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蓄项目移民新村与拔地而起的高楼大厦相得益彰。 张炳锋 摄
扶贫车间拓宽群众增收致富路,助力村民在家门口就业。郭思敏 摄
华城镇“十村联动”集农房风貌管控、四好农村路、小流域治理、乡村旅游于一体的乡村振兴示范点。 华城镇供图
兰花种植产业扶贫项目在湖中村一步步发展壮大。郭思敏 摄
五华县广袤乡村生机勃勃。 张炳锋 摄
夏日炎炎,广袤乡村生机勃勃;琴江上下,山环水绕沃野千里……放眼望去,过去的省定贫困村,如今已是村美民富产业兴,圆梦小康。
民亦劳止,汔可小康。脱贫攻坚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底线任务,对五华人来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既是国家发展巨变的雄壮交响,也是66561名脱贫人口笑颜绽放的鲜活故事,汇成了五华县决胜全面小康的“脱贫答卷”。
近年来,五华县按照中央、省、市决策部署,举全县之力打赢脱贫攻坚战。在对标“八有”脱贫标准的基础上,自我加压,增加一项人居环境综合整治内容,形成具有五华特色的“8+1”脱贫标准,呈现出党建扶贫、资产项目管理、驻村干部帮扶、社会力量帮扶和产业扶贫成效明显的良好态势。
●南方日报记者 汪思婷
通讯员 张炳锋 郭思敏
产业兴
喜提七千多元“年终奖”
“钟锦红。”
“到!”
“7400元。”
今年2月,龙村镇湖中村很是热闹。拉横幅的、摆凳子的、复印证件的,男女老少东一堆西一簇,现场喜气洋洋。一场特殊又准时的分红大会,让湖中村的群众进入了过年模式。
钟锦红是光荣脱贫户,那天不但领到了分散种养、就业奖补等共7400元,以及花生油、面条等慰问品,还与该村92户村民一起领到了光荣脱贫户的证书。
“又领‘年终奖’了!我这次领到好多钱,包括就业奖补、分散种养、光伏发电、过年慰问金,很开心,生活越来越好了。”钟锦红双手紧握信封,只见信封上面清晰地写了一行字:“钟锦红,7400元。”
自从扶贫工作队进驻以来,钟锦红在帮扶单位的帮助下,通过办理金融扶贫贷款2万元,让妻子在肉菜市场开铺卖猪肉。他又扩大了自家猪、牛的养殖规模,在荒山种植了一些果木,同时在镇上的屠宰场兼职,夫妻年收入10多万元,生活越来越好了。
据悉,当天的分红大会共发放金额270889元,还发放了92份花生油、米、面、电饭煲、电水壶,并为无劳动能力户发放了20套餐桌椅、10台电视机。
分红大会让湖中村的脱贫户享受到了产业扶贫带来的效益,他们每年可各领一次“年中奖”和“年终奖”。村民变股东,年年有分红,得益于村集体经济“蛋糕”越做越大,“家底”越来越殷实。
产业选对头,脱贫有奔头。五华在脱贫攻坚工作中,盯住脚下的土地,立足本土资源,寻找绿水青山间的“炼金术”。
小龙虾游出致富路、鸭蛋孵出好日子、小茶叶蕴含大能量,小红薯种出大产业……像这样的“造血”产业,在五华的脱贫攻坚工作中已经成了常见事。
五华县以项目为载体发展村级主导产业,发展“一村一品、一镇一业”项目,带动74个村发展村主导产业,受益群众9250户;发展省级茶叶现代农业产业园,带动7个镇25个村茶叶产业发展,受益群众3612户;实施丝苗米产业园,通过“订单农业”“财政资金折股量化”等多种模式,带动农户8000多户;14个镇47个村建设红薯种植示范基地6970亩,带动脱贫户2207户增收。
此外,五华县坚持做好“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全力推进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梅州配送中心建设,致力打造粤港澳大湾区果蔬直供基地,扩大五华农产品的销售渠道,去年带动45家企业(基地)销售农产品7797万元。
同时建立“公司+基地+农户”“合作社+基地+农户”带贫益贫机制,签订产供销合同3645份;实行产业扶贫“以奖代补”政策,确保在家务农劳动力均参与1个产业以上,去年共发展个人岗位10363个。
五华始终牢牢抓住产业扶贫“牛鼻子”,因地制宜,将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大力探索“可造血、可复制、可持续”的长效产业扶贫模式。数据显示,五华共实施产业扶贫项目480个,发展有劳动能力脱贫户种养项目近4万个,让一大批脱贫户实现稳定增收。
农民富
“搬”出幸福新生活
盛夏时节,38℃的高温炙烤着梅州(五华)抽水蓄能电站项目施工现场,投资超百亿元的重点项目建设正加速推进。
项目东北80公里外,五华县水寨镇移民安置区黄狮新村452幢小洋楼整齐排列。梅州(五华)抽水蓄能电站项目的移民安置群众在这里开启新生活。
时间回到2019年底,大山深处,村民们扶老携幼,背包挎囊,向大山告别。眼神里虽然有不舍,但更多的是兴奋和期待,脱贫户彭秀凤便是其中一位。
“天气热,先进家里喝口茶。”黄狮新村里,彭秀凤热情地招呼笔者一行参观新房,脸上挂满笑容。
2019年底,彭秀凤一家搬进了80平方米的两层小楼。谈及新房,彭秀凤有些不好意思:“最开始我不想搬,毕竟在原来的地方住了半辈子。”彭秀凤坦言,虽然搬离世代居住的老家有些不舍,但她后来发现,这是一个正确的选择。
“以前我们村就在这个山坳里,四面环山,交通不便。”彭秀凤说,搬过来之后教育、就业、医疗,各方面都比在山里的时候强太多了。值得一提的是,彭秀凤成功应聘为村里的保洁员,每个月2600元,还能就近照顾家人。
俯瞰黄狮新村,村里配套有幼儿园、小学、广场、卫生站等基础设施,与五华县技工学校、五华创新创业孵化中心仅一路之隔,周边交通便利,地理位置优越。
一次搬迁,让深山脱贫户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是,搬得出还要稳得住,才能致富。
“为解决就业问题,黄狮新村围绕建设富民新村,举办了多场家政技能培训班,成立黄狮新村家政服务队,帮助30多名妇女实现就业创业。”五华县就业服务中心主任邓炼中说,他们还同时组织近70人免费参加保安员、电子商务、厨工、电工等近20个工种的技能培训。目前,黄狮新村正加快建设月子中心和美食街,帮助村民们更好地融入县城的生活节奏,巩固脱贫成果。
一人就业,全家脱贫。增加就业,是直接有效的脱贫方式。
黄狮新村的中青年大多都在离家不远的工厂、商场等实现就业,老人则在家照料小孩、买菜煮饭,生活一天比一天好。除了就业,不少群众依托扶贫搬迁好政策,在城里或安置区内自主创业,开超市、做餐饮、做电商……户户都有致富路子。
“我用自己的安置房开了一间家具门店,生意还不错。”村民温林峰笑着说,这就是他心目中的小康生活。
五华多措并举,通过建立扶贫车间、开展技能培训、大力实施“粤菜(客家菜)师傅”“广东技工”“南粤家政”三项工程、开展“百店扶千户”、开发镇村公益性岗位等一系列措施,解决就业问题。
数字是最有力的说明。五华县开通“就业扶贫直通车”平台,引导脱贫户就业22193人,就业率达83.07%;开展农技培训和岗前培训7691人,培训率100%;实施“粤菜师傅”“广东技工”“南粤家政”三项工程,培训323名脱贫户;“百店扶千户”工程累计帮扶1648户3891人;镇村公益性岗位安置509名脱贫户;全县13家扶贫车间吸纳171名脱贫户……
乡村美
十村联动各美其美
从五华县华城镇葵富村沿着五华河岸出发,一幅15公里长的美丽乡村新画卷徐徐展开,山川绿环翠绕、乡间如诗如画、村貌焕然一新,满眼尽是生机与活力。
这是华城镇“状元福地·十村联动”打造新农村连线连片示范项目,让人印象深刻。
“华城镇的特色非常明显,既有大气的格局,又有小家碧玉的韵味,通过集中整治整个乡村看起来非常漂亮,做法值得借鉴。”双华镇党委书记张小玲表示。
据介绍,“状元福地·十村联动”是华城镇结合新农村建设契机,全面整合葵富、湖田、高华、南方、黄金、黄埔等10条村的人文历史、生态禀赋以及山水田园资源等,因地制宜,连片推动,着力打造的一个城乡融合、文化传承、特色水乡、观光休闲、产业发展的新农村建设示范片区。
黄埔村依托武状元李威光的文化资源,走出一条用“文化+”推动乡村文旅融合新路;湖田村以花卉为媒,着力打造花卉产业基地,摸索了一条“绿色+”生态产业化新路;沿河沿江地带,则将人文景点与自然风光融入万里碧道建设,铸就了一条“资源+”的集约化新路;齐乐村大力实施“三清三拆三整治”,开创了一条“环境+”的宜居化新路。
各美其美,美美与共。十村联动的打造,是五华结合当地原有资源因地制宜,打造出了一条条各美其美的乡村发展路径的生动写照。
小康全面不全面,人居环境很关键。据悉,早在“状元福地·十村联动”项目启动前,华城镇就已第一时间成立清拆整治工作专班,集中力量打好一场拆除所有占道围墙、门坪的攻坚战,切实改变了农村“脏乱差”的现象。
无论是打赢脱贫攻坚战,还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五华县乡村的变化显而易见。
例如,棉洋镇琴江村、郭田镇硿南村充分发掘、利用琴江河,通过滩涂改造、河道整治,打造了一河两岸景观、发展了乡村旅游新景点,改善了农村人居环境。梅林镇梅林村委周边规划建设、农村建房管控到位,河道、田园、村庄规划建设层次分明,发展乡村旅游的思路清晰。
据悉,五华县在对标“八有”脱贫标准的基础上,自我加压,增加一项人居环境综合整治内容,形成具有五华特色的“8+1”脱贫标准。全域性的三清三拆三整治、建设生活垃圾分类收集中转站、农厕提升改造……五华县以建设美丽宜居乡村为导向,深入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改善提升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和生态质量。
一线实践:湖中村“后进”变“先进”的密码
走进五华县龙村镇湖中村,笔直宽阔的马路穿村而过,路旁绿树成荫、路灯整齐。中午时分,10来个村民准时从兰花基地下班,骑着摩托车回家吃饭……从村民的衣食住行和干净整洁的村容村貌,湖中村已经看不到过去的“贫和困”。
如今的湖中村,村集体经济年收入从2016年的不足7000元,一路飙升到2020年全口径收入53万元,发展有了底气。
2018年,通过党员人才回乡计划,外出优秀党员何俊霞被选拔为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谈起如何抓党建带班子,何俊霞表示“秘诀”只有4个字:以身作则,这位“80后”女干部切实发挥了“头雁”作用。
挣钱顾家两不误
“没想到一把年纪了,还能在村里找到工作,还离家那么近。”过去一年对莫世有来说有些不平凡,不仅工作稳定增加了收入,还摘掉了“穷帽”,生活越来越好。她所说的工作,正是在湖中村设立的扶贫车间。
走进扶贫车间,莫世有正在组装配件,认真工作的她丝毫没发现外人的到来。直到笔者上前与她交谈,她便笑脸迎人。“一把年纪了,出去外面也不好找活,现在家门口就能打工,很开心。”谈起工作,莫世有打开了话匣子。
前几年,单靠莫世有的丈夫一人在外赚钱,是家里唯一的收入来源。加上老母亲有病在身,每个月入不敷出,一家人过得十分拮据。扶贫车间还未建立前,莫世有只能在家照顾家人,无法分身外出工作。
如今,得益于扶贫车间的建立,莫世有在家门口就业,实现挣钱顾家两不误。
“现在走路3分钟路程就能到车间上班,一出家门就进厂门。像我们这样的脱贫户,在这里打工一个月能拿到两三千的工资。”莫世有难掩笑意。
“这里的工人以女性为主,因为要留守在家里照顾孩子、老人,无法外出务工。在村里开办扶贫车间,可以让她们在家门口就业。”扶贫车间负责人彭李生表示。
在脱贫户看来,有活干、有钱赚,心里就踏实,日子就有了盼头。
多元产业齐头并进
“去年我们的小龙虾卖到最后都供不应求。”广州市番禺区人社局驻梅州市五华县龙村镇湖中村第一书记、工作队队长陈智军说,今年湖中村不仅扩大自身小龙虾的养殖规模,还创新发展“稻虾共作”现代高效农业种养模式。
据了解,湖中村建立了“党员创业致富带头人公司+合作社+基地+脱贫户”的模式,形成由龙头企业带动、合作社组织、生产基地承载的产业发展联结机制,先后发展了兰花种植、富硒水稻、标准化养殖蛇(药用)、光伏发电等产业项目。
走进龙村镇湖中村的兰花种植基地,入目便是一片生机勃勃的绿色。2016年,村民党员钟能振通过种植兰花脱贫,引起了大家的关注。
湖中村村委和扶贫工作队看到这一机遇,多次组织人员奔赴惠州、番禺等种植基地和花卉市场学习了解。经过村委调查分析和评估风险,由帮扶单位投入项目扶持资金,兰花种植产业扶贫项目在湖中村一步步落地生根,发展壮大。
“项目获得的利润,一部分用来壮大村集体经济收入,用于修建基础设施,改善村容村貌。另一部分用来给入股的脱贫户分红。”何俊霞介绍,自2017年投产以来,该项目已获利超55万元,向超过70户、300名脱贫户分红,每户收入4000元至1.5万元不等。
除获得分红外,有意愿的村民还可以在这些产业项目“打工”,可临时务工,可长期就业,增加了一份收入渠道,实现从乡间农人到产业工人的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