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走进五华 > 城市建设 > 城乡建设
环境美产业兴村民腰包鼓!带你走进潭下镇模石村
时间:2019-06-24 来源:南方网 浏览次数:-
字号:

“农村工作十分难做,要耐心上门细心说教,但前前后后一对比,感觉再难再苦都值得。”五华县潭下镇模石村村干部张运芳任职村干部已近10年,十年来村里的变化她看在眼里记在心里,说起当中的滋味,她也感叹不容易,但换来了环境优美产业兴旺的乡村新貌,换来了村民群众的腰包鼓了、怨声少了。如今,模石村成为五华全县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一个示范点。


环境美 山水间展开新画卷

刚踏进模石村地界,就看见“美丽乡村·模石村”乡村振兴白墙灰瓦标志建筑墙伫立在村道旁;河岸上,“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我们都是追梦人”的大幅宣传招牌十分显眼,似乎告诉人们这里已经获得了“新生”。村标志建筑墙后,小河哗哗地流淌着,沿河两岸修缮的景观休闲路、旧石磨点缀的小公园、党建文化长廊、公共厕所、生态污水处理池等设施,和蓝天白云、青山绿水构成了一幅秀美的山水画。

“上周刚接入污水处理池,现在家门口的水沟不臭了。”村民蓝伟忠亲身感受了变化。据了解,生态污水处理池就在他家门口下游不到200米处,年初村干部来家里动员把污水接入污水处理池净化处理后再排放,但担心管网联通后地势较高的污水会顺着管道涌进自己家里,他就拒绝了村干部的动员。经过半年的“观察期”后,最终自己找上门要求把自家的污水接入污水处理池进行净化处理,和周边230户群众的污水经过处理后达标排放。

蓝伟忠对污水处理的“观察期”其实也是村民对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建设美好家园的期盼期,更是村“两委”干部的攻坚奋战期。据村支部书记蓝运良介绍,近年来,在帮扶单位梅州市林业局和国家公益彩票基金的扶持下,先后完成了沿河景观休闲路、生态河堤、党建文化长廊、村道、污水处理、桥梁、水利设施等项目建设,但过程并不轻松。“沿河2公里景观休闲路就集约1万平方米的土地,党员带头无偿捐出来,不然没有办法完成。”蓝运良说,起初有不少群众不理解,认为应该给补偿费用,但看到是实实在在为改善村容村貌后也理解村里的苦衷。“我家捐了100平方米,就用在污水处理池上。”蓝伟忠认为很值得。

产业兴 贫困户转身万元户

在党建文化长廊的对岸,30多亩的无花果塑料大棚里已经硕果累累,但两年前的这里是一片荒地。“桥建好后,荒地就重新利用起来了。”蓝运良说,环境改变了,产业也跟着兴旺起来,借助农电商优势,村民和电商合作发展种植的无花果、百香果销往省市县各地。

目前,模石村全村种植无花果和百香果约有50亩,是该村找准自身山地资源优势,靠山吃山发展绿色产业的新探索。“土地出租有租金,平时还有工作。”大娘蓝钦娣说出了她认为最实在的好处,在她看来,“闲着也是闲着”,不如多赚一点零花钱。如今,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是果园里主要的劳动力。

相比于50亩的无花果和百香果,100亩的梅片树和100亩的茶园被誉为村里的摇钱树,其中100亩的梅片树在市林业局的牵线搭桥下,与知名医药公司合作,保底收购的模式让村里吃下了定心丸。而100亩的茶园也将在明年合作期满后全部归村集体所有。“按计划,梅片树今年底可以收成,茶园明年也有望好收成。”蓝运良说,村里现有的四大产业都是为了乡村振兴,助力精准扶贫。特别是过去两年,梅片树项目在还没有收成的情况下,合作单位先行支付了32户92个贫困人口两年的分红资金,共计55000多元。依托产业兴旺优势,统计至去年底,村里建档立卡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2700多元。

【全媒体记者】汪思婷

【通讯员】张炳锋 潘炜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