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华以水寨镇、华城镇为试点,探索“党建+产业社区”发展模式
时间:2024-07-22 来源:南方日报 浏览次数:-
字号:

  南方+消息:

  “村里的‘产业社区’是什么?”“为啥要有‘产业村长’?”“他们能给乡村带来什么变化?”围绕“党建+产业社区”发展模式,五华的乡村发展有了不小的变化。

  今年5月份,梅州市实施党建赋能工程推动高质量发展优秀案例名单中,五华县乡村产业社区党建引领基层治理案例——“产业与社区相融 治理与发展并进”榜上有名。

  图片

  俯瞰黄埔村,恬淡闲适的乡村生活图景展现眼前。受访者供图

  党建强则有力量。去年,五华将水寨镇、华城镇作为试点,大力探索“党建+产业社区”发展模式,从制度保障、党建赋能、产业村长、产业发展、乡村建设等多方面齐发力,打造“三生融合”的五华典范,助推“百千万工程”。

  作为深入推进“百千万工程”的一个创新举措,经过一年多来的探索与努力,五华“党建+产业社区”试点工作取得哪些成效?又带来了什么启示?

  党建赋能有为

  各村“单打独斗”变村村联手

  走进水寨镇坝心村丝苗米种植示范基地,梅州市延丰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经营负责人、坝心村“产业村长”张智波正查看丝苗米长势。

  眼前这连片300亩的绿油油禾苗,谁曾想到,过去是一片撂荒地。如今基地通过采取水稻蔬菜轮作,充分发挥土地效益。

  图片

  水寨镇通过集约撂荒地发展丝苗米种植。受访者供图

  这一改变,得益于水寨镇先行先试“党建+产业社区”发展模式。该镇结合梓皋片土地资源优势,以坝心、岗阳、善坑、榕树4个村为乡村产业社区主体,在全市率先挂牌成立了梓皋片乡村产业社区临时党支部。

  据介绍,社区临时党支部以“盘活撂荒耕地资源、因地制宜大力发展特色农业产业、连片打造农业示范基地”为主基调。于水寨镇而言,基于土地集约到产业稳定落地的各项存在问题,提出针对性解决措施,为各支部“量身打造”“4个一”产业引进方案,即“一场产业发展研讨会、一场产业项目推介会、一场产业项目签约仪式、一场产业发展现场会”。

  “四个一”服务于产业落地前的村企对接、现状介绍、项目推荐、地块寻找、模式确定、签约合作、土地集约、现场参观、基地授牌等引产引企各项工作。其间组织召开梓皋片乡村产业社区联合党支部产业推介会、研讨会和复耕复种现场会,在交流中释放乡村潜能价值,吸引优秀企业扎根乡村。

  图片

  水寨镇引进企业在岗阳村打造垦造水田项目,提高土地利用率和生产效益。受访者供图

  2023年,水寨镇梓皋片产业社区引进六家企业,通过集约撂荒地发展丝苗米、蔬菜、稻虾、黑豆、玉米、五指毛桃、西施柚等,同时连片打造1300亩的种植丝苗米基地。

  实际上,水寨镇通过强化“党支部+”对产业的统筹领导,充分发挥联合党支部“招商服务中心”功能,统筹各方力量、各项资源,将村土地资源统一“打包”进产业社区“超市”,统一发布招商信息,统一协调企业进驻,并结合不同地段土地面积、土壤肥力和村民意愿等实际,由联合党支部统筹布设最适合的产业,形成“村集中供货、联合党支部统一营销、企业进店买货”的供销机制。

  这一举措,既把以往各村产业发展“单打独斗”的模式向村村联手“合纵连横”转变,又实现各村资源力量由散集聚、由小变大、由弱到强,大大提高了土地利用率和生产效益。

  “在产业社区党支部的引领下做足‘田山林水’文章,变撂荒地为金土地,不断壮大村集体经济,像坝心村通过企业带动一年可以增收100万元左右,其他村大概在20万元到50万元之间。”水寨镇党委委员、副镇长刘伯强说。

  当前,五华摸索出了一条“党建赋能乡村产业发展、实干助创乡村产业社区”的产业发展之路,目前集约撂荒耕地等共1000多亩,吸引10多家优秀企业落户产业社区,成功引进五指毛桃、黑豆、丝苗米种植基地等10多个项目,2023年全镇乡村产业社区31个基地年总收入达到约3000万元。

  产业村长有方

  发挥自身优势带动产业发展

  沿着华城镇黄埔村状元路向村里走去,远远就看到了茶树菇种植大棚。

  推开大棚木门,一股菌菇特有的清香扑鼻而来,只见一排排铁架上,错落有致地排列着密密匝匝的菌包,一朵朵茶树菇破棒而出,长势喜人,4个村民正娴熟地采摘鲜菇。

  图片

  “今年干菇打入了广州、深圳、惠州的农批市场,行情好时可以卖到40至50元一斤,我们也在准备借助电商运营模式,拓宽销售渠道。”黄埔村“产业村长”李桓容正忙着组织发货。

  作为黄埔村的主导产业之一,目前已经建成年生产能力1000万袋的无菌制包、接种车间,日产茶树菇近万斤的温控菇房,通过“基地发放菌包+农户自主种植+企业稳定回收”的运作模式,实现投资分红约8万元,帮扶有劳动能力脱贫户160人稳定增收。

  今年以深入实施“百千万工程”为契机,五华在梅州率先推行“产业村长”制度,激发致富带头人的“头雁效应”。

  五华将“产业村长”与村党组织密切配合,在村“两委”的领导下,列席产业发展相关会议、研究产业发展相关问题,提出产业发展有关意见建议,推动产业发展、村集体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

  据介绍,推行“产业村长”作为五华全县探索改革项目,目的是将企业、村集体经济、脱贫群众三者深度融合,同时以村为联络点,实现村村联通、抱团发展,助推各镇发挥优势,不断育强培壮特色产业,夯实镇域经济发展基础。

  当前,华城镇和水寨镇产业社区共聘请“产业村长”7名,鼓励“产业村长”发挥自身产业、资金、市场和信息优势,整合周边村资源,大力发展丝苗米、菌类、五指毛桃等优势产业,带动村民在家门口实现就业创业。

  五华通过建立帮扶机制,将“产业村长”培训纳入致富带头人和产业指导员培训计划,落实农业农村部门干部、农技人员“一对一”对接联系“产业村长”,组织农业技术人员对接“产业村长”,协助解决在农业种养技术、农产品销售、产业发展用地等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助力做大做强,更好带动产业发展、村民致富。

  数据显示,2023年通过产业带动村集体经济增收55.41万元,带动群众就业118人,平均每月带动群众增收3000元。根据上半年政改年报数据,预计今年华城镇和水寨镇产业社区所在村集体经济收入全部达到10万元以上。

  于“产业村长”而言,这不仅是荣誉加身,更重要的是充分认识到这一职务的重要意义,通过产业联结带动乡村发展、农民增收;于党委政府而言,要发挥各自职能优势,共同解决“产业村长”在做大做强乡村产业发展道路上遇到的困难。

  “产业村长”得事业,老百姓得实惠,乡村得振兴。设立“产业村长”,正成为五华破解乡村振兴人才困局的有益探索。

  乡村发展有效

  推进“党小组+村民理事会”模式

  游走黄埔村,村民三五成群地在村里散步,恬淡闲适的乡村生活图景展现眼前。

  谈起村子的变化,村民们都乐得合不拢嘴。从过去软弱涣散的“落后村”,发展成如今产业兴旺的美丽乡村,这个过程中,村民理事会发挥了很大作用。

  华城镇除了以党建赋能乡村产业发展外,还坚持以乡村产业社区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工作,黄埔村深入推进“党小组+村民理事会”模式,推选有威望、有能力、有担当的乡贤担任村干部、小组长、村民理事会成员,加深了村干部、党员与群众的沟通联系。

  乡村是社会治理的基本单元,也是社会治理体系中的基础部分。华城镇坚持以党建为引领,着力在队伍建设、阵地教育和治理模式上加码加力,不断强化自身基础。一方面是强化村党组织队伍建设,通过村“两委”换届选举,进一步选优配强村“两委”班子队伍,村党组织战斗力、凝聚力和组织力有效提升。

  另一方面是强化阵地建设,在村“两委”干部的带领下,通过修缮改造老旧房屋打造党建教育阵地,并不断丰富学习内容和方式,为广大党员群众提供优越的学习条件,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筑牢思想堡垒。

  近年来,华城镇产业社区通过村民理事会,带动乡贤、村民踊跃参与乡村建设工作,累计捐资500多万元先后完成了约5公里的农田灌溉水利、约3.3公里7米宽的状元路和约1.5公里6米宽的中心路以及一个标准足球场等项目。

  产业社区将村民理事会融入乡村治理,实现民生实事项目从“为民做主”到“由民做主”的转变,激发群众参与自治管理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与此同时,黄埔村把党建引领全科网格管理工作融入其中,动员全村人民参与到人居环境整治、志愿服务过程中,营造“共谋共建共治共享共学”的基层治理格局,打造和美乡村。

  截至目前,华城镇和水寨镇产业社区所在村获得广东省“卫生村”、梅州市“生态村(居)”、五华县“文明村”等荣誉称号。

  据五华县农业农村局总农艺师杨炜宏介绍,五华坚持以党建为引领,在全县范围内推广建设乡村产业社区,结合县“百千万工程”主要工作任务,立足乡村产业发展基础、特色资源禀赋,围绕“七个和美”的建设目标,通过一、二、三产融合发展,打造生产、生活、生态“三生融合”的五华典范,形成“古镇与良田共存、乡村与产业共兴”的新貌。

  出台相关工作实施方案明确乡村产业社区建设方向,以“书记领航项目”为抓手建立“党委领导、政府统筹、乡村主抓、部门协同”工作机制,科学选配调度“产业村长”带动村集体经济增长和群众增收致富,大力推行乡贤兴村行动助力乡村建设……

  五华正通过这一项项有力的创新举措,不断推动“党建+产业社区”试点工作取得新成效、新突破。

  数读

  水寨镇

  建立“1+N+N”的组织架构,即1个联合党支部+N个行政村+N家企业,强化“党支部+”对产业的统筹领导,通过联合党支部统筹协调实现土地集约、产业布局、产供销等各环节有效衔接和有机整合。

  2023年水寨镇梓皋片产业社区引进6家企业,通过集约撂荒地发展丝苗米、蔬菜、稻虾、黑豆、玉米、五指毛桃、西施柚等,连片打造1300亩的种植丝苗米基地。2022年晚造撂荒复耕349.1亩,2023年新复耕复种224.05亩,近期复耕复种面积合计573.15亩,预计今年土地租赁增加村级集体经济收入40万元。

  华城镇

  ●华城镇乡贤回乡创业,大力发展茶树菇种植,增强持续扶贫“造血”能力,搭建2000平方米种植大棚,建成年生产能力1000万袋的无菌制包、接种车间,日产茶树菇近万斤的温控菇房,通过“基地发放菌包+农户自主种植+企业稳定回收”的运作模式,实现投资分红约8万元,带动农民和脱贫户20余人就业,帮扶有劳动能力脱贫户36户160人稳定增收。

  ●华城镇产业社区积极发动外出乡贤累计捐资500多万元先后完成了约5公里的农田灌溉水利、约3.3公里7米宽的状元路和约1.5公里6米宽的中心路以及一个标准足球场等项目。

  ●华城镇和水寨镇产业社区共聘请“产业村长”7名,发挥自身产业、资金、市场和信息优势,2023年通过产业带动村集体经济增收55.41万元,带动群众就业118人,平均每月带动群众增收300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