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活知识产权“引擎” 赋能乡村产业振兴发展
时间:2025-11-14 来源:本网 浏览次数:-
字号:

  2025年,县市场监管局紧紧围绕“百千万工程”工作部署,将知识产权保护与培育工作深度融入乡村产业发展,在激发乡村创新活力、提升产品附加值、塑造县域品牌等方面取得初步成效,为乡村振兴提供有力支撑。

  (一)加强培育引导,创新强基增动能。一是精准摸底,突出需求对接。深入46多家企业走访调研,发放宣传资料130余份,建立企业知识产权需求清单,积极对接解决企业需求。今年,联合县科工商务局举办2025年五华县科技创新能力提升培训会,30多家创新型企业负责人参加培训。组织企业参与省、市层面举办的专利申请质量提升、地理标志运用等各类知识产权保护专业培训3场次,有力提升企业知识产权发展能力。二是强化指导,突出品牌建设。协助广东长乐烧酒业股份有限公司参与省级地理标志主题活动并拍摄品牌宣传片,其产品在“粤名标”评选中荣获二等奖,“长乐烧”、“老聚通”品牌成功晋级“粤创赛”决赛。大力推进五华特色资源品牌化,“五华红薯”顺利申报为地理标志保护产品,至此,全县共有4个地理标志保护产品,13家地理标志用标企业。三是谋篇布局,突出“雏燕”畜能。为企业提供政策宣讲、贯标辅导、优势示范企业申报及专利密集型产品备案等全方位服务与指导,成功推荐1家公司参评国家级知识产权强国建设示范企业并入围省市场监管局推荐名单。协调县委宣传部、县方志办等部门协同推进“五华菩米”等特色产品记载于五华年鉴、五华县志等书目,为地理标志保护产品等申报工作奠定基础。

  (二)构筑保护屏障,监管护航稳根基。一是严格行政执法。深入推进“双随机、一公开”抽查监管,减少对企业正常生产经营活动不必要的打扰。加大涉农领域商标、专利、地理标志侵权假冒行为的打击力度,开展侵权假冒、地理标志保护等专项行动,严格排查处理非正常专利申请10件,全力优化知识产权发展“软环境”。今年来,抽查企业主体20家,查处知识产权案件3宗、侵权假冒案件67宗,向市市场监管局移送货值52万元的侵权假冒伪劣商品进行统一销毁。二是健全维权网络。建立知识产权维权援助工作站,提供知识产权风险及纠纷提供咨询、维权指引服务和维权法律援助,并建立知识产权侵权风险预警机制,助力企业增强法律意识、侵权防范意识,延伸知识产权保护链条,有效维护社会公众和创新主体的合法权益。今年来,妥善处理知识产权相关投诉举报30宗,办理率100%。三是加强跨部门联合保护。与县检察院联合印发《关于强化知识产权保护工作的实施意见的通知》,与人民检察院、人民法院、县版权局、县司法局等8个相关部门签订《强化知识产权协同保护备忘录》,与紫金县市场监督管理局签订《跨区域知识产权协同保护合作协议》,跨地区跨部门知识产权保护协同机制不断健全。

  (三)促进转化运用,释放价值提效益。一是促进知识产权质押融资,破解企业融资难题。聚焦企业发展需求,积极开展知识产权质押融资“入园惠企”活动,与五华农村商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达成知识产权质押融资战略合作。通过走访50余家企业,成功办理质押登记3笔,其中专利质押550万,商标质押990万元。同时,面向全县企业推送广东省专利开放许可平台,专利出让受让总数27件,有效盘活企业无形资产,激发创新活力。二是聚焦高质量发展主题,推动品牌产业化发展。自2024年《五华鱼生制作技术规范团体标准》发布后,现已累计推进50家“五华鱼生标准示范店”的规范化建设并挂牌,示范店年营收约4千万元,创造就业岗位近300人,为鱼生产业高质量发展夯实基础。今年,全力推进“五华菩米”湾区认证和标准引领工作,通过增加产品质量“附加值”推动五华菩米产业高质量发展。目前,五华菩米”团体标准已顺利制定并进入公示阶段,湾区认证申请已认证机构的初步审核,待现场审查。

  下一步,县市场监管局将继续聚焦乡村产业振兴,持续深化知识产权“创、运、护、管”全链条服务,推动公共服务与保护体系提质增效,充分释放乡村知识产权的内在价值,为产业高质量发展注入不竭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