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五华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时间:2014-05-23 来源:五华县统计局 浏览次数:-
字号:

2013年,全县人民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以建设“工业新城、长乐之乡”为目标,全面实施“两新两特两重点”、惠民生、促和谐、强队伍发展战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快结构调整,全县经济发展继续保持较快增长,地区生产总值首次突破百亿大关,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改善,各项社会事业取得新的进步。

一、综    合

经省、市核定,初步核算,2013年全县实现生产总值100.8亿元(当年价,下同),比上年增长11.2%,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28.7亿元,增长5.8%,拉动生产总值(GDP,下同)增长1.5个百分点;第二产业增加值20.9亿元,增长17.6%,拉动生产总值增长4.2个百分点,其中工业增加值15.6亿元,增长22.1%;第三产业增加值51.2亿元,增长10.9%,拉动生产总值增长5.5个百分点。第一、二、三产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比重由上年的28.7︰22.1︰49.2调整为今年的28.5︰20.7︰50.8。人均生产总值9426元,比上年增长10.6%。民营经济加快发展。初步核算,2013年实现民营经济增加值62.4亿元,增长10.1%,占生产总值比重达61.9%。2013年全县新增个体工商注册3133户,比上年下降0.4%;注册资金8308万元,增长14%;从业人员3883人,比上年下降6%。新增私营企业1497家,比上年增长14%;注册资金28.6亿元,比上年增长4%;从业人员19186人,增长13%。全社会从业人员53.1万人,比上年增长0.5%。年末城镇登记失业人员2372人,比上年下降1.9%;城镇登记失业率2.35%,比上年下降0.06个百分点。

乡镇企业快速发展。全县乡镇企业总收入55.3亿元,比上年增长17.8%,总产值56.4亿元,比上年增长16.4%。

在经济较快增长的同时,物价总水平小幅上涨。2013年全县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为101.8%,比上年同期上涨1.8个百分点;商品零售价格指数为101.1%,比上年同期上涨1.1个百分点。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经济总量小,人均GDP水平较低,总量和质量有待突破。产业结构不合理,第二产业比重较低,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的任务艰巨;工业支柱产业支撑和主导作用比较弱,工业经济总量小,自主创新能力有待加强;财政增收乏力,收支缺口进一步扩大;固定资产投资总量和规模偏小,县域经济实力仍较薄弱,经济发展后劲亟待增强。

二、农  业

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稳步推进,促进了农业产业化和现代化,使传统农业逐步向精致高效现代农业转变。2013年全县农业总产值47.5亿元,比上年增长5.6%,农业增加值28.7亿元,比上年增长5.8%。

由于遭受“8·17”特大洪水的影响,粮食产量有所下降。全年粮食总产量298921吨,比上年下降6.7%。其中:稻谷274582吨,下降6.4%;甘蔗6115吨,比上年增长5.8%;烤烟3398吨,比上年增长1.3%;花生产量为6358吨,比上年增长3.1%;大豆产量为3530吨,比上年增长4.2%。

主要农产品、畜产品产量和牲畜存栏头数如下:

   指   标

2013年实绩

比上年增长 %

粮食

298921吨

-6.7 

   其中:稻谷

274582吨

-6.4

花生

 6358吨

3.1 

大豆

 3530吨

4.2 

甘蔗

 6115吨

5.8

烤烟

 3398吨

1.3

木薯(鲜)

26995吨

-1.6 

茶叶

  820吨

7.0 

水果

69592吨

7.6

肉类产量

56136吨

1.4

    其中:猪肉

41868吨

2.1 

生猪年末存栏头数

479062头

2.0

耕牛年末存栏头数

30350头

1.0

畜牧业产品总量稳中有增。全年肉类总产量56136吨,比上年增长1.4%。

渔业生产稳定发展。全年淡水产品产量17129吨,比上年增长7.6%。

农业机械化程度稳步提高。全年农业机械总动力23.77万千瓦,比上年增长0.5%。全年化肥施用量(实物量)71918吨,比上年增长0.2%,农业用电量775万千瓦时,比上年增长4.1%。农田有效灌溉面积400208亩,比上年增长1.2%。        

林业生产平稳发展。全年完成新造林140340亩,年末森林覆盖率68.37%,比上年提高0.76个百分点,林木蓄积量累计达709万立方米,比上年增长35.6%。全县共有自然保护区11个,县级森林公园4个。

水土保持成果进一步得到巩固和发展。至2013年底投放治理水土流失资金9467万元。其中,2013年度投入治理水土流失资金8150万元,累计治理水土流失面积386.8平方公里,比上年增长7.1%。

三、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经济较快增长,产值与效益相得益彰。2013年全县全部工业总产值64.8亿元,比上年增长19.7%;完成工业增加值15.6亿元,比上年增长22.1%。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新口径)20家,实现总产值37.1亿元,比上年增长27.3%,实现增加值7.7亿元,比增25.1%。

主要工业产品产量

   产品名称

2013年实绩

比上年增长%

发电量

27465万千瓦时

12.5

水泥

5.8万吨

-45.3

饮料酒

9332吨

7.0

中成药

2997吨

-0.1

电烤箱

66.26万台

105.2

规模以上工业产销衔接,销售收入增长较快,经济效益稳定提高。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新口径)实现销售收入35.2亿元,实现利税总额2.33亿元。

2013年资质等级以上建筑企业10个,实现总产值17.1亿元,增长9.6%,建筑质量进一步提高。

四、固定资产投资

固定资产投资大幅增长。全年完成固定资产投资30.1亿元(新口径),比上年增长31.9%。其中,工业投资14.4亿元,增长17.7%;交通投资1.35亿元,增长8.4%;旅游投资7050万元,增长5.7倍;房地产开发投资6.6亿元,比上年增长3.6倍。

五、交通、邮电和旅游业

全年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实现增加值6.03亿元,比上年增长7.9%。

交通运输业较快发展,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各种运输形式竞争有序,综合运力进一步提高。各种交通运输方式完成货物周转量7.89亿吨公里,增长16%,完成旅客周转量12.92亿人公里,增长12%。年末,全县公路通车里程3036公里,比上年增加132公里,增长4.1%。其中:高速公路32.5公里;公路密度每百平方公里由上年的90公里增至本年的94.1公里,比2012年底增加4.1公里,增长3.5%。

城乡固定电话用户84738户,下降7%。通讯网络快速发展,全县计算机互联网用户达35122户,比上年增长8.7%。

旅游事业是我县重点发展的新兴特色产业,近年来已成为拉动第三产业发展的一个新的增长点。在紧紧抓住城市化进程和深梅旅游路线扩展的契机,推出了以山、水、泥为特色的旅游项目,扩展了以热矿泥山庄和益塘水库、七目嶂等为生态旅游景点的线路,吸引了大批国内外游客来我县旅游观光,休闲度假。接待人数、收入双双大幅增长。2013年共接待游客227万人次,比上年增长52.2%,全县旅游业总收入达15.08亿元,比上年增长66.7%。

六、商业、外贸、财政

国内消费品市场稳定发展, 2013年全县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66.72亿元,比上年增长12%。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中,批发零售贸易业实现63.75亿元,比上年增长12.2%;住宿和餐饮业营业额2.97万元,比上年增长5.0%。

对外经济工作成绩显著,外贸进出口总额、实际利用外资增长较快。2013年外贸进出口总额12441万美元,增长37.3%,外贸出口总额7191万美元,比上年增长2.1%。其中“三资”企业出口额1968万美元,比上年增长299.6%;一般贸易出口5223万美元,比上年下降20.3%。实际利用外资实现2299万美元,比上年增长25.6%。

2013年财政收入较快增长,县内财政收入实现3.37亿元,比上年增长26.3%;财政支出33.19亿元,比上年增长14.7%。

七、金融、保险业

金融业快速发展,存贷款余额实现同步较快增长。2013年末,全县国家银行各项本外币存款余额157.3亿元,比上年末增长21.4%。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123.2亿元,比上年末增长19%。各项本外币贷款余额48.2亿元,比上年末增长22.7%。

保险事业呈现多家经营竞争趋势,保险事业稳中发展。人保、人寿保险费收入1.65亿元,按同口径计算,比上年增长56%。其中:人民保险保费收入2191万元,比上年增长25.4%;人寿保险费收入1.43亿元,比上年增长62%。

八、教育、科技、文化

教育事业在“教育创强”的带动下,基础设施不断完善,教育投资进一步加大,办学条件继续改善,办学质量持续稳定提高。全年教育财政拨款9.99亿元,比上年增长5.9%。全县有各类中等专业学校2所,在校学生1887人;普通中学58所,在校学生93821人,减少12.5%。其中:高中学生37159人,减少8.3%;职业中学3所,在校学生6498人,比上年减少46%。全县共有小学248所,在校学生93335人,减少3769人,减幅为3.9%;适龄儿童入学率100%,与上年持平;小学毕业生升学率为100%,与上年持平;初中毕业生升学率为98.6%,同比上升7.7个百分点,高中毕业升学率84.1%,比上年下降2.4个百分点。在2013年高考中,全县入

省大专A线以上人数达5300人,比上年增加289人,入本科线以上人数2332人,比上年增加11人。

科技事业取得新的进展,科技队伍不断壮大。我县有各类专业技术人员16545人,比上年增长4.4%。全年申请国家专利161例,授权94例,分别比去年同期增加111.8%和100%。

文化事业欣欣向荣,各种文化设施不断完善,广场文化丰富多彩。2013年我县的两个专业剧团以及各业余剧团面对市场的激烈竞争,更新观念,开拓进取,不断扩宽演出市场,广泛深入农村山区巡回演出,取得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赢”。全年两个专业剧团和县文化馆一条龙业余剧团送戏下乡演出158场,为山区群众送上丰富多彩的精神食粮。电影行业在多种文化竞争的情况下,想方设法调动电影队的积极性,出动宣传车广泛宣传,送影下乡,全县共放电影5230多场。图书馆现有藏书13万册,进馆读者12万人次,增长10%,图书流通量9.5万册次。县城文化广场业余演出14场。

广播电视事业稳步发展。到2013年止,全县共建调频广播电台1座,有线电视台1个,有线电视站16个,卫星电视地面接收站75个,有线电视用户9.6万户,广播、电视人口覆盖率为98.7%,对推动我县两个文明建设,丰富群众的业余文化生活起到了积极作用。

九、卫生、体育

医疗卫生事业有新的发展,卫生技术人员队伍不断壮大,医疗设备日益先进,医保网络逐步扩大,防范意识不断提高。年末全县拥有卫生机构42个,床位2187张。各类卫生技术人员3211人,其中:执业医师875人,执业助理医师877人。

群众体育逢勃开展,全民健身步步深入。2013年,我县由各部门各单位和社会团体共集资金103万元,比增12%。一年来,全县积极开展群众性体育竞赛活动,充分利用重大节日或双休日在县城举办大型的足球、篮球、乒乓球、棋类、健身竞走等大型群众活动25场次,推动了全民健身运动的发展,大大地丰富了体育爱好者的文体生活。竞技成绩进一步提高,全年全县参加各类体育竞技活动获得奖牌3块。目前在国家、省、市集训的五华籍队员有67人。

十、环境保护

环境保护工作力度加大,城市环境质量有较大改善。全县有环境监测站1个,环境监测人员23人。2013年加强了对11个自然保护区、4个县级森林公园、1个省级森林公园和5个一级饮用水源保护区的管理,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达92%,进一步改善了县城环境卫生和交通秩序。创建美丽镇村建设力度加大,全县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37.81%,美化、绿化、净化了县城环境,树立了五华县城的新形象。

十一、人口、人民生活与社会保障

计划生育工作成效显著,全县人口增长势头得到有效控制。年末,全县总人口为1346267人,比上年增加11282人,增长0.8%。其中,常住人口为1071444人,比增0.4%。当年出生18081人。非农人口为182322人,占总人口的13.5%;农业人口为1163945人,占总人口的86.5%。在总人口中,男性人口为692218人,女性为654049人,性别比为105.8%。全县出生率为13.36‰,比上年下降1.35个千分点;死亡率为5.29‰,比上年下降0.4个千分点;自然增长率为8.07‰,比上年下降0.96个千分点。

城乡居民收入进一步增加,生活水平稳步提高。据抽样调查,五华城区城镇居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14489元,比上年名义增长12.8%,剔除价格上涨因素,实际增长10.8%。农村居民年人均纯收入9009元,比上年名义增长14.7%,剔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2.7%。农民消费结构发生变化,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46.9%。农村居民人均住房面积30平方米,农村居民每百户家庭拥有彩电121台,电冰箱44台,家用洗衣机60台,摩托车101辆,固定电话75部,移动电话241部,生活用小汽车10辆。

社保工作稳定发展,社会保险人数稳中递增,社保覆盖面进一步扩大。年末,全县27858人参加失业保险,比增9.05%;参加职工医疗保险人数47437人,增长2.1%;461319人参加社会养老保险,比上年减少1.12%。其中:机关个人交费15815人,增长4.9%,有30488人参加工伤保险,增长2.2%;有24422名离退休人员享受了社会养老保险,比上年增长8.3%。全县参加城乡居民医疗保险的人数1213852人,增长3.2%。参加农村养老保险的人数406477人,增长0.9%。

全县享受最低生活保障的困难群众77893人,其中城镇600人,农村77293人。目前,全县各乡镇已建立了农村社会保障网络。

说明:

1、本公报各项统计数据为初步统计数。

2、公报中县内生产总值、各产业增加值及各业总产值绝对数按现行价计算,增长速度按可比价格计算。

3、公报中运用的有关价格指数来源于市统计局物价调查科的反馈数据,仅供参考。

4、从2011年开始,纳入规模以上工业统计范围的工业企业起报点标准从年主营业务收入500万元提高到2000万元(新口径);固定资产投资统计的起报点标准从计划总投资50万元提高到500万元(新口径)。

5、本公报中各项指标对比基数,均为上年《五华县统计年鉴》公布的统计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