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华:百万干群齐奋进 欣欣向荣续华章
全面加快振兴发展,奋力谱写“工匠之乡·宜居五华”新篇
时间:2021-06-24 来源:南方日报 浏览次数:-
字号:



五华的发展日新月异欣欣向荣。张炳锋 摄



五华建成粤东最大的革命烈士陵园,以告慰先烈们为党为国为民作出的牺牲。张炳锋 摄



五华县奥林匹克体育运动中心,成为广大人民群众休闲、健身、娱乐的网红打卡点。张炳锋 摄



五华乡村振兴迎来新发展阶段,图为华城镇“十村联动”集农房风貌管控、四好农村路、小流域治理、乡村旅游于一体的乡村振兴示范点。华城镇供图



从云端俯瞰五华县城,济广高速如舞动的长龙穿越而过,足球特色小镇、梅蓄项目移民新村等尽收眼底。张炳锋 摄

       六月盛夏,风起琴江,奋进征程。

       时间的洪流奔涌向前,五华从“穷山恶水”到变绿水青山为金山银山,实现美丽与发展共赢;从“山旮旯”到高速通车密度居全市第一,与粤港澳大湾区的时空距离逐渐拉近;从农产品“单打独斗”到建立起现代农业体系……这座百万人口大县,日新月异,欣欣向荣。

       今时今日,奋斗、实干、团结仍是五华回应时代之问的最有力回答。

       五华以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的精神状态,以克难攻坚、一往无前的奋斗姿态,把苏区精神化为接续奋斗的动力与实际行动,坚定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信心和决心,聚焦五华高质量发展主题不动摇,全面加快五华振兴发展,奋力推动苏区梅州振兴发展步步高。

      ●南方日报记者 汪思婷

       通讯员 张炳锋 郭思敏

       革命先驱垂青史

       让红色力量蓬勃涌动

       驱车前往水寨镇,来到森林公园蒲丽顶的山腰,沿62个台阶拾级而上,一座高20.6米的烈士纪念碑映入眼帘。屹立在苍松翠柏之间的五华革命烈士纪念碑,背面刻着1594位革命烈士不朽英名,简短而又厚重的碑文,诉说着先烈们的英雄血泪史。

       同样位于水寨镇的五华县革命烈士陵园,是粤东地区最大的烈士陵园,前来缅怀革命先烈的人们络绎不绝,这里已成为五华主要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之一。

       自大革命时期以来,全县有1594名革命烈士为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献出了宝贵的生命,数量为梅州各县(市、区)之最。

       五华是广东省重点革命老区,也属于原中央苏区范围。在这块红土地上,革命先烈的故事仍在传颂,不朽的精神依旧振奋人心。

       时间回到1925年3月,广东国民革命军第一次东征到五华,播下革命火种。同年10月1日第二次东征,在古大存领导的五华农军支持下,成功在嵩头(今双华)利塘径取得大捷,周恩来在前方捷报中表彰五华农军。

       革命先辈扎根红色土地,不得不提及古大存,他一生致力于人民的解放斗争事业,被毛泽东称赞为“带刺的红玫瑰”“一面斗争的旗帜”,为东江红军留下最后一支武装。

       1930年,古大存在八乡山革命根据地建立东江苏维埃政府和中国工农红军第十一军,这标志着统一的东江革命根据地正式形成,八乡山成为东江最大的赤色区域和东江革命的指挥中心。

      淬火炼器,为国为家。

      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一大批正义刚直的五华铁匠走上了革命征途,为中央红军修枪造弹,成为中央苏区兵工厂的开拓者、人民军工事业的奠基人。

     1930年初,马文、马木松、周亚木等擅长铁业的42名五华工人前往瑞金,在沙洲坝的大榕树下,朱德总司令接见了这42人。朱德亲切地说:“你们一批会造枪修枪的人到来,犹如旱禾见水啊!”当晚,朱德总司令还宴请他们,举行欢迎大会,组织他们看戏。

       苏区风骨,薪火相传。今日五华干群,以闻鸡起舞、日夜兼程、风雨无阻的姿态,扛起沉甸甸的历史责任,切实推动老区苏区加快发展。

       华城镇齐乐村奋战53天,推进外立面风貌管控并实施“四小园”乡村振兴项目;时任安流镇龙中村支部书记陈国钦45天如期交出项目建设用地;龙村镇湖中村“80后”村党支部书记何俊霞成为群众贴心人,带动后进村变先进村……

       群众富不富,关键看支部;支部强不强,关键看“头雁”。选好“头雁”是五华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基层延伸,促进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全面进步、全面过硬的一个缩影。

       2017年以来,五华县在推动乡村振兴中,探索开展县直机关干部“回乡联村”工作,抽调432名县直机关干部联系120个村,其中30名为第一书记,协助抓好基层党建、乡村振兴等工作,打造从机关到基层、从部门到基层上下联动的工作新局面。

       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如今在五华,无论是大小事,党员干部敢于担当、冲锋在前。

       城乡共融亦共荣

       让绿色梦想点亮城乡

       过去的五华县,就像一张尘封已久的老照片:县城小小的,街道窄窄的,房屋破破的……五华是人口大县,所在的区域远离梅州城区,遍布村落农田,经济落后,交通不便。

       如今,山乡巨变换新颜。五华已经蝶变成一座宜居宜业的城市,交通四通八达、城镇星罗棋布、城乡相融共生、高楼拔地而起,更有地标性建筑惠堂体育场伫立其间。

       “现在提到五华,就是足球之乡、工匠之乡、国家卫生县城、广东省文明县城,城市形象大幅提高,我们很自豪!”市民提起家乡,自豪感溢于言表。

       不断变化的城市面貌,以这种最直白的方式,展示了欣欣向荣的五华。而欣欣向荣的背后,是五华坚持走实走好生态优先、绿色发展这条道路,五华生态建设行动之多、力度之大、成效之好,在绿色发展的积极实践中,成功带出了一连串良好效益。

       今时今日,因山而生、凭山而兴的五华,绿色发展的决心尤为强烈、目标更为清晰,不断注重绿水青山积淀增创生态经济发展新优势。

琴江河变清“三年之约”如期兑现诺言;全域推进446个村(居)的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在全市率先启动创建县级国家森林城市工作;河长制考核连续两年获“优秀”等次;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均达到Ⅱ类标准,达标率100%;成功创建省级卫生县城、国家卫生县城,并启动全域创建广东省卫生镇……

       置身五华,生态环境、卫生环境的改变,不只是把城市的“脸”洗干净,还带给市民在观念、生活习惯和生活方式这些精神层面的变化,全民素质在提高,城市文明内涵在升华。此外,干部作风转变、经济建设加速、社会治安好转……绿色发展带来了更多方面的改变。

       城在变,乡也在变,五华求变的脚步从未停过。

       以华城镇为例,该镇黄埔村依托武状元李威光的文化资源,走出一条用“文化+”推动乡村文旅融合新路;湖田村以花卉为媒,着力打造花卉产业基地,摸索了一条“绿色+”生态产业化新路;沿河沿江地带,则将人文景点与自然风光融入万里碧道建设,铸就了一条“资源+”的集约化新路;齐乐村大力实施“三清三拆三整治”,开创了一条“环境+”的宜居化新路。

       各美其美,美美与共。五华结合当地原有资源因地制宜,打造出了一条条各美其美的乡村振兴发展路径。

既要美丽农村,也要美丽经济。五华做稳第一产业、深化“接二连三”,延伸产业链条,推动传统农业“活起来”、现代农业“火起来”,全力擘画“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新画卷。

       近年来,五华通过“一村一品、一镇一业”建成8个专业镇42个专业村。值得一提的是,五华跳出了单一的农业产业,从前期的耕山种田,在山上种植茶、柚、柿、药,在田里种薯、米、果、蔬,到做活“水”文章,大力发展水产养殖,产业品种越来越丰富。

       立足生态发展区定位,五华以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为抓手,以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产品梅州配送中心为平台,目前已有43家生产基地和2家产品加工企业入驻平台,农产品展贸区展示梅州各县(市、区)210多家农业企业520多种农产品,每天经过这里被送往“双区”大市场的安全、优质农产品达10余吨。

       从“一纸规划”绘蓝图到“多点开花”抓实干,五华在脱贫攻坚目标如期实现的基础上,力度不减干劲不松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力做好乡村振兴大文章。

       硬打硬凝聚力量

       让本色成为发展韧性

       去年5月9日,景田(深圳)食品饮料集团在五华郭田镇投资建设百岁山矿泉水生产基地,这一振奋人心的消息在五华人的朋友圈刷屏。

       据悉,该项目计划投资5亿元人民币,年产量能达5亿至8亿瓶,年产值5亿元以上,年均纳税3000万元以上,投产后五年内累计纳税能达1.5亿元。

       此次合作,既是企业情系苏区、看好当地青山绿水发展前景的结果,也是全面落实全省推动老区苏区振兴发展工作现场会精神,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充分发挥当地良好的生态资源优势,努力探索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发展路径的具体实践。

       城无产不兴,产无城不立。振兴发展,要经济效益还是要生态环保?五华给出的答案是:鱼与熊掌要兼得。

       以红木家居产业为例,去年五华首次将“红木家居产业作为今后重点打造的六大产业之一”写进政府工作报告,深入挖掘传承红木工匠文化,以抱团取暖的方式着力打造“前店后厂”式的五华红木产业园,不断做大做强产业链条,形成产业集聚发展态势。

       此外,五华拿出3500万元扶持当地的红木家居产业,以及出台措施鼓励促进先进制造业发展。这无疑是五华释放的一种信号——五华既要经济效益也要生态环保,将继续坚持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路子。

       五华坚持把“硬打硬、实打实”的地域文化精神,融入县域发展大局,把先进装备制造业、建筑行业、红木产业、石雕工艺、口腔健康、足球产业等绿色产业打造为主导产业,助力建设“工匠之乡·宜居五华”。与此同时,全县初步形成了电子信息、制药制酒、红木家居、智能家电、农产品加工、智慧物流等六大产业集聚发展态势。

       在五华,大项目、好项目“攻城拔寨”,同样也有“小切口”项目改善“大民生”。

       步入五华中英文实验学校,崭新的校舍错落有致,宽敞明亮的教室传来琅琅的读书声,一旁的二期项目正紧锣密鼓推进。该校于去年秋季建成开学,填补了五华高端优质教育的空白,首期可增加4800多个优质学位,能有效缓解学位紧缺问题。

      “我们二期项目预计今年投入使用,到时总学位可以增加至8000个。”五华中英文实验学校校长侯建伟介绍说。

       近年来,高级中学、小都中学、五华县技工学校、远恒佳教育城等多所学校的加紧建设,让更多孩子享受到了优质的教育资源。数据显示,过去4年,五华共新增学位14470个。去年起,该县还探索集团化办学,目前已试行成立三种类型8个教育集团,进一步促进了城乡学校优质均衡发展。

       病有所医同样是重大民生。过去5年,五华累计投入近30亿元,稳步提升了全县医疗卫生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和诊疗服务能力。县医院升级改造、市人民医院华城医院、安流医院、世客口腔医院、谷城医院及各村级卫生站升级改造等一批项目的完成或推进,进一步提升了全县的医疗卫生水平。

       去年9月,五华还启动实施以双华镇卫生院为中心、18间村级卫生站为延伸点的全市城乡医保普通门诊“镇村一体化”试点工作,让群众得到了更大的实惠。

        一线观

       重点项目梅蓄电站移民安置区:

       搬进新天地

       迁出好生活

       盛夏时节,38℃的高温炙烤着梅州(五华)抽水蓄能电站项目施工现场。工地上热火朝天,起吊设备嗡嗡作业、钢筋碰撞乒乓作响,投资超百亿元的重点项目建设正加速推进。

       向东北80公里外,五华县水寨镇三坑移民安置区黄狮新村452幢小洋楼整齐排列。梅州(五华)抽水蓄能电站项目的移民安置群众在这里开启新生活。在政府部门的引导下,不少村民在附近园区企业上岗就业,努力从“搬迁户”走向“搬迁富”。

       “天气热,先进家里喝口茶。”黄狮新村里,脱贫户彭秀凤热情地招呼记者一行参观新房,脸上挂满笑容。

       2019年底,彭秀凤一家搬进了80平方米的两层小楼,还在家门口就业。“在村干部的帮助下,成功应聘为村里的保洁员,每个月2600元,还能照顾家人。”

       俯瞰黄狮新村,村里配套有幼儿园、小学、广场、卫生站等基础设施,与五华县技工学校、五华创新创业孵化中心仅一路之隔,周边交通便利,地理位置优越。

       搬得出,更要住得稳,关键在于解决移民搬迁后的就业问题,实现“搬迁户”变“搬迁富”。

      “县里先后举办培训班,组织黄狮新村近70人免费参加保安员、电子商务、厨工、电工等近20个工种的技能培训,现已全部发放结业证。”相关负责人介绍,该举措有效带动移民群众实现就业创业,群众就业创业有了更明确的方向。

       黄狮新村的中青年大多都在离家不远的工厂、商场等实现了就业,老人则在家照料小孩、买菜煮饭,生活一天比一天好。除了就业,不少移民群众还依托扶贫搬迁好政策,在城里或安置区内自主创业,开超市、做餐饮、做电商……户户都有致富路子。“我用自己的安置房开了一间家具门店,开业到现在生意很不错。”村民温林峰说。

       梅州(五华)抽水蓄能电站项目是国家和省、市重点项目,是广东首个核准批复的抽水蓄能电站项目,是梅州市历史上单体投资最大的基建工程。因项目建设需要,龙村镇黄狮村全村521户、2300多人需整体搬迁。

       除了搬迁至三坑移民安置区黄狮新村,还有一部分搬迁至断掌凹安置区,即在项目附近,距离移民户原来所住的地方并不远,但一样的地点,移民户表示这是“不一样的家”。

       时间回到抽签分房当天,村民们脸上带着喜悦的笑容前来选房,现场洋溢着幸福的气息,场面十分热闹。“我分到了60平方米的新房,太开心了!”在黄狮村居住了大半辈子的村民温崇胜告诉笔者,他以前住的是泥屋,极其简陋,家里只有一个房间,现在的新房环境很好,周边环境和配套设施也不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