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8月9日至2024年11月10日,由广东省博物馆(广州鲁迅纪念馆)和东莞展览馆主办、广东省流动博物馆和五华县博物馆承办,在五华县博物馆三楼展厅举办“弦歌不辍 薪火相传——华南教育丰碑‘坪石先生’专题展”。
抗日战争时期,为维护中华民族教育之独立,全国百余所高校开展了史无前例的大规模迁移。以国立中山大学、私立岭南大学为代表的华南高校辗转流离,数次迁徙,于1940年秋从抗战后方、港澳迁至东南战线的前沿,在粤北山区开辟了新的教育阵地,书写了一段“烽火逆行、弦歌不辍”的教育抗战史,成为与西南联大并存且影响深远的高校群落之一,在中国近代教育史及华南地区抗战史上书写了浓墨华章。
一批心怀家国的教育先师,怀着抗战必胜的信念,无惧战火的威胁、生活的困窘,汇聚粤北坪石,坚守教坛、默默耕耘,被后世尊称为“坪石先生”。他们守护、赓续了华南教育的火种,烽火下艰苦办学,保存了今天中山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华南师范大学、华南农业大学等重要高校的历史根脉,使华南教育薪火得以传承。他们创新、丰富了华南的学术成果,在经济学、史学、民族学、核物理学、地理学、医学、农学、天文学等众多学科领域取得开拓性成就,构筑起华南学术研究的高地,引领当时国内学市的前沿。他们培养、输送了大批抗战和新中国建设的人才,其中不乏中国科学院院士及各学科领域的领军人物,学子们为民族的解放、国家的富强贡献了青春和热血,深刻诠释了粤北华南教育的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
昔年先生已逝,坪石的火种保存至今。以“坪石先生”为代表的华南教育先师,于国家危难之际,坚守“治学、育人、救亡”的神圣使命,为民族精神的维系、科学知识的传授、人文传统的存续献出了韶华乃至生命,为后世树立不朽的精神丰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