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坝迎灯|五华县省级非遗保护项目
时间:2021-02-25 来源:本网 浏览次数:-
字号:

五华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简介

      2007年,经五华县机构编制委员会批准,在文化馆建立五华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负责全县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研究、宣传、保护、传承工作。

        文化馆从以下七点措施保护传统文化艺术:一是每年组织县非遗保护中心专业工作人员下乡普查、调研县域非遗,挖掘非遗价值。二是抢救性搜集、整理资料,实物征集,保存非遗珍贵史料。三是有针对性地拍摄图片、视频资料,记录非遗传承发展信息,归入非遗档案。四是根据非遗项目的价值和濒危情况按级别申报纳入各级保护名录,并做好项目保护资金申报,保障非遗项目的传承和保护。五是组织非遗展演展示活动。推进非遗进社区、进农村、进校园、进景区展演展示活动。六是组织非遗进校园传承教学活动。七是组织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开展传习活动。

        截至20212月,已纳入县级以上保护项目的有58个,其中国家级保护项目1个,省级保护项目6个,市级保护项目7个,县级保护项目44个。在58个保护项目中,国家级保护项目代表性传承人1人,省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6人,市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6人,县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59人。

项目简介


1.png

   下坝迎灯闹元宵,流传于明朝成化年间,距今已有500多年的历史,经过几百年的传承和发展,下坝迎灯愈来愈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每年元宵节下午,人们聚集在周瑄公祖屋,由族中长者主持行“三献礼”,“三献礼”过程包括洗礼、跪拜、三次献礼、宣读祭文、升灯,这一古老的祭祀过程约45分钟。晚上夜幕降临,华灯初上时,村民载歌载舞进行文艺表演,八点整,迎灯开始,全村老少盛装聚集,有的手擎各种花灯,有的模仿各种人物扮相,组成三十多支巡游队伍龙狮起舞、锣鼓开道、爆竹齐鸣,沿下坝堤经观礼台,转入大新街、米行街、老街等街道和村道,到达周瑄公祖屋祭拜,点亮花灯,最后再经观礼台返回各村寨,沿途的各家各户烟花爆竹齐鸣迎接花灯,拿油灯接花灯火种,此谓“接灯(丁)”,整个迎灯过程来回行程十多公里,历时三个多小时。

        下坝迎灯闹元宵,规模宏大,每年吸引了县城和周边乡镇近10万的人们前来观看,还引来世界各国的部分侨胞前来寻根祭祖。下坝迎灯弘扬祖德,传承客家文化,历史悠久,经久不衰,在500多年的历史长河中,随着人口的迁移,民俗活动的传承,已流传至重庆,四川的宜宾、成都,广西的梧州、贺州、桂林,广东的惠州等地。

        下坝迎灯于2008年被列入五华县第二批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于2011年成功申报被列入梅州市第三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于2015年成功申报被列入广东省第六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所在区域及其地理环境

        下坝(辖河东镇的下一、下二、高榕三个行政村)位于县城东部,西邻五华县政府,南接水寨老圩(河东镇政府),东边是沙渴下村,北临河口、黄湖村。二面是山,一面临水,一面连接闹市,地形单一,为两河冲积盆地。东西走向2.5公里,南北4公里,总面积约10平方公里,人口约三万多人。地处县城圩镇,人口稠密,交通便利,耕地面积约三千亩,水旱各半,周边各村有李、万、张、丘等姓。

  自明朝成化年间,周瑄公开基至今,五百余年,下坝民风淳朴,文化底蕴深厚,民间艺术斑斓,构成下坝迎灯的特殊环境。

2.png

分布区域

  “下坝迎灯”起源五华县河东镇下坝,流传至重庆,四川的宜宾、成都,广西的梧州、贺州、桂林,广东的惠州等地

历史渊源

       下坝迎灯,闹元宵,历史悠久,流传于明朝成化年间,距今已有500多年的历史,相传在明朝成化年间,周姓七世祖周瑄公(1440—1507,官居七品,封征仕郎)看到家乡连年干旱,粮食年年歉收,人们生活困苦,村民不断外迁,人口日愈减少。亲率村民填坑筑陂,凿山引水,把油田洋漫畲河水,经油田、增坑等地引到下坝,全长30多华里。因为工程耗资巨大,周瑄公教会下坝人们利用竹林资源制作彩灯、花灯卖到外地筹集资金,历时三年,在元宵节当天完成引水工程,后来此工程受到了朝廷钦差张副使赞许,特旌匾“一方赞化”,并命名引水圳为“周仙圳”。

        为庆祝引水圳竣工,下坝人们决定组织迎灯闹元宵活动,一是庆祝引水圳竣工,牢记周瑄公功德。二是因为造“圳”卖“灯”,要把“灯”迎回来(客家话“灯”通“丁”),祈求下坝人丁兴旺。

基本内容

       每年元宵节下午,人们聚集在周瑄公祖屋,由族中长者主持行“三献礼”,“三献礼”过程包括洗礼、跪拜、三次献礼、宣读祭文、升灯,这一古老的祭祀过程约45分钟。晚上夜幕降临,华灯初上时,村民载歌载舞进行文艺表演,八点整,迎灯开始,全村老少盛装聚集,有的手擎龙珠灯、白鹤灯、鸡公灯、鲤鱼灯、虾公灯、十二生肖灯等各种花灯,有的模仿各种人物扮相,组成三十多支巡游队伍龙狮起舞、锣鼓开道、爆竹齐鸣,沿下坝堤经观礼台,转入大新街、米行街、老街等街道和村道,到达周瑄公祖屋祭拜,点亮花灯,最后再经观礼台返回各村寨,沿途的各家各户烟花爆竹齐鸣迎接花灯,拿油灯接花灯火种,此谓“接灯(丁)”,整个迎灯过程来回行程十多公里,历时三个多小时。

4.png

主要特征

        “三献礼”祭祖仪式古老,晚上迎灯场景壮观,家家户户、男女老少组成三十多支队伍或手擎龙珠灯、白鹤灯、鸡公灯、鲤鱼灯、虾公灯、十二生肖灯等各种花灯,或模仿各种人物扮相,或敲锣打鼓、舞龙舞狮参与游行,引来县城和周边乡镇近30万群众来下坝观看元宵灯会盛况,把水寨圩(老圩)变成人的海洋,灯的海洋,锣鼓喧天,烟花爆竹,构成县城新春元宵的一大节日风景线。

相关制品及其作品

5.jpg

      下坝迎灯相关器具、制品有:龙珠灯、白鹤灯、鸡公灯、鲤鱼灯、虾公灯、十二生肖灯等各式各样的花灯,鲤鱼灯会摇头摆尾,白鹤灯会展翅……所有花灯都是用竹篾编成框架,然后糊上沙纸或彩色纸,画上各种各样图案,着上颜色。花灯中间空,装上蜡烛或豆油灯,晚上游行时点着,几百米外就能清楚看见花灯的造形和各种图案。花灯制作根据大人、小孩擎手而定,大的约1米高,小的则高3040公分。

主要传承人(群体)

       下坝迎灯祭祖仪式第三十八代传承人周硕华每年正月十五尊古训,主持行“三献礼”,熟悉“三献礼”祭祖仪式全部程序,他是下坝灯委会理事会成员,组织游行迎灯闹元宵。

6.png

   下坝迎灯灯具制作第二十六代代表性传承人周林叨是下坝灯委会理事会成员,组织村民制作龙珠灯、白鹤灯、鸡公灯、鲤鱼灯、虾公灯、十二生肖灯等各式各样花灯,全面掌握各种花灯的制作工艺流程和技巧。

     周林叨(市级代表性传承人)

     周玉胜(县级代表性传承人)

     周利泉(县级代表性传承人)

重要价值

     “下坝迎灯”经过500多年的传承和发展,已成为客家文化的杰出代表,有着重要的人文、社会和艺术价值。庆典活动纪念七世祖周瑄公,教育子孙后代饮水思源、弘扬祖德,爱国爱乡,建设家乡,体现了客家人崇拜祖先、重礼重教、团结向上的客家文化。“下坝迎灯”民俗庆典活动把“家”的观念深深扎根于每个人的心中,自从开展庆典活动至今,下坝周瑄公的后裔即使春节因特殊情况没有回家,但到元宵佳节无论如何一定要回来参加“下坝迎灯”庆典活动,充分体现了后辈们对本土客家文化的认同感和客家人的寻“根”意识。在庆典活动中,而村民用竹子编织的鲤鱼灯、龙虾灯、鹅灯、仙鹤灯、十二生肖灯等各种精致花灯,有的会摇头摆尾、有的展翅欲飞、有的张嘴觅食,极具观赏价值和艺术价值,成为周边村民和旅游者争相购买的艺术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