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走进五华 > 城市建设 > 城乡建设
构建“一城两带四区”发展新格局
时间:2021-10-27 来源:南方日报 浏览次数:-
字号:

俯瞰五华县,城乡相融共生、高楼拔地而起,更有地标性建筑惠堂体育场矗立其间。何志林 摄

五华县聚焦产城联动、业兴人和,打造一座宜居宜业宜游的城市。郭思敏 摄

五华县坚持规划“一张图”,以“创文创卫”为牵引,加快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张炳锋 摄

  时间的洪流奔涌向前,五华发展迎来巨变:高速公路和高铁从无到有、产业发展大迈进、城乡旧貌换新颜、村民摘帽脱贫奔小康、百姓安居又乐业……

  战鼓催征马蹄疾,千帆竞发势如虹。五华这座城市,又迎来一个决定未来进程的关键时刻,中国共产党五华县第十四次代表大会于10月25日至27日召开。

  “五华县将高质量构建‘一城两带四区’发展新格局,打造业兴人和、长治民乐的‘工匠之乡·宜居五华’。”五华县委书记朱少辉在大会上指出,要坚持把闻令而动与久久为功结合起来,抓住苏区优势、生态优势、区位优势,站位全局、登高望远、把握“变”与“不变”,在新的征程上,砥砺奋进、接续奋斗,努力推动五华苏区全面振兴发展。

  7

  七个“力”

  带来五年巨变

  坐落于琴江河边的琴江新城,高楼迭起。“过去是遍地农田和草房茅屋,如今的城乡发展真要用翻天覆地来形容。”晚饭后散步在老河道公园的市民张志华说,每当华灯初上,看着车水马龙的街道,总感叹“变化真大”。

  不断变化的城乡面貌,这种最直白的方式,叙说着五华县的五年之变。

  “以前就是农村,一说到五华,就是穷。”市民刘杨说,如今这里已经蝶变成一座宜居宜业宜游的城市。交通四通八达、城镇星罗棋布、城乡相融共生、高楼拔地而起,更有地标性建筑惠堂体育场矗立其间。“现在提到五华,就是足球之乡、工匠之乡、国家卫生县城、广东省文明县城,我们很自豪!”刘杨说。

  五华强劲发展势头的背后,是全县上下坚持党建引领、凝心聚力迸发出的磅礴力量。

  五华坚持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特别是今年以来,五华依托县内丰富的红色资源,全面加强红色资源保护、开发和利用,持续推进党史学习教育走深走实,为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强有力的政治保障。

  城无产不兴,产无城不立。振兴发展,要经济效益还是要生态环保?五华给出的答案是:鱼与熊掌要兼得。

  “接下来我们将立足培育发展电子信息、五金机电和智能家电、制酒制药、红木家居、农产品加工、智慧物流、建筑产业‘5+1+1’主导产业,致力打造百亿级产业集群。”在今年初召开的五华县两会上,明确了接下来的发展目标和具体举措。

  城在变,乡也在变,五华求变的脚步从未停过。

  千年古镇华城镇就是一个缩影,“十村联动”的美谈已是口口相传。

  从五华县华城镇葵富村沿着五华河岸出发,一幅15公里长的美丽乡村新画卷徐徐展开,山川绿环翠绕、乡间如诗如画、村貌焕然一新,满眼尽是生机与活力……

  “十村联动是华城镇结合新农村建设契机,全面整合10个村的人文历史、生态禀赋以及山水田园资源等,因地制宜,连片推动,着力打造一个城乡融合、文化传承、特色水乡、观光休闲、产业发展的新农村建设示范片区。”五华县委常委、常务副县长、华城镇党委书记张少凡介绍说。

  翻阅这几年的五华县政府工作报告,发现近年来该县始终坚持聚力做好补短板、打基础、利长远之事,在道路交通建设、重点项目建设、优良生态环境打造、文旅体开发等方面持续发力。

  在五华,大项目、好项目“攻城拔寨”,同样也有“小切口”项目改善“大民生”。报告指出,历年的民生支出均占当年财政总支出的八成以上,办好了一批群众要求强烈、感受明显的民生实事,让发展的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县人民。

  成绩来之不易,经验弥足珍贵,体会尤为深刻,回顾五年的奋斗历程,五华坚持党建先行,持续增强发展“引领力”;坚持产业为要,持续增强发展“竞争力”;坚持基础支撑,持续增强发展“硬实力”;坚持城乡一体,持续增强发展“带动力”;坚持民生为本,持续增强发展“凝聚力”;坚持改革突破,持续增强发展“驱动力”;坚持防控风险,持续增强发展“保障力”。

  “过去五年我们的城乡面貌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力也越来越强,特别是报告里总结的‘七个力’,提振了我们的信心,一方面感叹成绩来之不易,另一方面则展望未来充满信心。”党代表周梦丽说。

  124

  推动形成“城+带+区”发展新格局

  字字珠玑的“五华蓝图”上,最耀眼的当属“一城两带四区”这一崭新的精准定位。这是五华保持战略定力,围绕既定工作目标,主动融入大局,与时俱进确立的发展定位。

  每到毕业季,五华县技工学校的应届生就业基本不愁,2020届毕业生杨东霖就有深刻体会。

  “我是脱贫户子女,政府不仅免学费,一年还给了3000元补助,去年还没毕业就到企业实习,工资和正式员工一样,还包吃包住,当时实习三个月就转正了。”聊起这些事,杨东霖依旧难掩高兴。

  距离学校仅2.1公里,驱车不到10分钟,是杨东霖工作的企业——广东辉骏科技集团有限公司,位于广州番禺(五华)产业转移工业园内。

  走出校门就上岗,五华县技工学校毗邻工业园,五华县技工学校与重点用工企业辉骏集团、精荣科技、中芯一号、神牛摄影等合作。“学校积极探索订单培养、工学交替、任务驱动、项目导向、顶岗实习等教育模式。”该校副校长周华娣说。

  人无业不立,人无业不富,人无稳业不安。

  就业是最大的民生,从产业到就业,这一案例是“一城”规划的生动写照,是“业兴人和”的生动阐述。“一城”即县城,包括老城区和琴江新城,目标是聚焦产城联动、业兴人和,打造成“宜居五华”的展示窗口。

  风起琴江,奋进征程。

  “两带”即统筹打造五华河沿线和琴江沿线绿色产业集聚带,推动重点产业园区提质增效,不断提升产业发展水平。

  五年来,五华共签约引进项目109个,进园企业累计达130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45家。其中广州番禺(五华)产业转移工业园建成区面积由2016年的5.6平方公里扩大至目前的10.5平方公里,规上工业增加值从2.12亿元增至5.66亿元。

  数据背后,体现了五华县坚持“产业为先、项目为王”,对标省战略性产业集群和市“5311”绿色产业体系,引领绿色产业集聚壮大。

  “我们要把‘两带’打造成拉动县域经济的核心增长极。”五华县产业园区管委会相关负责人介绍,五华河沿线绿色产业集聚带,包括番禺(五华)产业园、华城工业园、高铁经济产业园;琴江沿线绿色产业集聚带,包括河东工业园、安流工业园、龙村清洁能源产业园。

  五华地域广、人口多、乡镇之间的跨度大,如何让16个镇各显神通?此次报告将五华16个镇归纳为“四区”,通过打破空间、地理等因素局限,推动各镇各展所长、赛龙夺锦、联动发展。

  水寨镇、华城镇发挥新老县城优势、双城互动,打造城乡融合发展示范区;河东镇、横陂镇、转水镇立足县域副中心定位,打造最美后花园、城乡融合发展拓展区;安流镇、龙村镇发挥中心镇的辐射带动作用,打造强镇富民先行区;郭田镇、双华镇、棉洋镇、梅林镇、华阳镇、周江镇、长布镇、岐岭镇、潭下镇等9个镇打造各具特色的乡村振兴样板区。

  五华根据资源优势、综合交通、园区位置、基础条件等特点和变化,坚持“点上高效开发、面上全面保护”,推进城乡空间布局、产业发展、基础设施等高效统筹,推动形成“城+带+区”多点支撑、各展优势、协同联动的发展新格局。

  551

  今后深入实施“551”工作举措

  立足新起点,奋进新征程,一个新的发展课题也随之提出:如何让发展规划有着落,落地有回应,高质量构建发展新格局,推动五华苏区全面振兴发展?

  蓝图既定,持贵有恒。

  做好今后的工作,五华大会具体围绕“551”工作举措来推进,即全力开展“五大”攻坚,着力在创新驱动、产业基础、重点改革、生态建设、社会治理五方面;奋力推动“五个”进位,着力在基础设施、绿色产业、城乡融合、乡村振兴、民生保障五方面;扎实打牢“一新”工程。

  五华将“创新驱动”摆在“五大”攻坚首位。大会指出,要走出“山区难创新、创新难”的认识误区,把创新驱动贯穿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全过程,充分释放创新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作用。

  走进位于转水镇的广东井得电机股份有限公司生产车间内,只见自动化和半自动化设备有序运转。“今年5月,我们投入使用起动机总成自动组装线,以前需要17人组装的流水线现在仅需6人。”该公司副总经理刘彦显说,公司实施“生产换线”“机器换人”,今年1—9月,公司销售额比去年同期增长32.91%,质量稳定的产品有了更广阔的市场。

  朱少辉指出,开展“五大”攻坚,要敢担当、善作为,努力把“短板”变成“潜力板”,积小胜为大胜。推动“五个”进位,则要求实效、勇争先,推动更多工作走在前、出成绩、有亮点。

  摆在“五个”进位首位的是推动基础设施进位,今后五华将继续谋划推进一批道路、水利、能源、电力、数字等重大项目,以基础设施建设优势赢得发展优势。

  道顺民心畅,路通百业兴。

  “梅龙高铁在五华设站,太振奋人心了!”在深圳工作的五华人陈平说,届时他从深圳回五华仅需两个小时。

  高铁一响,黄金万两。2019年,历经千辛、排除万难、竭尽全力争取到梅龙高铁在五华设站,变不可能为可能,圆了150多万百姓的高铁梦。

  五年来,五华新增高速通车里程105.79公里,密度达6.26公里/百平方公里,居全市第一;新增公路通车里程808公里,密度达125.23公里/百平方公里。

  与此同时,五华意识到,基础设施是城乡融合发展的基本保障,在推动城乡融合进位的过程中,五华将深入实施新型城镇化战略,在城乡融合发展中积蓄势能,提升县域发展水平。

  这与前面所提的“一城两带四区”新格局不谋而合,更明确地提出推动“一城”提质增效,增强“两带”驱动能级,形成“四区”联动效应。

  另一方面,统筹城乡融合发展,更重要的是不断增进民生福祉、推动乡村振兴。

  “上世纪90年代,我们要挑着水桶去打井水喝,后来有了抽水机,但还是不方便,而且水有泥沙。如今,一拧水龙头,干净的自来水就‘哗哗’不停地流出来。”五华县华城镇塔岗村村民张伯讲述了他们家用水的“三步曲”。

  从“饮水难”到“饮水甜”,张伯反映的不仅是自己的用水感受,更揭示了五华县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成效显著。

  今年4月,五华在原有村村通自来水工程的基础上,全力开展集中供水全覆盖攻坚行动。“力争至今年年底,我们将全面解决剩余1171个自然村集中供水问题,直接让150多万人受益。”五华县水务局水利水电股股长张子良说。

  蓝图绘就正当扬帆破浪,重任在肩更须策马加鞭。

  “通过这次大会,对五华县未来‘十四五’期间经济发展的各项事业有一个新的规划,我作为一名代表参加这次大会,充满期待也充满信心,希望五华越来越好。”党代表陈玉萍说。

  

  ■对话

  暨南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特区港澳经济研究所副所长谢宝剑:

  打造经济发展新引擎助推五华高质量发展

  五华县第十四次党代会肯定了过去五年来之不易的成绩,分析了五华县在实现高质量发展过中存在的问题短板,同时也坚定了全县上下战胜前进道路上风险挑战决心和信心。

  立足五华发展基础,展望五华发展未来,南方日报就此专访了暨南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特区港澳经济研究所副所长谢宝剑,以专家角度解读报告,为五华苏区全面振兴发展建言献策。

  南方日报:您如何解读报告提出的“一城两带四区”发展新格局?报告对“工匠之乡·宜居五华”的发展定位补充元素,具体体现在“创”“硬”“实”“富”“美”“乐”,您认为这六字将对五华今后发展带来哪些变化?

  谢宝剑:“一城”起到经济增长极的作用,通过以城带乡,突出“一城”的引领和辐射带动作用。“两带”是对“一城”的有力支撑,与“一城”形成协同作用,为五华的产业集聚和发展打造一个区域平台。“四区”则凸显特色,充分发挥资源禀赋和要素的优势,形成支撑五华发展的新平台,打造经济发展的新引擎。

  “创”“硬”“实”“富”“美”“乐”六个字的内涵是有机统一体,相互支撑,相互促进,支撑这个“工匠之乡宜居五华”的发展,对发展定位进行丰富和完善。“富”“美”“乐”可以说是“创”“硬”“实”的目标,实际上体现了五华的初心,顺应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期盼。

  南方日报:此次报告多次提及“双区”,您认为今后五年,五华如何更好地融入“双区”建设,助推五华高质量发展?

  谢宝剑:一是充分发挥好五华资源要素优势,与粤港澳大湾区共同打造稳定优质的农产品市场网络,打响嘉应茶、客都米、梅州柚等品牌;二是加强与粤港澳大湾区平台的联动互动,加强区域合作和产业联动,与大湾区共建产业链和供应链;三是推动大湾区先进技术在五华的应用,特别是在智慧农业、科技创新、数字化转型等在五华产业场景的应用;四是充分发挥的五华的人文优势以及加强与港澳乡贤的联系,加强各界与港澳的交流合作;五是要对标大湾区的营商环境,不断优化五华的软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