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走进五华 > 历史文化 > 非物质文化遗产
采茶戏《春来南粤》
时间:2020-01-22 来源:梅州日报 南方+ 浏览次数:-
字号:

  以打赢精准脱贫攻坚战为时代背景讴歌扶贫干部动人事迹
五华大型采茶戏《春来南粤》羊城成功首演


  《春来南粤》编剧以打赢新时期精准脱贫攻坚战为时代背景,以扶贫驻村干部甄聪明发挥聪明才智、深入挖掘开发扶贫村的旅游资源、带动贫困户如期脱贫为故事主线,全面反映深入推进新一轮精准脱贫攻坚以来,中直、省属、广州市、番禺区、梅州市下属单位和对口扶贫梅州市五华县92个省定贫困村,在人力、财力、物力以及在智力帮扶、造血帮扶、长效帮扶等方面,倾尽所能,为苏区百姓脱贫奔康的艰辛付出和无私奉献的高尚情怀,热情讴歌扶贫干部的动人事迹。

res01_attpic_brief.jpg

res10_attpic_brief.jpg

  演出中,演员们用质朴的语言和对话、形象生动的动作,充分还原驻村扶贫干部走家入户、爬山下河、早出晚归、风里来雨里去、和贫困户同吃同住、带病坚守岗位无怨无悔的艰辛付出;其中也突出了拜访乡贤寻求支持、洽谈业务招商引资、建立机制造血扶贫的智慧和远见;特别是对贫困户的动员、引导、鼓劲甚至是身体力行示范,彰显了扶贫干部的大爱无疆的初心和使命。舞台设计也以五华县塔岗村和全国文物保护单位狮雄山秦汉遗址为主场景,穿插贫困户家中、文化活动广场、村委会等精准扶贫工作现实工作地点,让现场观众置身于现实扶贫工作中,引起了现场观众的强烈共鸣。

  “这是很特殊的一部戏,我们从选材、故事构思、人物设置等方面进行了不少创新,以独特的角度,写出扶贫干部用特长和热血改变农村面貌、带领村民致富的动人事迹。”该剧导演梅晓说,创作人员用了大量民俗、风俗、人物细节来撑起这部戏,比如客家山歌的运用,能够让这部戏更接地气,更容易走进民心。

  另外,演出中的每个舞蹈都是五华采茶戏众多舞蹈中的一种,它的表演动作来源于茶农采茶、制茶,上山、下乡劳动和模仿各种动物的动作,加以艺术创作,全剧歌、舞、戏相随,艺术风格独特,让现场观众感受到了独特的采茶戏文化熏陶。“今天我和朋友一起来,第一次看采茶戏,听说是省级非遗项目,感觉挺不错的,客家话很有味道,音乐和舞蹈很搭,而且我感觉音乐和舞蹈每次出场的时间都恰到好处,给这部戏加分。剧情方面,我觉得很符合当下的脱贫攻坚,值得推广。”广州市民罗思韵竖起大拇指说。


友情链接:

  ·什么是采茶戏:

  五华采茶戏,是一个与茶事有关的地方剧种。中国是茶文化的起源地,而茶,也是各类戏曲萌芽发展的一片沃土。民间曲艺如弹唱、相声、大鼓、评话,包括戏剧在内,其演出场所最初便是在茶馆,或者是演出场所兼营卖茶。因此明清时期,营业性的戏剧演出场所都统称为“茶园”或“茶楼”。因此有人说:“戏曲是我国用茶汁浇灌起来的一门艺术”。五华采茶戏,就是这样一门用茶汁浇灌起来的艺术。

  ·五华采茶戏的来源:

  据《五华县志》记载,五华采茶戏大约在清代乾隆、嘉庆年间从江西赣南流传过,属赣南采茶戏一派。据《岭山笔记》载:“粤俗岁之正月,饰儿童为彩女,为队12人,手持花篮,篮中燃一宝灯,絮如绛纱,以组为大圈缘之,踏歌,歌十月采茶,俗称‘茶篮灯’‘灯子戏’。”可见采茶戏很早就在粤东客家地区流行,距今约有300多年的历史。经过一段时间的发展,采茶戏成为梅州客家地区流传的地方剧种之一,五华采茶戏分布广泛,在华城、岐岭、潭下、安流、龙村、水寨等地较为活跃。

  ·采茶戏的特点:

  采茶戏的剧目多以喜剧、闹剧为主,很少正剧和悲剧。题材上多以下层群众,尤其是手工业工人、艺匠的日常生活为表现对象,尤其又以男欢女爱的戏情所占比重为大。采茶戏载歌载舞,歌、舞、戏相随,艺术风格独特。

  采茶戏可分为“茶腔”“灯腔”“路腔”和“杂调”四大类,简称为“三腔一调”。“茶腔”节奏活泼明快,旋律优美抒情,富有浓厚的田园山野风味。“灯腔”是采茶戏的重要声腔,它高亢浑厚,粗犷热烈,旋律跌宕起伏,张弛有致,戏曲味较浓,加上唢呐和锣鼓的紧密配合,气氛炽热,情绪振奋,有如山区人民向上的精神风貌。

  曲牌有《上山调》《打鞋底》《班鸠调》《红绣鞋》《长歌》《牡丹调》《春景天》等,有的也辅以板式变化,多以五字句、七字句较多,也有三字句、八字句、九字句,衬词丰富多样,但随着戏曲剧情、人物性格的不同,也起了相应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