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着自家店门口的外立面提升即将完成,店主叶友雉很是开心。
“原来的外墙瓷砖用了30多年,不光褪色斑驳,刮大风时还偶尔往下掉,总让人提心吊胆。现在政府搞美丽示范主街建设,免费帮我们翻新加固,既安全又美观。这样的好事,我们商户都是很支持的!”
尊重群众意愿,凝聚群众力量,自“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实施以来,长布镇锚定“一年开局起步、三年初见成效”目标,以“产业发展、环境提质、改革创新、社会协同、基层治理”五个维度为发力点,推动镇域经济社会发展实现质的飞跃,走好生态与发展双赢的振兴路。
立足生态,激发镇域经济动能
在广东推进“百千万工程”、推动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的关键阶段,如何将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让镇域经济既有动能又有活力?
五华县长布镇的探索给出明确答案:以特色农业筑牢根基,以企业培育、招商引资拓宽增长路径,叠加强镇富村、农旅融合“组合拳”,在多元协同中激发镇域经济新动能,为乡村振兴注入持久活力。
“我们不搞大水漫灌,而是瞄准‘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方向,让每一片土地都产出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五华县长布镇“百千万工程”指挥办负责人刘施瑜谈及农业发展思路时,语气坚定。
为让特色农业落地见效,长布镇先锚定五华夏果这一高附加值作物,重点引进新谷树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精选太平村、长安村作为首批试点村。
不同于传统农业模式,长布镇成立镇级产业发展工作小组统筹资源,在试点村设村级产业专班,实行“两条腿走路”——一边协调村民解决土地流转顾虑,一边对接企业保障种植技术,最终推动6000亩土地顺利流转,建成五华夏果“联农带农”示范基地。
如今,长布镇五华夏果种植面积近万亩,年产值超2000万元,直接为镇内及周边732户2483名群众提供稳定就业。
“以前要外出打工,现在在家门口的坚果基地干活,还能照顾老人孩子。”太平村村民的话,道出特色农业的“民生温度”。
不只五华夏果,长布镇特色农业版图持续扩容:大田柿花与梅占茶种植面积合计突破5000亩,成当地“土字号”招牌;22608亩丝苗米播种面积稳住粮食安全“基本盘”,中心村实施300亩水稻单产提升项目,通过良种推广、技术指导探索增产路径;160亩集约农田建成高山红薯试点,七目嶂200亩林地依托生态发展仿野生灵芝种植……一个个规模化、特色化农业示范样板,让“靠山吃山”的长布镇吃出了新花样。
镇域经济的持续增长,仅靠农业支撑远远不够。对此,长布镇明确“经济要活,招商必‘火’”的思路,在发展特色农业的同时,同步发力招商引资与企业培育,为经济注入更多活力。
一方面,守好现有企业“基本盘”,对3家在库规上企业实行“领导包干”,送政策、解难题、预警风险,保障企业稳定运营,确保无退库风险。
另一方面,组建专班摸排市场主体,将新圩饭店、清蒸猪头壳饭店等3家商户纳入“四上企业”培育库,提供针对性服务。此外,念好“乡亲经”,开展“找老乡、回故乡、建家乡”行动,用乡情打动乡亲回乡投资,为镇域经济注入“乡亲力量”。
多方聚力,构建宜居宜业新家园
“刚开始店主们有些抵触情绪,怕施工影响生意,也担心改造效果不达预期。”站在长布镇美丽示范主街施工路段旁,长布社区党委书记张国权指着加装仿古装饰的店面,言语间满是对商户顾虑的理解。深耕社区多年的他,熟悉街上每一家店铺的经营情况,也始终将商户担忧放在心上。
这份抵触很快被实际效果化解。在这条街开店30多年的曾世宁,如今路过已完工路段总会多停留片刻:“改造后的店面古色古香,特别有韵味,以后客人肯定更愿意多待一会儿。”
而这样的期待,源于长布镇对标典型镇“1+4+7+9+N”建设任务、推进美丽圩镇“七个一”项目的扎实行动。依托中铁广投等企业的技术与资源,长布镇集中攻坚基础设施完善与风貌提升,目前项目已完成70%工程量,计划10月全面竣工。届时,主街将以“颜值”“功能”双优的新面貌,成为圩镇发展的亮眼名片。
如果说,美丽示范主街扮靓了圩镇“门面”,农村道路升级则筑牢了民生“根基”。
谈及蒲江片区“六村联动”道路硬底化建设,栋新村党总支书记廖立标感慨:“只要是为大家好的公益事业,群众从来不含糊。”
这条横跨太平、梅塘、横江等6个行政村的道路,是村民日常出行的必经路。为破解出行难题,长布镇六村联动,按三级公路标准启动升级工程,所需费用全靠群众自发筹措。“大家你凑五百、我出一千,在外乡亲也主动汇款,很快就凑齐了资金。”如今,平整的道路贯通六村,不仅解决了出行难,更打通了乡村产业发展的主动脉。
环境提质的成效,离不开治理模式的创新。“百千万工程”实施以来,长布镇以共建共治共享凝聚多方合力:筹集“百千万工程”助力金900多万元;邀请4名返乡能人任“产业村长”,培育3名共富带头人。同时,人大代表深化“五联促”机制,拆除危旧房60多座、提升农房风貌20多座,让乡村旧貌换新颜。
更值得一提的是,外部帮扶力量的加入,为宜居宜业建设按下“快进键”。长布镇积极对接驻镇帮镇扶村工作队,精准落地一系列民生项目,直击群众急难愁盼,让曾经的美好愿景变成了村民日常触手可及的舒适与便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