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4日下午,转水镇惠民小学球场热闹非凡。现场锣鼓声震天,彩龙在场地间灵动穿梭,转水醉王候队在此迎战郭田百岁山队,最终以4:1的战绩主场告捷。当天下午,县级非遗转水舞龙精彩上演,赢得观众阵阵喝彩,为这场胜利增添了浓郁的文化色彩。
提及转水舞龙,不少人会联想到五华“县超”开幕式上的同款表演。“五华‘县超’开幕式的舞龙就是我们转水的,和今天表演的是同一支队伍、同一条龙。”转水镇老一辈舞龙艺人吴小龙笑着说。他介绍,舞龙源自客家人“上灯”习俗,龙象征着“灯”,寓意兴旺发达,民间素有“龙灯狮利”的说法。转水舞龙多为九节龙,表演时需24至27人默契配合,才能让龙“活”起来。
这项传统技艺的传承情况如何?转水镇青塘村年轻人吴录锋给出了答案。他一边卖力敲响锣鼓伴奏,一边说道:“我也会舞龙!只要是转水镇球队的主场比赛,我们肯定来助威。一来是为家乡球队加油打气,二来也想让更多人看到舞龙的魅力,把这项技艺好好传下去。”
“在转水镇,青塘村的舞龙技艺最具代表性。现在很多年轻人都加入了舞龙队伍,我儿子就是从小跟着学扎龙、舞龙。每年元宵,都是年轻人练手的好时机,大家积极性特别高。”吴小龙回忆起自己的舞龙生涯,他格外感慨,18岁开始接触舞龙,五华县第一届闹元宵活动的舞龙表演,就是由他带领20多名同伴共同完成的。
作为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转水舞龙承载着当地百姓的美好期许,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期盼消灾降福、生活安康。在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龙象征着吉祥、权威、尊贵与繁荣,转水镇的舞龙活动,正是这份文化内涵的生动延续,更是当地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直接体现。
五华“县超”无疑为非遗传承搭建了一座优质平台。赛事本身汇聚了人气与关注度,让原本多见于传统节庆的非遗舞龙,走进了更广阔的公共视野。当激烈的体育竞技与厚重的非遗文化相遇,不仅为“县超”赛事注入了独特的文化灵魂,让比赛更具观赏性和记忆点,更让非遗技艺摆脱了“小众”标签,在与现代体育的碰撞中焕发新活力,吸引更多年轻人主动了解、参与传承,真正实现了“以赛促文”,让非遗在新时代的舞台上愈发出色、熠熠生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