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走进五华 > 经济发展 > 经济建设
百香果变“黄金果”,五华这个村日子甜了人气火了
时间:2020-06-01 来源:南方+ 浏览次数:-
字号:

  “老伴,我去基地看看果子,回来再吃早饭。”

  “行,快去快回!”

  5月初夏,一大早,陈禄泉夫妇的家里就有了烟火气,画面其乐融融。而4年前,他们还是贫困户,每天吃完上顿愁下顿,没有稳定的收入,生活过得十分拮据。

  陈禄泉夫妇所在的五华县转水镇里塘村有1200多人,贫困率高达13%,是一个典型的贫困村。村里没有自来水,生活条件差,村民进出还得借道邻村。直到2016年,广东省税务局(原广东省地方税务局)定点帮扶里塘村,一切开始悄然改变。

  一步一个脚印,脱贫攻坚带来巨变!经过4年的努力,被称为“村中村”的里塘村逆袭了,如今村里路通水畅,学校、广场、公园等基础设施初步完善,形成“一村两品”“有种有养”的产业发展格局,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回乡发展。去年底,包括陈禄泉夫妇在内的全村43户170名贫困人口全部脱贫出列,里塘村脱贫致富的梦想正在一步步变为现实。

  改变

  村庄路通水畅大变样

  驱车前往里塘村,从水寨收费站下高速,十分钟后就到了村口。刚踏进村里,入口休闲小公园的一幕令人印象深刻:三五成群的老人坐在阴凉处,扇动着手里的蒲扇,一旁的小朋友玩起了跳绳,小公园回荡着悦耳的笑声。

  这样悠然自得的田园乡村生活,在4年前,里塘村村民想都不敢想。彼时,里塘村是个典型的“村中村”,离五华县城不远,却没有直接通往省道的村路,村民出行都要绕道隔壁村。

  “刚来的时候,中巴车根本开不进村,只能换成小车分批进去,而且只能单行,一旦对面有车来很难会车。”广东省税务局选派里塘村驻村帮扶工作队的第一书记谢沁华说,当时的村子脏乱差,基础设施建设落后,村里没有自来水,1200多人的村子,贫困率高达13%……

  虽然早有心理准备,但帮扶之初的这些情况多少有点出乎帮扶工作队的意料,让帮扶队员更加明白肩上的责任之重。

  “路通了,脱贫致富就有希望!”谢沁华告诉笔者,道路通则百事通,交通建设成为里塘村脱贫攻坚的首要任务。4年来,广东省税务局投入资金1300万元,其中道路投资就超过700万元,新建4段出村通道,新铺4公里硬底化道路直通县城,并对主干道进行拓宽、绿化及亮化,从根本上改善了里塘村的出行条件。

  “有一年有一个游子回乡不认得路,打电话问我他家怎么走。”里塘村党支部书记陈宏华笑着说,从外地回乡的里塘人,不约而同发现了家乡的变化。以前村民去县城,最少要30分钟以上,现在只需10分钟。

  走上脱贫路,喝上小康水。村民们渴望的路通水畅都成为了现实,“以前没有自来水,喝水都是难题,现在水龙头一拧就可以喝上干净的自来水,还可以洗衣服做饭,太方便了。”陈禄泉正在自家门前洗衣服,旁边的自来水哗啦啦地往桶里流,脸上挂着幸福的笑容。

  定点帮扶以来,驻村帮扶工作队聚焦村民最关心、需求最迫切的民生项目,实施了一系列帮扶措施。筹集资金90万元兴建自来水工程,解决村民喝水难题;投入资金700万元,改善出行条件;投入资金120万元,建设村文化广场及村卫生站,村文化广场休闲娱乐设施一应俱全,大大方便群众休闲锻炼和日常就医……

  此外,为了加大教育扶贫力度,阻断贫穷代际传递,帮扶工作队还充分发挥广东省税务局设立的里塘村教育基金效益,对村中优秀学子、优秀教师和困难家庭学生进行奖励或资助,同时投入60万元资金改造三塘小学,为每个课室配置现代化多媒体教学设备等,不断优化村中学校教学条件。

  致富

  百香果成为致富果

  路通产业兴,里塘村开始谋划脱贫产业。沿着宽敞的村道进入里塘村,一大排铁架子引人注目,铁架上的藤蔓有的正开着花朵,有的已经挂上了小果实。这里种植的是黄金百香果,路过的村民笑称它为里塘村的“黄金果”。

  “黄金百香果种植产业基地是广东省税务局助力精准脱贫攻坚工作而开展的精准扶贫产业帮扶项目。”谢沁华说,走向致富路,不仅要摘帽,还要稳增收。当地村干部和帮扶工作队深刻意识到,产业扶贫是实现稳定脱贫的必由之路。

  2017年,里塘村采用“基地+合作社+贫困户”的生产经营模式,以岭背黄金百香果基地作为里塘村“一村一品”特色产业扶贫示范区,开展产业研究、示范种植、品种培育、管理培训、“互联网+扶贫”等系列工作,有效带动村民发展特色农业增产增收。

  今年1月,里塘村举行2019年扶贫产业分红会议。(受访者供图)

  “全村43户贫困户以分红方式从该项目获得收益,获得一份稳定收入,同时借此项目调动村民积极性,形成规模化种植基地。”谢沁华说,他们还带动贫困户自主种植约10亩,有效带动增收。

  阳光穿透浓密嫩芽的缝隙,映照在陈禄泉的笑脸上。陈禄泉告诉笔者,自己患有长期慢性病,妻子是聋哑人。二人育有一儿一女,帮扶前儿女还在上学,家中因残因学导致贫困,经济收入困难。如今通过帮扶,生活有了明显改善,也摘掉了“贫困帽”。

  开始种植百香果后,陈禄泉对今后的美好生活更加有信心。在村干部和帮扶工作队的带动下,陈禄泉准备将种植规模从60多平方米,进一步扩大到1000多平方米。

  “百香果有‘果汁之王’的美称,市场前景广,有了帮扶工作队和村干部的大力支持,我们有信心扩大规模,大干一场,增加自己的家庭收入。”陈禄泉比划着眼前的百香果基地,眼神坚定。

  谢沁华(右一)正在指导陈禄泉种植百香古的技巧。(受访者供图)

  谢沁华告诉笔者,里塘村坚持培养和发展年轻党员成为百香果的种植大户,让其在发展农业中发挥先锋模范作用。目前,里塘村建设黄金百香果产业发展连片示范区共60余亩,年销售额超过40万元。

  此外,里塘村还新建了两处养鸡场,进一步提升“一村两品”“有种有养”的产业发展格局,不断擦亮里塘村特色农产品品牌,增强村里的“造血”能力。

  “绝不让一户贫困户掉队!”这是五华县和对口帮扶单位作出的庄严承诺,他们做到了。去年底,里塘村43户贫困户170名贫困人口全部脱贫出列,脱贫比例100%。接下来,帮扶工作队和里塘村将继续采取措施,把百香果种植作为主导产业,让已脱贫的贫困户巩固好脱贫成效,走上致富路。

  新生

  外出的年轻人回来了

  走进里塘村种养专业合作社一号“黄金百香果”基地时,返乡退伍青年陈伟华穿梭在田间地头。“如果你用绳子固定,就容易被风吹得连根拔起。所以要稍微回迁一点点泥……”他正在指导农户种植百香果。

  陈伟华是百香果一号基地负责人,2006年12月从山西武警退伍后,在广州从事快递工作。后来在扶贫工作队的劝说下,回到村里种植百香果。

  “我没有种过百香果,一开始没有多大信心,但在扶贫工作队和村干部的支持鼓励下,自己慢慢掌握了百香果的种植经验和技术。”陈伟华说,他现在不仅收入增加了,还能照顾家庭,同时也能带动村里的一些贫困户一起参与,帮助他们脱贫。

  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搞农业必须要有年轻人带头,我们十分注重人才的培养,特别是致富带头人,着力打造一支善经营、会管理、懂技术、敢担当的本土致富人才队伍,才是长久发展之计。”谢沁华说。

  但人要去哪里找?找到了如何做通他们的工作,劝他们从大城市回乡?谢沁华以心换心,踏实办事赢得村民信任。

  2017年,广东省税务局扶贫工作队深入农户家中,走到田间地头,传达党的脱贫政策,帮助贫困户树立脱贫致富的信念。同时着力解决乡村空心化问题,与在外的年轻人保持联络,传递家乡喜讯,树立年轻人返乡创业典型,陈伟华就是其中一位。

  由于缺乏技术经验,陈伟华从最初的租地、平整、搭架、选种、种植再到销售,帮扶工作队都在紧紧跟进,帮他解决遇到的各种难题。“只要发现问题,谢书记就会请老师过来解决,例如建立电商网站,这些都是他帮我们一起筹建的。”陈伟华说。

  让陈伟华惊喜的是,种植百香果第一年就实现挂果。去年,他仅百香果的销售收入就近20万元,基地平时还为贫困户提供工作岗位,采摘高峰时可以提供6个岗位,村民可以在家门口上班。这是帮扶单位牢牢抓住人才是第一资源的工作思路,在产业发展中坚持智志双扶所取得的成效。

  里塘村的产业帮扶模式,不仅提升了“造血”能力,还通过培养致富带头人,达到“培养一人、带动一片”的裂变效应,让更多的贫困群众受益。目前已动员鼓励5名年轻党员青年回乡发展产业,还在接洽的有多人。“我们通过培养本土本乡的年轻人成为销售人才,完善产销机制,主动对接市场,推动产业多元化、深度发展。”谢沁华说。

  一线实践

  打造一支“不走”的扶贫工作队

  清晨,几声鸡鸣打破了村里的宁静。走进里塘村的养鸡场,映入眼帘的是整洁有序的鸡舍,一只只清远麻鸡正自得其乐、悠然觅食……好一派生“鸡”勃勃的景象。

  一位衣着朴素的青年男子正忙着搬运、投放饲料,他就是陈汉良。

  “我之前在东莞务工,这两年看到家乡发展越来越好,而且村里就有产业,家门口就有工作,加上帮扶单位的倾力相助,我于是决定回来。”去年,陈汉良回到里塘村开始养殖清远麻鸡。

  但是,一直在外工作的陈汉良,对于养鸡这种活一窍不通。“我一点都不担心,村里已经有了带头的人,硬件、基础等也有帮扶单位帮我们整好,只要用心、勤劳、不怕苦,一定能通过养鸡走出脱贫致富路。”陈汉良信心满满。

  如今,谈起养鸡技术,陈汉良了如指掌:“每天要给小鸡足够的活动时间,这样它们不仅长得快,而且肉质紧实。”从“门外汉”到“行家里手”,帮扶单位和陈汉良一批人一步步摸索,逐渐走出了一条合适的养鸡路,并且带动村民、外出人员一起在家乡发展。

  陈汉良回乡发展,是里塘村打造一支“不走”的扶贫工作队的缩影。谢沁华深刻意识到,扶贫目标任务完成后,他们终究要离开。于是,打造一支“不走”的扶贫队,成为扶贫长效机制的关键一环。

  谢沁华是这么想的,也是这么做的,培育致富带头人成为他的新目标。如今,越来越多的青年回到里塘村,虽然他们来自各行各业,但有个共同的名字:致富带头人。帮扶单位发展培育致富带头人的工作,不断促进乡村本土人才回流,让他们在发展产业中帮带脱贫,为促进贫困村产业发展、贫困户脱贫致富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和带动效应。

  “外出游子回家乡,把撂荒的土地集约起来,然后发展产业,带动村民就业,我们的脱贫质量可以得到更好巩固。”陈宏华说,脱贫是一场攻坚战,防贫则是一场持久战,致富带头人的培育,使带动脱贫更有生命力,真正为贫困村打造一支“不走”的扶贫工作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