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党史·铭记“河东红” | 河口中学:中共五华地方组织在县立二中重建
时间:2021-04-30 来源:本网 浏览次数:-
字号:

1.jpg

▲ 五华县河口中学现貌

2.jpg

▲ 河口中学校园(玉兰树处为原县立二中所在地)

  河口中学创办于1914年,原为五华第二高等小学,1924年扩办为中学,改名为五华县立二中,与县立一中(今五华中学)、三中(今安流中学)同是五华有较大影响的三间公办中学。1929 年改名为五华县立第二初级中学校,1950 年改名为河口中学。土地革命战争后期,由于国民党军轮番驻剿,五华革命被迫停止活动,党组织暂停活动。1938年4月,根据中共广东省委的指示,“中国青年抗日同盟”成员、中共党员钟靖寰在其任教的五华县立二中积极培养、发展党员,组建中共五华县立二中教工支部,这是五华重建中共地方组织的第一个中共支部。5月,成立中共五华县工作委员会,书记钟靖寰,组织黄可夫(黄河清),宣传钟思明。12 月,成立中共五华县委员会。在县委的领导下,恢复、培养发展了一批党员,建立了第一、第二区委会和上山区工作委员会。五华党组织重建后,五华人民的革命斗争又有了领航人,是取得革命彻底胜利的重要保证。

3.jpg

县立二中抗日前卫队的成立

  1938年6月,中共五华县立二中教工支部在支部书记钟靖寰推动下,由进步人士李抟校长和部分党员共同发起成立抗日前卫队,推举校长李抟为队长,钟靖寰为政治部长,童军教练李锡伦为军事部长。参加队员有进步师生约七八十人,约占全校人数的45%,他们组织队员开展如爬山、划艇、越野赛跑等形式多样的比赛活动,开展抗日救亡宣传发动,寒假还组织队员开往60华里外的五华县城——华城作军事野营,受到时任县长蓝逊的接见并在华城中山公园留影,对唤醒群众,积极投入抗日救亡活动和团结进步青年,发现和培养建党对象,发展和壮大党的力量起到积极作用,推动全县抗日救亡活动的兴起。河口中学成为抗日战争时期重建中共五华地方组织的策源地和重要活动据点。

县立二中的学运斗争

  1938年2月,县立二中进步校长李抟聘请钟请寰为教员,培养、发展了一批进步师生加入中国共产党,先后成立了中共教工、学生支部,创办《二中校刊》,组建“抗日前卫队”,积极开展抗日救亡活动。1939年暑期,新任县长刘奋翘配合国民党颜固派掀起的反共逆流,仇视进步力量,叫嚣县立二中“赤化”,撤去进步校长李抟,由顽固派李只仁接任校长。同时,无理解聘进步教师、共产党员钟靖寰、钟雄亚、何德雄以及魏中天等人。李只仁到任县立二中后,施行法西斯奴化教育,引起了全校进步师生的不满。为此,中共县立二中教工、学生支部毅然发动师生,驱逐李只仁的学运斗争。那时,银哨响及学校的角落,学生在每一幢宿舍里奔跑,暴动战士手持童军棍,在楼板上用力碰击,全校一片沸腾。吓得李扮装成勤杂员从高小部的横门溜走。天亮时,暴动学生集中在操场上,列队到驻水寨大布的抗日挺进纵队司令李靖化呈递请愿书,要求撤换李只仁。李逃跑后到国民党五华县政府,带着一批打手和武装警察,镇压学生运动,非法开除15名进步学生学籍。更加引起师生的不满,揭竿而起,把布告箱砸个稀巴烂,吓得李只仁等胆战心惊,由打手和警察护卫着,绕过万屋山,狼狈往水寨方向逃窜。1940年2月,新学年开学后,县立二中学运斗争继续深入发展。被非法开除的学生、共产党员分别改名、改籍贯考入梅县各中学就读,在中共五华县委直接领导下,他们以此转学,开发新据点进行党组织活动。进步师生则继续向国民党当局及专署请愿,要求撤换李只仁。国民党五华当局不但不答复要求,反而乘夜逮捕进步学生7名进行监禁,开除第二批学运骨干学籍。但是进步师生并没被吓倒,学运声势愈来愈大,斗争越来越坚强。李只仁勾结国民党顽固派水寨区区长李宗怀派武装警察20多人在学校周围殴打手无寸铁的学生,校警即疯狂开枪打伤学生魏进寿腿部,并抓走学生代表黄锦松、黄仁莲、李俊英3人。国民党五华当局血腥镇压县立二中学运,激发全县各中学革命师生无比愤慨。县立二中学生自治会,立即发出告全县同胞、同学书,并将受伤学生的病历证明及伤口摄成照片,公之于众。同时,以县立二中“学生自治会”名义,分别在华城、转水、横陂等地,揭露李只仁的罪行,使学运斗争得到广大社会人士和家长的同情与支持。此外,带领100 多名学生代表抬着受伤学生前往兴宁专署请愿。同时,县立一中学生自治会也派出代表团,慰问受枪伤学生,并公开发表宣言声援。梅县学抗会所办的“民声报”也支持声援这一斗争。县立二中学运斗争,得到广大人民的正义支持。在广大群众强烈要求下,国民党顽固派五华当局迫于压力,于1940年下期,不得已将顽固校长李只仁撤职。至此,县立二中学运斗争取得了胜利。

(来源:河东镇党政办,图片均为河口中学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