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信息公开 > 专题专栏 > 热点专题 > 文武五华
五华,何以“文武双全”?
时间:2025-05-19 来源:南方日报、南方+ 浏览次数:-
字号:

  “我希望孩子们把书念好,把球踢好,真正做到文武双全。”11月3日,香港明星足球队这帮“老男孩”与五华客家精英足球学校小球员来了场球技切磋,赛后香港明星足球队成员曾志伟表示,没想到家乡有这么好的足球基地和氛围,他看到了真正的足球之乡,也从孩子们身上看到了中国足球的希望。

  “文武双全”,是介绍五华的最佳注脚。文化之乡、足球之乡、华侨之乡、工匠之乡、诗词之乡、戏剧之乡……细数城市标签,五华的人文底蕴可见一斑,在文武并重的发展下,“刚直为人硬打硬 匠心做事实打实”的五华精神浸润着整个城市,让五华人敢闯敢干、奋进拼搏。

李威光故居斗门挂着“状元及第”匾,遒劲字迹彰显昔日荣光。张炳锋 摄

李威光故居斗门挂着“状元及第”匾,遒劲字迹彰显昔日荣光。张炳锋 摄

  2024年的五华,“出圈”声势浩大。从中超主场赛事、百桌鱼生菩米宴、步入“高铁时代”,到近日举行的香港明星足球队友谊赛,万人狂欢享足球盛宴……给人感觉偏隅粤北山区一角的五华,竟然这么“好吃”又“好玩”。

  持续不断的热度和关注度,让越来越多的人想了解五华这座城市。五华,到底还藏着多少惊喜?忆昔抚今,眺望前路,带你重新认识这座手上亮功夫、脚下有乾坤、胸中藏诗书的山区小城。

  从古至今,五华人能踢能打勇作战

  看球踢球到中国五华,是今年五华的高频热词。

  今年3月持续至11月的中超主场赛事,持续推出的2.0版本的“一场球激活一座城”系列活动,一波接一波的热潮,不断刷新了城市存在感。

李惠堂射门资料图。

李惠堂射门资料图。

  五华人“能踢”。从中国内地现代足球的发源地到世界球王李惠堂,从全国首支县级中超球队到玩转“看球经济”,从校园足球到全民足球……五华足球的热度居高不下,诠释了小县城的足球奇迹。

  谈起出自五华的“体育生”,不得不提及世界球王李惠堂。“看戏要看梅兰芳,看球要看李惠堂。”当年上海流行的一句话,道出了李惠堂的极大魅力。

小朋友在李惠堂故居“联庆楼”门前踢球。受访者供图

小朋友在李惠堂故居“联庆楼”门前踢球。受访者供图

  李惠堂于1912年被父亲送回家乡五华并进入私塾读书,当时年仅6岁的他已经对足球产生了兴趣。史料记载,小时候李惠堂家境贫寒,但丝毫没有影响他对足球的热爱。他把家里的狗洞当成了球门;足球踢坏了,他就从家门口的柚子树上摘下柚子来当球踢;等到树上的柚子都被摘完后,他又用布巾扎成布团当作球来练习。

  上百年来,五华的足球运动以其强大的草根性,在这片土地上蓬勃发展。据统计,五华全年各种赛事达2000多场次,覆盖全县企事业单位、机关、县镇及乡村。目前有各级各类足球队366支、标准足球场地291块,平均每万人拥有3.1块足球场、居全省第一,参与足球这项运动的人高达20多万。

  五华人“能打”。在五华,武举人的数量在某一朝代甚于文举人。清乾隆二十四年至二十五年,五华便一下出了三个武举人:锡坑人李南馨、华城人李威光和横陂人魏大斌。此后还有武榜眼棉洋人曾琼琲。

  其中,李威光既是梅州唯一的状元,也是广东历代为数不多的武状元之一。《长乐县志》记载:“乾隆三十七年在京城会试被乾隆钦点‘状元及第’。”李威光半生戎马、精于海战,从御前带刀侍卫到闽安水师副将、南澳总兵官,为南疆海防作出巨大贡献,被诰封为“四世武功将军”。

李威光故居内的雕像。受访者供图

李威光故居内的雕像。受访者供图

  五华的“武力值”远超出你想象。把方块石膏变成逼真义齿的牙匠、硬汉石匠雕顽石成就精品、打铁匠坚守传统行业、木匠化朽木为神奇打造红木产业……一砧一锤、一斧一凿、一式一招,手上功夫成就了五华“工匠之乡”的美誉,展现其真功夫。

  五华人“勇作战”。位于水寨镇的森林公园蒲丽顶山腰,沿62个台阶拾级而上,屹立在苍松翠柏之间的五华革命烈士纪念碑,背面刻着1594位革命烈士不朽英名。作为广东省重点革命老区和原中央苏区范围,大革命时期以来,全县有1594名革命烈士血沃大地,数量为梅州各县(市、区)之最。

  开国中将曾国华、革命先驱古大存、五华县第一位共产党员黄国梁……悠悠琴江河,多少英雄魂,斯人已去,留下了革命遗址。

  近年来,五华重视革命遗址的修缮保护开发利用,先后修缮了古大存故居、黄国梁故居、曾国华故居,以及打造奥体中心红色体验馆、五华县革命烈士陵园、竹山村省级红色示范村项目、中共五华县委党校(红校)等,不少人慕名前来,追寻革命先辈的足迹,重温峥嵘的革命岁月。

  既是体育生,也是文科生、艺术生

  “书要读,打要练,老婆唔讨也随便。”当地流传的俗语,体现出文武并重的思想。在武术蔚然成风的同时,五华同样重视文教。

  武状元李威光从小喜文好武,写得一手好字,中过文秀才;武榜眼曾琼琲习文学武,告老还乡的他置办学田,捐助社学,他所在的村共有4名举人、18名秀才;世界球王李惠堂还是一位“绿茵诗人”,他在《初写足球书于沪江自题卷首》中写道:“好事西人创足球,欲凭膂力骋骅骝。丈夫养就浩然气,一脚踢翻五大洲。”

  比起“武”,五华在“文”上取得的成绩也毫不逊色。

  众人知林则徐虎门销烟,而不知温训是倡导禁食鸦片第一人;温训与黄遵宪、宋湘、丘逢甲同称为“客家清代四才子”,却鲜有人知。

温训晚年主编《长乐县志》,为家乡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 张炳锋 供图

温训晚年主编《长乐县志》,为家乡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 张炳锋 供图

  温训何人?一首《夕阳》轰动诗坛,被称为“夕阳绝唱”;因写《弭害续议》论文促成清政府禁烟而震撼朝野,文名扬世;主纂《长乐县志》,为家乡留下千古不朽之业。一诗轰动诗坛,一文震撼朝野,他是清代著名文学家、诗人,是五华享有声誉的文人。

  古往今来,五华诗词文人辈出,据不完全统计,先后涌现了一大批知名诗人,明朝有颜容端、卓有瑞、巫子肖、田星等,清朝有温训以及魏成汉、赖鹏翀、吉履青等,民国时期有陈培琛、曾纯雪、魏雄武等,当代有古大存以及古求能、张况等。

  据《长乐县志》记载,宋至清时期,五华先后考中文武进士25名、举人203名、贡生609名,任七品以上官员227人,可谓文风盛行、群英荟萃。

  2016年,五华荣获“广东省诗词之乡”荣誉称号;2018年被中华诗词学会授予“中华诗词之乡”荣誉称号。近年来,该县积极开展“诗词进学校、进社区、进企业、进乡村、进机关、进旅游景点六进”活动,营造了浓厚的诗词文化氛围。

  古有诗才辈出,今有中国虚拟人之父钟世镇、“中国军医之父”徐华清、中国综观经济学创始人魏双凤、广东省作协原主席陈国凯……崇文重教的五华,走出了一批行业精英翘楚。

  如果说“五华阿哥硬打硬”,是指五华人不屈不挠、拼搏奋进的“体育生”一面,那能文善作、能歌善舞的五华人,便体现了“文科生”“艺术生”谦和细腻、儒雅风流的另一面。

  琴江两岸,处处曲声,浓浓戏韵,悠悠古韵。

大型采茶戏《红土百姓》。 张炳锋 供图

大型采茶戏《红土百姓》。 张炳锋 供图

  “指尖绝技”提线木偶剧享有盛誉、“南国奇葩”五华采茶戏华丽转身,这是五华两大非遗传统戏剧。上百年来,城里乡间搭台唱戏,方寸舞台能够“三五步走遍天下,六七人千军万马”,生旦净末丑、手眼身法步,丝竹管弦鼓、唱念做打舞,诠释着客家文化。

五华提线木偶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受访者供图

五华提线木偶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受访者供图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方水土孕一方戏。如今行走五华,处处有戏:在灯光璀璨的剧院里,在粉墙黛瓦的乡镇上,在绿水青山的田园乡村中……戏剧沃土逐渐成为戏剧热土。

  国保单位狮雄山秦汉遗址、国家非遗提线木偶、省级非遗采茶戏和竹马舞,都在诉说五华深厚的文化底蕴,是这座城市的文脉所在。

  聚力融合,是五华文化的自信表达

  “文武双全”的五华,不仅有一身“真功夫”“真才艺”,它更舍得下功夫、上才艺。

  以足球为例,回过头来看五华今年的各大足球赛事,踢“福洞”挑战赛、全国征联、灯光秀、万人合唱、非遗展演、功夫足球、鱼生菩米宴等主题活动,并不是当地刻意营销,而是谋在前、做在前,以“一场球激活一座城”系列活动,积极办节日、搞活动,与当地独特的地域文化碰撞而出的成效。

五华坚持以球育人,引导学生做好人、读好书、踢好球。袁群华 摄

五华坚持以球育人,引导学生做好人、读好书、踢好球。袁群华 摄

  同样是一场主场球赛,五华更有魅力让八方球迷留下来品美食、享文化;一样是参加香港明星足球队友谊赛,在五华能看到赛事背后深厚的足球人文底蕴……这种持续不断的流量,转化为源源不断的“留量”。

香港明星足球队友谊赛(梅州五华站)。南方+ 何森垚 摄

香港明星足球队友谊赛(梅州五华站)。南方+ 何森垚 摄

  农文旅体多业态聚力融合,结合自身文化打造城市亮点和热点,是五华文化的自信表达。

  于内,苦练内功,推进产业深度融合。

  由古至今,厚重的历史文化承载了五华人的坎坷与荣耀,通过保护挖掘文化资源,以文塑旅、以旅彰文,焕发文化遗产的时代活力,这是五华走出文旅融合发展之路的瑰宝。

  以期未来,五华独特的秦汉文化、诗词文化、足球文化、工匠文化、戏剧文化、美食文化等交相辉映,结合深入推进“百千万工程”,五华正推进农文旅体深度融合,成为推动经济发展新引擎。

  以主题“出新”,让文旅“吸金”,融合的成效正在显现。今年上半年,五华旅游接待总人数66.35万人次,同比增长33.15%;旅游总收入4.74亿元,同比增长49.53%。

  匠之存,技之在,产之新。作为工匠之乡,五华把“硬打硬实打实”的人文精神融入产业发展,以牙匠、石匠、铁匠、木匠、足球人才为文化基础,发展先进装备制造业、建筑行业、红木产业、石雕工艺、口腔健康、足球产业等绿色低碳产业,打开产业新局面。

狮雄山秦汉遗址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张荣华 摄

狮雄山秦汉遗址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张荣华 摄

  于外,勤修外功,强化五华城市品牌。

  8月13日,五华在全市率先推出并启用城市IP形象——“五华狮”家族,灵动又形象的5只“五华狮”,叩开了五华城市文化的门扉。

  以狮为媒,但不止于狮。五华将城市精神与城市IP形象有机融合,成了当地文化的浓缩标志和城市文化创意的直接表达。为此,“五华狮”家族一经推出,便受到五华群众的认可和喜爱,深究起因,根在文化。

五华城市形象IP——五华狮家族。 通讯员 周扬 供图

五华城市形象IP——五华狮家族。 通讯员 周扬 供图

  塑造“五华狮”城市IP形象,旨在全面提高五华城市形象传播力和感染力。一言以蔽之,五华这座城市需要发出时代的声音,需要更多发展的鼓与呼,让文化魅力历久弥新。

  今年9月14日,五华迈入了“高铁时代”,当350公里时速的梅龙高铁疾驰而过,穿越的不仅是广袤的五华大地,更是上千年丰厚的历史底蕴,历史与现代在这座小城发出最诚挚的邀请:相约五华,常来长乐。

  作为梅州苏区融湾“最前哨”,“文武双全”的五华,正通过高铁的连接向外界散发魅力,敞开怀抱拥抱大湾区,迈出步伐向高而行。


  ■一线实践

  足球少年“踢”进名校

  “比赛拿冠军,高考上名校。”五华的足球,又一次生动诠释了这座城市的“文武双全”。

  对于流着足球“血液”的五华来说,足球不仅是一项运动、一场比赛,更是改变命运的一种途径,为山区孩子开辟了人生的第二条道路。

  “我和姐姐都‘踢’进了大学,足球改变了我们,也圆了我们的大学梦。”温丽梅难掩喜悦,她与姐姐于去年分别收到了海南师范大学、浙江大学的录取消息。“我的弟弟妹妹也在踢球,父母都很支持。”

  据统计,2023年,五华有13名学子通过足球定向招生被浙江大学、暨南大学、郑州大学等高校录取;2024年,18人通过足球单招考试被华南理工大学、华南师范大学、湖南工业大学、吉林体育学院等9所重点本科院校提前录取。

  开展足球专项自主招生工作,是山区县教育的培养方式之一。目前由五华县高级中学、田家炳中学、县实验学校等3所学校招录足球特长生,让有足球运动天赋的学生获得良好的上升通道,为他们考上大学铺就了一条新路。

  而这条新路,离不开五华全面普及校园足球的长期探索。

  “踢球的时候好好踢,学习的时候认真学。”五华县第一小学校长李钧说,学校确立了“体育是第一学科”的理念,踢足球不仅锻炼孩子们的体魄,塑造团队精神,更树立了孩子们的自信。

  目前,五华各学校每周至少开展一节足球课,校园足球已全面普及。“踢球学习两不误”也在各中小学成为共识。如果学生成绩下滑,教练、班主任会找学生了解情况,有些甚至会停训,直至成绩提高。五华坚持普及为重,以球育人,引导学生做好人、读好书、踢好球。

  “学习、训练两手抓。如果学习成绩下滑了,他们是不能踢球的,必须暂停,等成绩上去了才能回来训练。我们这里不是‘读唔识书’就可以来的学校。”梅州客家俱乐部青训部相关负责人李剑锋说。

  笔者了解到,梅州客家俱乐部倾力投入,梅州客家精英足球学校引进日本足球训练体系,精心挑选U10至U17、U19、U21等多支队伍200多名青训球员,其中80%以上球员来自梅州本地,对他们实行专业化培养训练,全力培养一批足球专业化、职业化精英人才。

  据统计,近五年来,五华向国家青少年集训队、省体校、山东鲁能足球学校、北京人和足球俱乐部、上海绿地申花、梅州客家足球俱乐部等平台输送足球精英人才200多名。

  如今,在五华,足球让孩子们看到关于未来的更多可能:走进高校求学,进入职业足球俱乐部,甚至是穿上国字号球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