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嗡嗡嗡”,1月15日凌晨一点多,熟睡中的丘懿洋被一通电话惊醒。“核酸检测中出现一份异常!”梅州市疾控中心分管领导的话让他顿觉“大事不妙”。5分钟后,丘懿洋拿好防疫装备,赶往工作地。
这一天,梅州市五华县在疫情防控排查工作中,发现1份样本核酸检测初筛结果异常,而后确诊为新冠肺炎病例(轻型)。市、县两级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指挥部第一时间启动应急响应,立即组织开展流调溯源、隔离管控、核酸检测等工作。
在防疫最前线,包括丘懿洋在内的流调溯源队伍,披星戴月地与病毒“赛跑”,用最短时间阻断疫情传播。
前后方联动配合 坚决“不漏一人”
在五华县维也纳酒店二楼流调溯源临时指挥中心现场流调组办公场地内,三排拼凑的长桌上摆放着几十部电话和电脑。“我们分为三组,每组15个人。”作为梅州市疾控中心副主任医师,丘懿洋既是前线哨兵,又担任协调者的角色。
丘懿洋介绍,流调工作,简单来说就是掌握确诊病例近14天的所有活动轨迹,并把确诊病例的密切接触者、次密切接触者和去过的重点场所全部找出来,及时做好管控。“我们不断的开展流调溯源工作,还原现场,确保不漏过一人。” 接到消息后,丘懿洋和同事马不停蹄地赶到疫情前线,对病例待过的超市、奶茶店等核心场所进行排查。
“这些核心场所都分布在农村,能利用的现代化信息技术有限,缺少大数据支撑。所以我们只能采用原始的方法,通过看视频监控,以及现场问询复盘,来还原当时的场景。” 丘懿洋介绍说,同时依靠公安推送轨迹、监控以及手机支付记录等手段,流调队如同“福尔摩斯”一般,把密切接触者和次密切接触者一个个找出来。
在后方,电话成为流调队延伸的器官。“我们会一个个打电话进行核实,及时了解各种信息,确保密接者和次密接者一个不漏。” 丘懿洋说,疫情发生以来,流调队工作人员立即进入24小时连轴转工作状态,偌大的办公室里,接打电话的声音此起彼伏,每一名工作人员都在不断努力,力求尽快掌握情况。
与此同时,公安等部门调查的相关信息也会同步到流调队信息组,提高了流调的速度和准确性。除此之外,流调队针对前期已经确认在现场的密接人员,设计了一个问卷调查,并根据密接人员提供的信息和线索,不断推敲和查漏,确保了“不漏一人”目标的实现。
与时间和病毒“赛跑” 不打无准备之仗
“疫情防控阻击战是一场分秒必争的‘战役’”。丘懿洋介绍说,“就流调工作而言,疾控机构要求流调工作人员在接报后2小时内必须抵达现场,4小时内完成核心信息流调,24小时内初步查清基本情况并形成流调报告,而且以上工作完成得越快越好”。
“必须以快制快,跑赢病毒传播的速度”。15日下午六点钟左右,在连续作战十几小时后,流调队基本形成初步的流调报告,并及时反馈给相关部门,以便做出相应决策和后续研判。同时,该病例在确诊前,五华县便已采取“先封、先采、先转运”等果断措施,以高度负责的态度,把检测结果异常情况当作阳性病例对待,迅速开展处置工作。
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快速的反应能力来源于流调队伍平时的艰苦训练和周密准备。N95医用防护口罩、医用隔离面罩、二级防护鞋套、医用防护服……为了应急,丘懿洋随身携带一箱医用防护装备。据其介绍,其实流调队每个人都有这样的一个装备箱,出现紧急情况时可以立即反应,随时赶赴现场。
“时刻做好准备,不打无准备之仗。” 丘懿洋介绍,梅州市疾控中心内部,已经做好各种应急预案,一旦核酸检测出现异常报告,各人员如何分工、具体操作等细节,都有相应的应急措施;流程上,也都有规划市县两级自上而下应该如何配合,平日里更是进行了多次实战演练,加深了在工作中的默契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