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一片叶子,撬动一条产业链
时间:2022-11-04 来源:梅州电视民生820 浏览次数:-
字号: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我市在推进乡村振兴过程中,充分依托好山好水,发挥生态优势,发展茶产业,让绿色成为乡村振兴最鲜明的底色,让片片茶叶飘香的同时,带富一方百姓。《我的家乡这十年》,今天我们来到五华县。

  都说高山云雾出好茶,五华县最南端的龙村镇登畲嶂登云嶂茶园就在海拔1080米的高山上。汽车沿着蜿蜒的水泥路盘山而上,山路十八弯过后直达茶山山顶。上午十点钟,茶山的浓雾刚散开,空气中还带着湿润的气息,工人们已经在茶园里忙开了。


图片

  两手不停地在一片深绿色的茶树上忙碌,采茶阿姨们全身心投入到秋茶的采摘工作中。大伙儿开心地说,如今,这座海拔上千米的茶园有了厂房、宿舍和平整的水泥路,采茶也比以前轻松多了。

图片

  工人们一边干活,一边向记者讲述着这片茶园的点滴变化。而在这座茶园待了最久的温云聪是这座茶山发展的见证者。他告诉记者,十几年前,这座茶山只有三四百亩,茶叶品种单一,2013年,这片茶山逐渐壮大起来,品种也多了起来。

图片

  有了好的品种,更要用心制好茶。一门心思专注茶叶种植和制作的温云聪自豪地告诉记者,我市积极践行“两山”理念,出台一系列的好政策,推进乡村振兴,在着力保护生态环境、发展生态经济的同时,把生态优势、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发展优势,这也让茶农和茶企充分享受到了发展的实惠和成果。

图片

  温云聪向记者介绍,目前,茶园引进了新的茶品种,有龙井43和黄金芽,品种定位高端,现在的一千多亩茶园,产量也高了很多,翻了好几倍,年产量可以达到八万斤左右。

图片

  这座深山云雾中的茶园,不仅带动了当地8个村的近200人实现家门口就业,也让好茶走出了大山,给当地村民和企业实现增收。

  工人告诉记者,十年间,茶叶的加工工艺变化很大,在龙村镇塘湖村洋石嶂的这座茶山,一筐筐采摘下来的茶叶正通过运输轨道,直接从山上传送到茶厂。

图片

  工人们说,满山的茶叶都可以通过轨道载下来,省去了人工挑下山的成本和时间,摘茶轻松了许多。

图片

  上百斤新鲜茶叶采摘回来,茶厂里应该已经热火朝天准备制茶了吧?让人意外的是,制茶车间里只有两名技术人员在干活。

  茶叶种植户毛汉威指着正在运作的揉捻机说,传统采摘回来的茶叶需要有大量的人工和场地进行萎凋、发酵、杀青、揉捻、干燥等工序,为了攻克这一难关,三年前,他从外地学习回来后,根据本地茶叶的特点引进和改良了一批茶叶加工设备和技术。

图片

  毛汉威说,通过揉捻匀速、均匀的外力,把茶叶的条塑外观形成固定,把茶叶汁挤出来,再渗透回茶叶当中去。在以往,这些工艺是用工人的力气搓揉的。现在,茶叶加工设备可以对力道进行调整。像小叶种茶叶力度可以调小,大叶种茶叶则可以将力度调大。

  乡村振兴,唯有实干。我市各相关部门落实好一项项助农措施,办好一件件惠农实事,推动实现产业发展、农村富裕、乡村美丽,让广大农民生活更上一层楼。

图片

  毛汉威说,近年来,政府陆续出台了一系列支持产业发展的政策,实施优质茶叶基地创建、特色茗茶品牌创建、特色制茶工艺标准化和特色茶文化培育“四大工程”,对茶叶企业在基地建设、精深加工、市场营销、宣传推介、品牌创建等方面进行扶持。

图片

  毛汉威向记者介绍,这条生产线综合性能很强,可以完成红茶、绿茶和普洱茶的制作,根据设备统一标准设定揉捻力度,萎凋温度,采茶季就可以补充人工加工这个环节,解决当地村民生产加工能力不足的情况。

图片

  记者在茶厂看到,以前需要两三个人一起花一天时间才能挑完的一大袋茶叶,在色选机上过一遍以后,三个档次的茶叶不到半个小时就分出来了。从一开始的萎凋到最后的成品,都实现了机械化制作。有了现代化的机械,不少茶企也多元化、多品种发展,红茶、绿茶、黄茶、甚至是普洱茶,各个茶园都有自己的品牌茶叶产品。

图片

  为进一步延伸产业链条,广东省2019年第一批省级农业产业园项目——五华县茶叶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项目落地,其中,“五华茶博汇”是一个集茶叶展示、销售等功能于一体的产业平台。

图片

  目前,该平台已进驻茶企40余家,年交易量达100吨,交易金额约1亿元,带动上下游从业人员约1000人。五华茶叶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内已注册七畲径、登云嶂等茶叶商标共22个;培育茶叶类省名牌产品、“粤字号”农业品牌18个,七畲径茶列入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五华绿茶入选广东省名特优新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山村里的茶叶在这十年里,越来越香。

  记者手记

  一片叶子,撬动了一条产业链。十年间,五华的茶产业发展起来了,村民富起来了,乡村美起来了!

  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我们坚信,只要坚持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路子,五华的茶香定会越飘越远,嘉应茶的牌子定会越擦越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