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匠之乡】工匠之乡的再次腾飞
时间:2019-07-11 来源:本网 浏览次数:-
字号:

  

惠堂体育场是全国标准最高、规模最大的县域运动场馆。因其如环抱的羽翼形象被誉为“天使之翼”。张炳锋 摄

 

水寨大桥堪称“石匠之乡”的橱窗。张炳锋 摄

 

石雕作品在五华县城随处可见。张炳锋

开栏语

    “五华阿哥硬打硬”!一句话道出了当地的工匠精神。小到器物,大到建筑,一代代五华匠人的手中诞生过无数巧夺天工的艺术珍品。作为工匠之乡,五华凭借悠久历史及数十年如一日的专注和坚守,创造出建筑业中的精品,发挥了建筑产业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

    日前,五华吹响建筑业高质量发展集结号,立下创建“中国建筑之乡”军令状,动员全县上下竭尽全力为建筑业发展创造更优质的发展环境。

   《南方日报·梅州观察》从今日起推出“凝心聚力创建‘中国建筑之乡’”系列报道,通过对五华建筑历史渊源、人才队伍、产业基础及发展的介绍与梳理,让更多的读者真正地了解五华的工匠精神。敬请垂注。

    “叮叮当当……”午后,伴随着阵阵清脆的铁锤敲打铁钻的声音,五华石雕厂里的石匠们开始工作。他们一手执钢凿,一手举榔头,一笔一凿,粉溅灰飞,钎尖过处,坚硬的石头上浮现出了精致的图案……

    作为工匠之乡的五华,积极发挥建筑业在推动经济增长、增加财政收入、转移农村劳动力、带动产业发展的重要作用。2018年,五华县建筑业总产值达65.45亿元,占全县地方生产总值的42.5%;创税4.18亿元,占全县税收的46.34%,产业地位显著。

     从过去参与北京天安门广场等全国耳熟能详的石雕建设,到如今惠堂体育场获得广东土木工程最高荣誉“詹天佑故乡杯奖”,五华人大力发扬工匠人干事创业精神,不断丰富建筑业的内涵。日前,五华印发《五华县创建“中国建筑之乡”三年行动方案》,全面启动创建工作。从石雕之乡到工匠之乡,再到建筑之乡,五华瞄准目标、铆足干劲,向国字号出发,将城市品牌越擦越亮。

    ●南方日报记者 汪思婷 通讯员 张炳锋 陈绍师

   厚植优势

   已有460多年历史 五华建筑遍布大江南北

   在五华县城,一座饱经岁月风雨的桥梁,横跨在滔滔琴江河。远远望去,十分对称工整。走进细看,桥身上的石头满是斑驳的痕迹,被流水冲刷得凹凸不平的桥墩表面爬满了青苔,古朴和沧桑感扑面而来。

   细看之下,这整座大桥没有用一枚钉子、一根钢筋和丁点混凝土,有人称,其建造技术难度丝毫不低于赵州桥,其规模则是赵州桥的3倍以上。

   这就是堪称“石雕之乡”的橱窗——水寨大桥。

   据了解,为了减轻自重,水寨大桥两边竖立的36根石电灯柱打成空心,在过去没有机械的年代,从开采修琢至安装,长236.2米、宽6.6米的水寨大桥都是五华石匠独立完成。

   “从有史料记载算起,五华建筑工艺已经有460多年的历史,‘五华阿哥硬打硬’这种说法更是由来已久,这与历史悠久的五华石业有着密切联系。”五华县住建局局长曾清华说。

    五华石资源丰富,自古以来,五华人就靠打石、雕石为生,他们闯世界往往就从打石开始。五华石雕历史悠久,以石头、石块为劳动对象的能工巧匠多不胜数。《五华县志》记载,“明嘉靖起,就有用石建桥和打房屋基础。清代五华的石宫、石庙、石室、牌坊等,风格独特,石碑、石刻笔画清晰,石狮石像活灵活现……”

    穷则思,思则变。那个时代,五华人怀里揣着朴素的愿望——吃饱肚子、养家糊口,一批批五华阿哥“洗脚上田”走南闯北,参与完成了大江南北耳熟能详的地标建筑:北京天安门广场、南昌起义纪念碑、越秀山五羊石雕、海珠广场解放军战士雕像、珠海渔女……

    1964年,五华石工队还走出国门,参与6个国家援外工程,如支援越南兴建全长80余米的哥龙河拱式石桥。

    一把泥刀两面光,一把斧头吃四方。

    五华阿哥穿州过府、赴香港、过南洋,依靠打石技艺谋生。印尼、菲律宾、马来西亚、新加坡等国家的城镇、乡村都有五华石匠开设的石铺,许多精美的石雕和雄伟的建筑凝结着五华石匠的智慧和汗水。据统计,五华的华侨60%都是石匠出身。

    新中国成立后,五华石匠组成团队,上北京、赴省城,到江西、福建、湖南、云南,甚至出国。在各地建设中大显身手,献才献艺,他们挥舞铁锤,手拿铁凿,能铺筑道路、桥梁、码头、海港,能建高楼大厦、石宫、石屋、石庙和牌坊,以其坚韧的毅力和勇气,展示其精湛的石雕技艺和才华,留下了大量精美的石建筑工程和精品。

    经过历史的沉淀,2007年五华石雕被列入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如今,建筑业已成为五华县的重要支柱产业,很大程度上促进了当地经济社会各项事业的快速发展。

   直面短板

    加大创新型人才培养 提升创新创优能力

    眼前的惠堂体育场是五华县的地标性建筑,是全国标准最高、规模最大的县级运动场馆。还未走进体育场,就已被它外围环绕相连的54根“羽毛”吸引,让人不自觉停下了脚步,拿出手机定格下这个绚丽的画面。

    惠堂体育场被誉为“天使之翼”,整体形象犹如一对环抱的羽翼,设计象征“天使合拢之际,足球腾飞之时”的美好寓意。

    宏伟壮观的工程背后,是五华建筑企业的担当和数以万计建筑人的辛勤付出。

    该体育场是五华一建公司近年来承建的一项极有挑战性的工程项目。50米高空无缝焊接、钢结构吊装跨度、高度和重量、钢结构面积、软基施工等均创造了梅州市内单项工程建筑之最。“施工现场已经通过了广东省房屋市政工程安全生产文明施工示范工地复评。”相关负责人说,该项目成功入选了《2018年全国优选体育产业项目名录》。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6月,广东省土木建筑工程科技创新领域最高荣誉——詹天佑故乡杯奖入选工程项目完成公示,惠堂体育场榜上有名。

    虽然五华的匠人以及其作品不断获得殊荣,但对标创建“中国建筑之乡”还有一定差距。

    据了解,中国建筑业协会对申报“中国建筑之乡”的评选非常严格,从业人员、当地建筑企业总数、资质等级、建筑企业科技创新与信息化管理能力,以及最近三年来荣获国家优质工程、省优质工程奖项的情况均为评定标准中不可或缺的。

    根据五华现状,当地建筑企业总数、资质等级已经达标,截至2018年,五华在册三级以上建筑施工企业有31家,其中一级6家,二级13家,三级12家。从业人员要求具有一级注册建造师100人以上,五华已有164人,二级注册建造师300人以上,五华已有318人。

    但在创新创优方面,特别是国家优质工程、省优质工程奖项获得情况,五华任重道远。

    “要成功创建‘中国建筑之乡’,我们在人才和创新创优方面需加把劲,这也一直是五华建筑业的弱项。”曾清华说,当前,建筑工人因自身受教育和认知水平有限,导致行业整体素质水平偏低,相对的,企业的人才门槛也高。

   “我们在人才招聘方面要求高,应届生要求本科以上,建造师必须持证上岗,一级或二级。同时在日常工作中,我们安排员工进行继续教育的培训,不断提高行业技术能力。”五华二建公司董事长李乐云说。

    一边是高门槛,一边是技能不足,如何培养人才又留住人才?

    五华深刻意识到人才的重要性,在印发《五华县创建“中国建筑之乡”三年行动方案》的同时,出台了5个子方案,其中包括《五华县建筑技工培训方案》,计划在五华县技工学校开设石雕、木雕专业课程,保证从业人员接受培训率达到90%以上。并对建筑企业引进或培育的高层次人才给予奖补。

    与此同时,在创新创优方面,五华同样出台了一份《五华县建筑技术创新工作方案》,靶向发力,推进企业与高校、职校协同创新,提高创新能力;在奖励机制方面,对获奖企业均支付相应的创新创优奖金。

    规划先行

    力争至2021年实现全县建筑业总产值每年增加10亿

    半个多世纪以来,五华建筑业一再转型升级。从最初“一把泥刀闯天下”的单打独斗,走到今天建筑企业抱团发展,政府企业凝心聚力,共同创建“中国建筑之乡”的金字招牌。

    企业是一个地方建筑业的实力与象征,是带动区域经济发展的主体。

    走进五华一建公司会议室,映入眼帘的是中国建筑工程鲁班奖、全国工程建设优质工程奖、连续二十八年广东省守合同重信用企业、广东省建设工程金匠奖等近60个各式各样的奖牌奖杯。

    在这些奖项中,五华一建公司承建的广州黄埔区机关综合楼获得了中国建筑工程鲁班奖,是全国建筑行业的最高荣誉,填补了梅州的空白。

    这些奖牌奖杯背后都凝聚了五华匠人的心血,也是五华一建公司全员树立质量品牌意识的结晶,从而实现了以质兴企,赢得了市场,赢得了口碑。

    正是坚持质量意识、品牌意识和守法诚信经营,五华一建公司近三年来,年均承接工程量8.5亿元以上,承建项目获国家级奖项1项、省级奖项1项、市级奖项2项、省级工法2项,并作为课题组成员之一,参与“十二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传统村落保护规划与技术传承关键技术研究,并顺利通过国家住建部的验收。

    面对新起点,五华建筑业有挑战,更有机遇;有竞争,更有潜力。

    “得知五华要创建‘中国建筑之乡’,作为企业,我们十分激动也充满信心,也一如既往地支持,体现企业担当,做出应有的贡献。”五华建筑企业纷纷表示,在创建过程中,通过《方案》的实施,能系统地查缺补漏,不足的补上,已有的要继续完善,对于五华的建筑企业来说是利好的,可以营造更好的大环境。

    建筑业是五华的传统产业,更是优势产业。

    多年来,在五华县委、县政府大力扶持下,该县建筑人顽强进取,使建筑业保持了持续发展的良好态势。2018年,五华全县建筑业总产值达到65.45亿元,占全县地方生产总值的42.5%;创税4.18亿元,占全县税收的46.34%。

    《五华县创建“中国建筑之乡”三年行动方案》中明确,未来三年,五华将优先选定10家左右重点骨干施工企业进行培育孵化,支持大型骨干企业从施工总承包向工程总承包发展,中、小企业向特色专业企业转型。力争至2021年,实现连续3年全县建筑业总产值每年达到50亿元,占当地工业总产值和农林牧渔业总产值之和的20%以上;全县建筑业增加值每年达到10亿元,占全县生产总值的10%以上。

    利好接踵而至,崛起正逢其时。以创建“中国建筑之乡”为契机,五华建筑业向着更高的目标迈进。

    ■相关

    这些地标式石雕作品五华巧匠均有参与

    五华建筑业历史悠久,工匠众多,工艺多样,石雕产品名扬内外,部分销往境外,素有“石雕之乡”“工匠之乡”的美誉,石匠技艺精湛,名师巧匠辈出,作品蜚声中外,国内有不少作品均有五华阿哥的身影,一起来看看:

    北京天安门广场

    1958年,五华县政府组织50多名石工参加北京天安门广场的建设,负责广场的石狮和石板的铺设工作。北京天安门广场玉带河的清水桥出自五华石匠之手,一座3米长、2米宽的拱式清水桥,赢得了很高的赞誉。

     广州起义烈士陵园

    1955年,五华石工230多人参加广州起义烈士陵园建设,负责墓道、平合、栏板、花板、沉雕纪念碑文和烈士名字雕刻。广州起义烈士陵园的“中苏两国人民的战斗友谊万古长青”的中苏血谊亭石书、叶剑英元帅头像也由五华石匠所建造。

    江西“八一”南昌起义纪念碑

    1977年八一起义五十周年时破土兴建,1979年落成。正面有南昌起义简介花岗石碑,其它立面是“宣布起义”“攻打敌营”“欢呼胜利”三幅大型花岗石浮雕,塔身两侧各有一片翼墙,嵌有青松和万年青环抱的中国工农红军旗徽浮雕。

    广州石室圣心大教堂

   教堂建筑总面积为2754平方米,东西宽35米,南北长78.69米,由地面到塔尖高58.5米,圣心大教堂历时25年始建成,由法国设计师设计,中国工匠建造而成,五华石匠参与其中。十多年前大修,由五华建筑企业施工,在修复技术中采用了新的石雕工艺。

    广州从化北回归线标志塔

   这是目前世界上南北回归线上高度最高、规模最大的一座标志塔。塔底中央嵌有一颗铜心与顶球相对,塔身是空心,北回归线从这里通过,游人立于塔底铜心,抬头仰望,从塔心及铜球的一个圆孔窥见苍穹。每年夏至这一天正午12时26分,太阳的直射光经过这里的一刹那,人站此处,不见影子。

   珠海渔女雕像

   珠海渔女雕像位于珠海市香炉湾畔,有8.7米高,重量10吨,用花岗岩石分70件组合而成,已成为珠海市的象征。1981年,五华石工前往参与建设,是代表作之一。

    越秀山五羊石像

   五羊石像是广州著名的景点之一,始建于1960年4月,位于广州市越秀公园内的越秀山木壳岗,栩栩如生的五只石雕羊吸引着众多游客合影拍照。五羊石像一共用了130块花岗石,花了一年多的时间雕刻而成,五华石匠参与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