园、1个省级森林公园和5个一级饮用水源保护区的管理,固定废物综合利用率达91.3%,进一步改善了县城环境卫生和交通秩序。美化、绿化、净化了县城环境,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34.8%,树立了五华县城的新形象。

十一、人口与人民生活

 

全县人口增长势头得到有效控制。年末,全县总人口为1311191人,比上年增加28006人,当年出生15220人。非农人口为180340人,占总人口的13.8%;农业人口为1130851人,占总人口的86.2%。在总人口中,男性人口为674348人,女性为636843,性别比为105.9%。全县出生率为11.8‰,比上年上升0.12个千分点;死亡率为5.48‰,与去年持平;自然增长率为6.32‰,比上年上升0.12个千分点。

城乡居民收入进一步增加,生活水平稳步提高。2010年末,全县在岗职工工资总额60362万元,比上年增长9.5%。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19937元,比上年名义增长7.8%,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4.9%。农村居民人均年纯收入5411元,比上年名义增长16.4%,剔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3.2%。农民消费结构发生变化。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由上年的46.1%下降至今年的46.04%,农村居民人均住房面积27.9平方米,农村居民每百户家庭拥有彩电117台,电冰箱35台,家用洗衣机47台,摩托车97辆,固定电话70部。

 

说明:

1、本公报各项统计数据为初步统计数。

2、公报中县内生产总值、各产业增加值及各业总产值绝对数按现行价计算,增长速度按可比价格计算。

3、本公报中各项指标对比基数,均为上年《五华县统计年鉴》公布的统计数。

    4、公报中运用的有关价格指数来源于市统计局物价调查科的反馈数据,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