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走进五华 > 历史文化 > 非物质文化遗产
锣花舞
时间:2016-10-15 来源:五华县非物质文化保护中心 浏览次数:-
字号:

144245604318.jpg

五华县梅林镇位于县城南部51公里,总面积128.4平方公里,现有人口五万人,五华县南部梅林、华阳等镇是民间“锣花舞”的活动地。
    “锣花”源于民间流传的道教,从道教法事“奉朝”演变而成,传入五华已有600多年的历史。在清代时期在五华各地非常盛行。当时的“奉朝”代表性人物余三法师锣花技艺非常高超,后授徒古兆侍郞,古兆侍郞授徒古左侍郞(法号),真名古清左(1904年-1992年)五华县华阳镇人,他从小学习“锣花”法事,终生以此为业。后由他授徒五华县周江镇中兴村李阿四、华阳镇邹杏香,在民国时期经常到揭西县、普宁县、惠来县及梅州各县客家地区做法事并表演“锣花”,当时每年展示达二百场。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初期,“奉朝”“锣花”的表演一度逐渐减少活动, 并且其传承要求比较严格,主要是家族传承和师徒传承的方式,其表演技巧难于掌握,李阿四虽然技艺超群,但最终未有接班人,在八十年代辞世。幸有邹杏香传人 并授徒黄永红(现代传承人),得到其口传身教并全面掌握了“奉朝”“锣花”的绝技。

    改革开放后,党的政策温暖人心,民间民俗活动百花齐放,不 断活跃开展起来。民间安神、安龙、转火、庙会、祠堂祭拜都少不了其“奉朝”“锣花”的展示,以祈求平安、财丁两旺、农业丰收、六畜兴旺之愿。现代传承人黄 永红带其子黄焕军进行“奉朝”“锣花”展演,并开始向其子黄焕军传授“锣花”秘诀,但由于其难度技巧及口诀内容较多,其子暂未全面掌握“锣花”技艺。为抢 救这一民间的宝贵遗产,五华县人民政府于2010年批准列入五华县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并于2011年成功申报列入梅州市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于2012年成功申报列入广东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