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信息公开 > 新闻发布会
广东经济社会发展成就系列新闻发布会——科技创新强省建设专场
时间:2022-06-06 来源:南方网 浏览次数:-
字号:

  广东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定于2022年6月2日上午10 :00在广州举行广东经济社会发展成就系列新闻发布会——科技创新强省建设专场,由省科技厅负责同志主发布,省发展改革委、省教育厅、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省市场监管局相关负责同志出席发布会并回答记者提问。南方网、粤学习客户端对发布会进行视频图文直播,敬请关注!

  2022-06-02 10:04:14

  主持人邓鸿:女士们、先生们,各位记者朋友,大家上午好!欢迎出席广东省政府新闻办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为全方位呈现党的十八大以来,广东深入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对广东系列重要指示批示精神,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突出成就,省新闻办举行广东经济社会发展成就系列新闻发布会,今天是科技创新强省建设专场。近年来,我省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发展的战略支撑,扎实推进更高水平的科技创新强省和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全省科技创新工作取得新进展新成效,广东区域创新能力已连续五年领跑全国。今天,我们邀请到省科技厅、省发展改革委、省教育厅、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省市场监管局有关负责人介绍有关情况,并回答记者提问。

  2022-06-02 10:05:00

  主持人邓鸿:首先,介绍出席今天发布会的发布人:省科技厅厅长龚国平先生,省市场监管局一级巡视员何巨峰先生,省教育厅副厅长朱超华先生,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党组成员、省中小企业局局长杨淑鹏先生,省发展改革委二级巡视员赖茂华先生。

现在,有请龚国平先生介绍科技创新强省建设的有关情况。

  2022-06-02 10:05:58

  龚国平:党的十八大召开以来,我们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抢抓“双区”和横琴、前海两个合作区建设重大机遇,围绕“四个面向”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聚焦“1+1+9”工作部署,扎实推进更高水平的科技创新强省和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打造“新动能”。2021年,广东区域创新综合能力连续五年位居全国第一,全省研发经费支出从2017年的2344亿元增加到2021年的超3800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从2.61%提高到3.14%;全省研发人员突破110万人;发明专利有效量、PCT国际专利申请量等指标均居全国首位。主要工作和成效如下:

  2022-06-02 10:09:21

  龚国平:一是加快战略科技力量布局建设,打造体现国家使命、具有广东特色的“科技王牌军”。分层次、分类别、分批次推进实验室体系布局建设,初步构建起以鹏城实验室、广州实验室为引领,省实验室、国家重点实验室、省重点实验室、粤港澳联合实验室以及“一带一路”联合实验室等组成的高水平多层次实验室体系。加快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打造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集群,东莞散裂中子源等设施运营良好,惠州强流重离子加速器和加速器驱动嬗变系统、江门中微子实验站加快建设,新布局人类细胞谱系等5个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以“广深港”“广珠澳”科技创新走廊为主干线、辐射带动全省协调创新发展的空间格局初步形成。支持培育了一批科技领军企业,承担了多项重大科技项目。全面启动建设粤港澳大湾区国家技术创新中心,打造技术研发与成果转化“集团军体系”,协同港澳布局建设国家应用数学中心、大湾区量子科学中心等重大创新平台,推动27家高水平创新研究院、277家新型研发机构以及省级技术创新中心、工程技术中心成体系建设。

  2022-06-02 10:11:10

  龚国平:二是全面加强基础与应用基础研究,着力补齐原始创新短板。率先出台关于加强基础与应用基础研究的若干意见并成立省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全省基础研究投入不断加大,从2017年的109.4亿元增长到2020年的204.1亿元。组织实施了三批省基础研究重大项目,实现引领性原创性成果重大突破,在2019和2020年度中国科学十大进展中,广东牵头和参与的成果共有5项,实现历史性突破。目前,全省已构建起国家基金委—广东联合基金、省基础研究重大项目、省市和省企联合基金、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四大板块资助体系,形成了从十万元到千万元的基础研究“金字塔”支持格局。

  2022-06-02 10:12:48

  龚国平:三是聚焦产业发展瓶颈,积极探索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新型举国体制的“广东路径”。围绕新一代信息技术等九大重点领域实施省重点领域研发计划,开展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截至2021年底共组织实施了8批次项目,在5G、超高清视频、高端电子元器件等领域打破一批技术瓶颈,产业链供应链自主可控能力进一步增强。率先部省联动实施“宽带通信和新型网络”“合成生物学”和“新型显示与战略性电子材料”等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以新机制新模式启动实施“广东强芯”、核心软件攻关等工程,构建龙头企业牵头、高校院所支撑、各创新主体相互协同的创新联合体,全力探索新型举国体制下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的“广东路径”。

  2022-06-02 10:15:04
  龚国平:四是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科技支撑经济高质量发展作用进一步凸显。大力培育发展20个战略性产业集群,促进人工智能、5G、大数据等技术融合应用,支撑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和产业升级。持续推动高新技术企业“树标提质”,2021年全省高企总量超6万家,相比2017年接近翻番,近年来全省A股上市企业中八成以上是高新技术企业,逐步形成广东企业“千军万马齐创新”的局面。推动高新区高质量发展,全省14家国家级高新区、26家省级高新区以占1%的土地面积,创造了全省约1/5的GDP,成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促进科技与金融结合,推进国投(广东)科技成果转化基金等系列国家级重大基金落地广东,设立风险投资和银行信贷补偿资金,引导17家银行向超过1.4万家科技型中小微企业投放科技贷款。 
  2022-06-02 10:16:58
  龚国平:五是推动科技与社会民生融合发展,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打赢三大攻坚战中贡献广东力量。新冠疫情暴发以来,积极组织科研力量开展科研攻关,我省5个疫苗取得临床试验批件,1个疫苗获紧急使用;1个小分子化学药取得临床试验批件;19个检测试剂获批国家注册,累计已生产超过28亿人份,为全国抗疫大局贡献广东力量。组织开展大气、水、土壤污染及固废治理等污染防治科技攻关和应用示范,持续开展珠三角区域PM2.5和臭氧协同控制,助力实现茅洲河、练江等珠江流域水质持续改善。强化科技对乡村振兴的支撑引领作用,着力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选派一批农村科技特派员驻镇帮镇扶村,实现重点帮扶乡镇全覆盖。
  2022-06-02 10:18:10
  龚国平:六是加快融入全球科技创新网络,构建更加开放的科技创新交流合作格局。以横琴、前海、河套等合作区为牵引,集聚国际创新资源,与全球多个发达国家、“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建立科技交流联系,已建成34家国家级、71家省级国际科技合作基地。全面加强粤港澳科技创新协同,实现“钱过境、人往来、税平衡”,建设20家粤港澳联合实验室,面向港澳创建134家创业孵化载体,吸引大批港澳青年来粤创新创业。
  2022-06-02 10:19:18
  龚国平:七是聚焦高精尖缺人才,着力打造高水平人才高地。充分发挥重大人才工程、重大科技项目、重大创新平台引才育才作用,探索“一事一议”、试点单位自主举荐等新模式,大力引进培育战略科学家、科技领军人才和高水平创新团队,不断加大青年科技人才支持培养力度。优化实施外国人来华工作许可制度,全省持有效“外国人工作许可证”的人员超过4万人,其中A类高端人才过万人。
  2022-06-02 10:21:49
  龚国平:八是深化科技体制机制改革,努力营造良好创新生态环境。率先出台自主创新促进条例、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条例、“科创12条”等一系列重大政策法规,形成覆盖创新全链条的科技创新政策法规体系。开展全面创新改革试验,支持深圳综合改革试点,深圳47条创新举措和经验做法被国家发改委在全国推广。推进科技创新领域创造型引领型改革,财政科研经费改革等重点改革任务取得突破性进展。深化“项目评审、人才评价、机构评估”改革,持续减轻科研人员负担,扩大高校院所科研管理自主权,科研领域“放管服”改革取得明显成效。
  2022-06-02 10:22:40
  龚国平:接下来,我们将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和省第十三次党代会关于科技创新有关工作部署,聚力推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聚焦战略科技力量布局、基础研究和关键核心技术突破、新兴产业培育发展、创新资源优化配置等,有力有效推动科技政策扎实落地,不断提升科技创新治理能力,全面构建“基础研究+技术攻关+成果转化+科技金融+人才支撑”全过程创新生态链,努力建设更高水平的科技创新强省和人才强省,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和产业创新高地。谢谢! 
  2022-06-02 10:23:05
  主持人邓鸿:谢谢龚国平先生。下面进入提问环节。按照惯例,提问前请通报所在的新闻机构。下面开始提问!
  2022-06-02 10:23:42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记者:企业创新关系到科技强国建设和经济高质量发展,从近年区域创新评价结果来看,企业创新已经成为广东区域创新体系特色长板,请问我省在推动企业创新方面有哪些举措和成效?谢谢。

  2022-06-02 10:24:53
  龚国平:谢谢您的提问。企业创新意识活跃、创新能力强是广东经济发展的特色和优势。近年来,我省大力培育壮大科技企业群体,多措并举提升企业创新能力,不断夯实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根基。

在培育壮大科技型企业群体规模方面,建立了初创科技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科技领军企业梯次培育机制,形成了“众创空间、孵化器、加速器和大学科技园”全链条较为完善的孵化育成体系,我省孵化器、众创空间数量均居全国首位,成为科技企业培育壮大的摇篮载体。2021年我省高新技术企业总数已突破6万家,连续六年全国第一;科技型中小企业入库数量达5.7万家,科技企业群体已经成为广东打造新发展格局的重要力量。

  2022-06-02 10:26:26
  龚国平:在提升企业创新能力方面,大力引导企业建立研发机构,鼓励企业积极参与技术创新中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重点实验室等创新平台建设。大力支持企业参与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在我们实施的重点领域研发计划中,企业牵头项目超过一半,参与项目达九成以上。着力营造企业创新的良好生态,支持企业增加研发投入,加大对企业的创新政策落实力度,2020年全省有7.3万家企业享受了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政策,有效提高企业创新积极性。不断扩大普惠性科技金融覆盖面,支持科技企业与资本市场有效对接,加强科技信贷资金、风险投资供给,为企业创新插上“金融翅膀”。实施更加开放的人才政策,营造“近悦远来、拴心留人”的创新创业环境,助力企业延揽各方人才,“东西南北中,创新创业来广东”已成为一个响亮品牌。
  2022-06-02 10:29:29
  龚国平:在系列政策的支持下,广东企业逐步形成“千军万马齐创新”的局面,涌现出一批在国际竞争中脱颖而出的科技领军企业,培育出一大批新兴产业硬科技企业,成为了我省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中坚力量,我们可以从高企的数据一窥全貌:2021年高企营业收入总额超10万亿元、出口总额约2万亿元,成为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的核心力量;拥有全省约85%的发明专利有效量和约90%的PCT国际专利申请量,全省A股上市企业中高企占比超过八成,超5万家高企分布在我省20个战略性产业集群,成为产业链供应链自主可控的重要力量;我省高企的科技活动投入、科技活动人员、授权发明专利等7个核心指标持续保持全国领先。

  下一步,我们将研究制定进一步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的若干措施,推动各类创新资源向企业汇聚,持续推动高企“树标提质”,支持领军企业牵头组建体系化、任务型创新联合体,加快自主创新步伐,努力实现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可控,促进大中小企业融通创新发展,奋力打造我省更具竞争力和活力的科技企业群体。谢谢!

  2022-06-02 10:31:25
  南方日报记者:目前全球的产业竞争是比较激烈的,制造业是科技创新的主战场,请问在推进广东的科技自立自强方面,广东工信主要有哪些举措?谢谢。

  2022-06-02 10:33:09
  杨淑鹏:谢谢您的提问。近年来,我厅聚焦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以强芯工程、数字化转型为着力点,不断加快重点产业核心技术领域创新突破,不断增强产业链供应链自主可控能力。

  (一)大力实施“广东强芯”工程。加快构建我省集成电路产业发展“四梁八柱”,获得国家部委充分肯定和大力支持。组织举办中国IC30人圆桌会、第24届中国集成电路制造年会暨供应链创新发展大会,有力引导优质资源向广东集聚。推动成立投资规模均超百亿元的湾区半导体、广大融智、智能传感器等三大产业集团和总投资规模达千亿元的六大产业基金,支持广州、深圳、珠海等打造集成电路产业发展集聚区。

  2022-06-02 10:34:45
  杨淑鹏:(二)全面推进制造业数字化转型。一是出台《广东省数字经济促进条例》《广东省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实施方案和若干政策措施》等法规政策,明确我省制造业数字化转型的“路线图”,营造了良好发展环境。二是在全国率先探索创设制造业数字化转型产业生态供给资源池,引进培育510家优秀工业互联网平台及数字化转型服务商,开展16个产业集聚区数字化转型试点,累计推动超2万家规上工业企业数字化转型,带动60万家中小企业“上云用云”。三是积极培育壮大软件、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数字产业,广州、深圳持续提升中国软件名城建设质量,广东成为拥有2个国家人工智能创新应用先导区的唯一省份。电子信息制造业销售产值连续31年保持全国第一,软件业务收入连续多年保持全国前两位。
  2022-06-02 10:36:45
  杨淑鹏:接下来,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将认真贯彻省第十三次党代会精神,围绕党代会确定的今后五年全省工作主要目标,立足新时代新征程,深化落实“1+1+9”工作部署,坚持制造业立省不动摇,以实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六大工程”为主抓手,推动产业迈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同时坚持以创新引领和驱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深入推进“广东强芯”工程、核心软件攻关工程,努力实现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可控,不断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持续完善制造业协同创新体系,推动广东产业创新优势在新的高度立起来强起来,为广东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和产业创新高地作出积极贡献。谢谢!
  2022-06-02 10:37:36
  科技日报记者:我们注意到在近期公布的2021年广东省科学技术奖中,中国散裂中子源获得了科技进步特等奖。请问,党的十八大以来,广东在推动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方面有哪些做法?取得了什么成效?谢谢。

  2022-06-02 10:40:28
  赖茂华:谢谢您的提问。近年来,广东抓住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和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契机,着力打造战略科技力量,推动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迈上新台阶。2022年散裂中子源荣获广东省科技进步特等奖,通过“十年磨一剑”铸就“国之重器”。下面我介绍一下这些年来主要工作及成效。

  一、推动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实现“从0到1”、“从一到多”的跨越。散裂中子源的建设,实现了广东在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领域“零的突破”。继散裂中子源之后,惠州强流重离子加速器和加速器驱动嬗变研究装置等一批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先后落地建设。国家规划“十四五”期间将在广东布局建设人类细胞谱系等5个设施,数量位居全国首位,助力大湾区打造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集群。

  2022-06-02 10:41:13
  赖茂华:二、推动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为前沿领域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提供重要支撑。广东充分发挥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在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中的重要作用,推动在基础物理、信息、材料等领域涌现一批优秀科技成果。东莞散裂中子源自2018年正式投入运行以来,共完成来自国内外约700项用户课题研究,在国内外核心期刊发布文章百余篇,研究成果涵盖航空航天、磁性、量子、能源、合金、高分子、信息材料等前沿领域。
  2022-06-02 10:42:19
  赖茂华:三、推动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与省实验室等创新平台协同建设。广东依托散裂中子源、惠州“两装置”等重大科技基础设施,推动组建了松山湖材料实验室、先进能源实验室等高水平实验室,实现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与省实验室“1+1>2”的合作共赢;同时,鼓励高等学校、科研院所参与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和运行,加强相关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推动形成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与高水平实验室、高等学校和科研院所等创新平台互为支撑、互相促进的协同发展格局。
  2022-06-02 10:44:19
  赖茂华:四、推动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在产业创新发展、创造新的增长点方面发挥积极作用。依托东莞散裂中子源,中科院高能物理所成功研制我国首台自主研发的加速器硼中子俘获治疗(BNCT)试验装置,是一种新型肿瘤治疗方法,为我国医用硼中子俘获治疗装置整机国产化和产业化奠定了技术基础。依托在建的惠州“两装置”,中科院近代物理研究所和惠州市先后开展放射性同位素药物研制生产、重离子肿瘤治疗、重离子微孔膜应用、辐照育种等方面产业合作。
  2022-06-02 10:46:35
  赖茂华:下一步,广东将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的统一部署,深入贯彻省第十三次党代会精神,进一步优化完善重大科技基础设施投资、建设和运行政策环境,积极推动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努力打造世界一流的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集群,着力提升基础研究能力,为建设科技创新强省和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和产业创新高地提供有力的基础支撑。谢谢。
  2022-06-02 10:47:02
  广东广播电视台记者:建设科技强盛需要有坚实的人才基础,而高校是创新人才培养的主阵地。近年来省教育厅在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为广东加快实施科技创新强省建设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方面有哪些举措?

  2022-06-02 10:48:34
  朱超华:的确,科技强省需要有坚实的人才基础,这几年来,根据省委“1+1+9”工作部署,省教育厅加快调整优化高校的学科专业结构,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着力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所采取的主要举措和成效有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不断扩大高层次人才培养规模,有效增加科技人才供给。省委省政府从服务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全省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出发,加大高等教育投入,实施高等教育系列内涵建设工程,并引进一批港澳高水平大学在粤合作办学,全省高校综合实力显著提升,高层次创新人才培养规模进一步扩大。截至2021年底,全省普通高校有160所,其中11所高校入围2021年软科世界大学学术排行榜中国内地前100名,8所高校入围国家“双一流”建设行列,130个学科入围ESI全球排名前1%。全省高等教育在校生总规模408.8万人,其中博士研究生2.45万,硕士研究生14.8万,理工农医类博士生和硕士生分别占总量的80.35%和62.32%,有力支撑科技强省建设。

  2022-06-02 10:50:02
  朱超华:二是积极优化学科专业结构,精准对接产业发展需求。主动融入区域产业转型升级和服务创新驱动发展,培育建设一批特色鲜明、与区域产业发展高度融合的应用型高校。根据我省“双十”产业集群发展需求,积极调整优化学科专业结构,重点支持与科技强省建设紧密相关的理工类学科专业,为产业集群发展提供科技支撑。目前,与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生物医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等领域相关的139个学科纳入省级重点建设行列,占重点学科总量的69.5%;与“1+1+9”重点任务相关的学科共148个,占重点学科总量的74%;每年新增普通本科专业基本保持50%以上为理工农医科。高职院校专业设置覆盖全省现代产业体系,理工类相关专业在校生数占总数的49%。   
  2022-06-02 10:51:18
  朱超华:三是全面深化科产教融合,着力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全省高校坚持产学研用结合和科产教融合,不断提高服务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需求的能力。深化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围绕全省科技发展战略以及产业转型升级急需领域方向共建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引导研究生把论文写在产品上、研究做在工程中、成果转化在企业里。加快推进“新工科”改革,深化科产教融合改革,立项建设 65个省级科产教融合实践教学基地,20个省级校企合作联合实验室,全省本科高校建有173个产业学院,覆盖电子、通信、生物医药等40多个产业领域,其中81.5%的产业学院直接服务于“双十”产业集群发展。同时,加快推进职业教育“扩容、提质、强服务”计划,推进产教全方位深度融合,全省已成立区域和行业职业教育集团80个,实体化运作省级示范职业教育集团24个,近80%的高职院校推行现代学徒制。谢谢!
  2022-06-02 10:51:52
  香港经济导报记者:提问省市场监管局,知识产权与科技创新密切相关。近年来,知识产权在推动广东科技创新强省建设方面有何举措和成效?谢谢。

  2022-06-02 10:54:38
  何巨峰:谢谢这位记者的提问。知识产权制度对科技创新具有重要的激励和保障作用。近十年特别是2016年以来,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知识产权工作,广东在全国率先启动引领型知识产权强省建设和知识产权强国先行示范省建设,采取一系列政策措施,促进知识产权与科技创新深度融合,较好发挥知识产权制度激发创新主体活力和社会创造力的效能,有力支撑了科技创新强省建设。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2022-06-02 10:56:46
  何巨峰:一是大力推动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为知识产权,形成区域经济发展核心竞争力。2016年至2021年,我省年度研发经费从2035亿元增长到3800亿元,增长幅度为87%,与此相链接,年度发明专利授权量从3.86万件增长到10.28万件,增长幅度为166%,科技成果的专利产出和布局效能明显提升。截至2021年底,全省发明专利有效量44万件,位居全国第一。2021年,广东省作为一个经济体,PCT国际专利申请量2.61万件,排名全球第4,仅居我国整体、美国、日本之后,9家企业入围PCT专利申请全球前50强。 “十三五”期间广东获中国专利奖845项,其中金奖31项,位居全国第一。全省科技创新成果通过知识产权创造布局,已成为我省高质量发展重要的核心竞争力。
  2022-06-02 10:58:28
  何巨峰:二是积极构建科技创新成果知识产权保护机制,强化科技创新源头保护。保护知识产权就是保护创新,我省高度重视科技创新源头保护,立法出台《广东省知识产权保护条例》,实施重要发明创造专利申请优先审查制度,建立了6个国家级知识产权保护中心、7个国家级快速维权中心,有力推动科技成果专利申请快速授权和源头保护,我省首创“专利快速审查、确权、维权一站式服务”,被国务院办公厅复制推广。我省加大打击知识产权侵权违法行为力度,“十三五”以来至2021年底,全省行政部门查处各类专利、商标案件5.2万多件。最近两年,广东在国家知识产权保护检查考核中连续获得“优秀”等级。强有力的知识产权保护,为科技创新提供了制度保障和重要的原动力。
  2022-06-02 11:00:12
  何巨峰:三是着力健全科技创新知识产权激励机制,推动科技创新成果价值实现。我省积极推动广州、深圳、东莞3市建设国家知识产权运营服务体系重点城市,布局建设3个国家级知识产权运营交易平台。深入实施高校、科研组织专利转化计划,大力发展知识产权金融,“十三五”以来至2021年年底,知识产权质押登记融资总额达1350亿元,位居全国前列;累计获批知识产权证券化产品32个、发行规模达到70亿元,均居全国第一。2021年,专利转让次数达13.4万件,位居全国首位,知识产权金融化指数位居全国第一。高水平知识产权转化运营,有力推动我省科技创新成果实现经济价值。谢谢!
  2022-06-02 11:00:48
  南方财经全媒体集团记者:请问龚厅长,一直以来我们国家非常重视基础研究,也出台了一系列支持原始创新的措施,请问广东省在支持基础研究方面出台了哪些具体的政策?取得了哪些成效?谢谢。

  2022-06-02 11:01:27
  龚国平:谢谢您的提问。基础研究是整个科技体系的源头,加强基础研究是科技自立自强的必然要求,是我们从未知到已知、从不确定性到确定性的必然选择。近年来,广东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基础研究的决策部署,系统推进相关工作。

一是不断完善基础研究发展政策体系。率先出台《广东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强基础与应用基础研究的若干意见》等系列政策文件,加强顶层设计,大力构建全过程创新生态链源头节点,持续壮大高层次人才队伍及青年科技人才后备军,深化科技基础研究体制机制改革,营造有利于基础研究的良好科研生态。

  2022-06-02 11:01:47
  龚国平:二是持续加大全社会基础研究投入。全省基础研究支出经费近5年实现翻倍,省级财政计划“十四五”期间1/3以上的省级财政科技经费投向基础研究。同时,还通过国家联合基金、省市和省企联合基金更好地引导基础研究多元投入。
  2022-06-02 11:02:42
  龚国平:三是着力壮大基础研究主体和载体。发挥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基础研究主力军的作用,加强基础学科建设。加快实验室体系建设,鹏城实验室、广州实验室先后挂牌运作;布局建设10家省实验室;建设国家重点实验室30家、省重点实验室460家,覆盖全省21个地市。加大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推动散裂中子源建成并运行良好,加快建设强流重离子加速器和加速器驱动嬗变研究装置等。同时,我省还支持一批科学数据中心、野外科学观测台站、高水平科技期刊等项目,形成多样化、成体系的基础研究支撑格局。
  2022-06-02 11:03:43
  龚国平:四是积极创新基础研究资助布局。围绕国际前沿必争领域,实施“量子科学与工程”“脑科学与类脑研究”等专项,力争先发优势;聚焦优势特色产业和社会发展关键领域重大科学问题,组织基础研究重大项目,推进重点突破;通过省自然科学基金,支持科学家自主选题自由探索。
  2022-06-02 11:04:08
  龚国平:通过近几年的努力,我省原始创新能力显著提升,区域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中,反映基础研究能力的“知识创造”及“知识获取”两个指标均提升至全国第二名。承接国家基础研究项目竞争力持续提升,2021年我省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立项数4725项,创历史新高。接下来我们将采取更有力的措施,全面加强基础与应用基础研究,完善长期稳定持续投入机制,强化基于信任的科研管理模式,形成“政府+企业+社会”的多元投入体系,努力催生更多“从0到1”的原创成果,打造原始创新重要策源地。谢谢!
  2022-06-02 11:04:29
  深圳特区报记者:我们了解到构建制造业协同创新体系是我省实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六大工程之一的强核工程的重要举措。请问省工信厅,党的十八大以来,广东工信在构建制造业协同发展体系建设方面的核心抓手是什么?目前取得了哪些工作成效?谢谢。

  2022-06-02 11:05:37
  杨淑鹏:谢谢您的提问。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厅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以及省委、省政府工作要求,深刻认识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在国家战略全局的重要地位,明确坚持制造业立省不动摇,坚持以创新引领和驱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大力实施“强核工程”,注重创新链产业链融合发展,以“一个示范、两个中心、三个平台”为核心抓手,持续完善我省制造业协同创新体系,制造业创新发展驱动力不断增强。近五年,全省规上工业企业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累计投入超万亿元。
  2022-06-02 11:06:32
  杨淑鹏:(一)重点培育“一个示范”,树立国家级技术创新企业标杆。累计培育国家技术创新示范企业56家(覆盖14个地市),总数位居全国前列。示范企业围绕行业重大需求,积极开展产学研联合攻关,取得一大批在国际国内领先的技术成果,引领带动制造业企业增强技术创新意识和加大技术创新投入。
  2022-06-02 11:11:52
  杨淑鹏:(二)全力建设“两个中心”,抢占制造业创新高地。一是围绕战略性产业集群布局建设制造业创新中心,打造产业共性技术攻关的“稳定器”。获批建设印刷及柔性显示、高性能医疗器械、5G中高频器件等3家国家级制造业创新中心,数量全国第一(全国21家),建设了6批33家省级制造业创新中心,完成全省14个地市的创新中心布局,覆盖新一代信息技术、智能家电、软件与信息服务、超高清视频显示、生物医药与健康、半导体与集成电路、高端装备制造、前沿新材料、新能源等十多个战略性产业集群,省市合计安排财政资金超6亿元支持创新中心建设。二是充分发挥企业创新主体积极性建设企业技术中心,打造企业提升自主创新能力的“加速器”。累计培育20批共1510家省级企业技术中心(不含深圳),其中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87家;其中16家省级企业技术中心获评“国家质量标杆”称号。企业技术中心已逐步成为企业提升自主创新能力的核心创新载体。
  2022-06-02 11:12:33
  杨淑鹏:(三)着力搭建“三个平台”,打通制造业创新成果产业化的“最后一公里”。一是搭建产业技术基础公共服务平台。支持行业龙头企业、技术机构成功创建18家国家级产业技术基础公共服务平台,为行业提供可靠性试验验证、标准验证、计量检测、认证认可、知识产权分析评估等公共支撑服务。二是搭建制造业创新成果产业化试点数字化平台。在全国率先建立部、省、市、高校四方联络机制,搭建制造业创新成果产业化试点(广州)数字化平台,促进创新成果产业化。三是搭建中小企业创新成果对接平台。依托有关高校和科研机构建设“智汇+智能制造技术众包平台”,累计建设线下示范点15个,入库企业近万家,入库成果2万多件,成果对接数量达2千多项。谢谢!
  2022-06-02 11:12:58
  主持人邓鸿:由于时间关系,今天的提问环节就到这里。首先,感谢广东大厦的工作人员加强疫情防控期间现场的消毒杀菌,粤康码的查验工作做得很到位。第二,感谢记者朋友配合现场疫情防控管理的要求,全程佩戴口罩。希望各位记者朋友回去之后加强对有关材料的使用,推送更多客观、务实和专业的报道。

  发布会到此结束,谢谢各位发布人!谢谢各位记者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