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历史”问题不再“遗留”!河东镇周氏万氏历史遗留问题圆满解决!
时间:2023-10-23 来源:本网 浏览次数:-
字号:

  河东镇地处县城,区域面积238平方公里,下辖43个村、3个居委,下坝(现下一、下二、高榕村)周氏与河口万氏均位于河东北堤,沿河而立,历来都是河东经济发展的重心和社会稳定的基石。周氏与万氏毗邻而居,双方先贤更是亲如兄弟,随着历史变迁,近代以来周氏因“下坝迎灯”参拜仓颉先师石碑(字纸库)一事与万氏多次发生纠纷,双方因祭拜场所引发的地界、土地纠纷逐渐演变为人员涉及广、时间经历久、关系线索复杂的历史遗留问题,极易引起群体性和聚集性事件,给政府造成巨大社会维稳压力

  为妥善解决这个历史遗留问题,在县委、县政府指导下,河东镇党委、政府充分发挥党建引领作用,结合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成立以党委书记邹总根为组长、镇长江志彤为副组长的专项工作组,负责跟进落实和协调解决。工作组坚持尊重历史、面对现实、实事求是的原则,充分考虑历史遗留问题发生的历史背景和客观环境,坚持用人民至上的理念和新时代新思维新办法解决历史遗留问题。工作组经过大量走访,广泛听取意见和多方协调,县人大代表万小华、周铁雄主动担当,积极履行人大代表职责,利用自身优势团结本地乡贤,积极奔走协商,在双方长者、乡贤们的大力支持下,工作组与双方长者、乡贤代表、灯委会等进行反复磋商,不断缩小分歧,寻求最佳结合点。经艰辛的努力,最终达成了统一的意见。

  10月21日,河东镇在镇政府二楼会议室主持召开协调会议,经友好协商,在镇政府及河东派出所的见证下,河口村和下二村、高榕村、下一村、河东社区、下坝迎灯会的参会代表共同签订了《调解协议书》,顺利解决了“下坝迎灯”祭拜场所历史遗留问题,让“历史”问题不再“遗留”!

图片

  此次历史遗留问题得到圆满解决,深刻体现了河东镇党委、政府突出政治引领、强化责任担当、践行为民服务的宗旨,是“基层党组织+人大代表”参与社会治理的生动实践。通过化解矛盾纠纷,解决历史遗留问题,进一步维护了社会的和谐稳定,进一步强化了基层治理水平,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下坝迎灯”的发扬推广打牢了坚实基础,为接下来打造文化品牌、对外包容开放、吸引群众观赏创造了更好条件。

图片

图片


下坝迎灯

图片

  下坝,地处五华县县城东部,有三个行政村,下一、下二和高榕,面积约10平方公里,人口三万多人。

  下坝迎灯闹元宵,流传于明朝成化年间,距今已有500多年的历史,相传500多年前,下坝自然灾害严重,有首打油诗是这样描述的:住在下坝好辛酸,三年大水二年旱;遇到芒种夏至水,粮食歉收就断餐。因为灾害,粮食年年歉收,人们生活困苦,村民不断外迁,人口日愈减少。为改变这一境况,周姓七世祖周瑄公(1440—1507)亲率年轻力壮的男丁和妇女挖泥筑陂,凿山引水,把油田洋漫畲河水,经油田、增坑等地引到下坝,全长30多华里。由于工程耗资巨大,周瑄公传授村民用绿竹制作彩灯、花灯出售筹集资金,历时三年,在元宵节当天完成引水工程。后来此工程受到了朝廷钦差张副使赞许,特旌匾“一方赞化”,并把引水圳命名为“周仙圳”。为庆祝“周仙圳”竣工,下坝村民组织迎灯闹元宵活动,一是庆祝“周仙圳”竣工,牢记周瑄公功德;二是因为造“圳”卖“灯”,要把“灯”迎回来(客家话“灯”通“丁”),祈求下坝人丁兴旺。
       经过几百年的传承和发展,下坝迎灯愈来愈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每年元宵节下午,人们聚集在周瑄公祖屋,由族中长者主持行“三献礼”,“三献礼”过程包括洗礼、跪拜、三次献礼、宣读祭文、升灯,这一古老的祭祀过程约45分钟。晚上夜幕降临,华灯初上时,村民载歌载舞进行文艺表演,八点整,迎灯开始,全村老少盛装聚集,有的手擎各种花灯,有的模仿各种人物扮相,组成三十多支巡游队伍龙狮起舞、锣鼓开道、爆竹齐鸣,沿下坝堤经观礼台,转入大新街、米行街、老街等街道和村道,到达周瑄公祖屋祭拜,点亮花灯,最后再经观礼台返回各村寨,沿途的各家各户烟花爆竹齐鸣迎接花灯,拿油灯接花灯火种,此谓“接灯(丁)”,整个迎灯过程来回行程十多公里,历时三个多小时。

       “下坝迎灯”经过500多年的传承和发展,已成为客家文化的杰出代表,有着重要的人文、社会和艺术价值。庆典活动纪念七世祖周瑄公,教育子孙后代饮水思源、弘扬祖德,爱国爱乡,建设家乡,体现了客家人崇拜祖先、重礼重教、团结向上的客家文化。“下坝迎灯”民俗庆典活动把“家”的观念深深扎根于每个人的心中,自从开展庆典活动至今,下坝周瑄公的后裔即使春节因特殊情况没有回家,但到元宵佳节无论如何一定要回来参加“下坝迎灯”庆典活动,充分体现了后辈们对本土客家文化的认同感和客家人的寻“根”意识。如今“周仙圳”已成为下坝及周边村民的粮食丰收的灌溉圳。在庆典活动中,而村民用竹子编织的鲤鱼灯、龙虾灯、鹅灯、仙鹤灯、十二生肖灯等各种精致花灯, 有的会摇头摆尾、有的展翅欲飞、有的张嘴觅食,极具观赏价值和艺术价值,成为周边村民和旅游者争相购买的艺术品。
       下坝迎灯闹元宵,规模宏大,每年吸引了县城和周边乡镇近10万的人们前来观看,还引来世界各国的部分侨胞前来寻根祭祖。下坝迎灯弘扬祖德,传承客家文化,历史悠久,经久不衰,在500多年的历史长河中,随着人口的迁移,民俗活动的传承,已流传至重庆,四川的宜宾、成都,广西的梧州、贺州、桂林,广东的惠州等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