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走进五华 > 历史文化 > 文物古迹
华城城隍庙
时间:2021-10-13 来源:五华新闻 浏览次数:-
字号:

  华城城隍庙位于五华县华城镇城镇村十字街西。明洪武四年(1371),主簿李仁始建。永乐九年(1411)典史袁必贵重建(仅一堂)。正德六年(1511)知县杨继宗扩建,嘉靖年间知县李德用重修。万历中知县张大光添建燕寝斋房,天启二年(1622)署县事金汝和重修前堂,六年(1626)知县潘藻修燕寝斋房,崇祯十一年(1638)诸生徐即先等倡众重修。清顺治初贼陷城毁庙,顺治九年(1652)知县章士贞重建,康熙二年(1663)管所守备王世宦修正堂,乾隆三十七年(1772)知县常德重建,道光二十年(1840)重修上中堂。现此庙为坐北朝南,三进三开间、四合院式布局,砖木结构,内设小院、天井,通风透光良好。2010年12月被公布为五华县文物保护单位。

  图片

  ▲民国时期,城隍庙前的巨大古榕形似拱门。

  据说在旧时,全国每一个县市,人间有统治者——县太爷,那冥界也有一个地方官,就是城隍。县太爷办公在县衙里,城隍办公的地方就是城隍庙。世易时移,尽管民众心中的城隍信仰已渐行渐远,但华城城隍庙历经650年仍香火鼎盛。其庙联“为善必昌又不昌祖宗有余殃,殃尽自然昌;为恶必灭又不灭祖宗有余德,德尽自然灭。”颇有警世意境。现门首置一对明代石狮,天井内置一只明代石龟,上堂东片壁间右壁嵌一块清长乐知县、著名书法篆刻家符翕“榕厦”碑刻复制品。符翕,字子琴,湖南清泉人。工书画、篆刻、诗、古文辞。清光绪二十年秋(1894),奉巡道的命令来接掌长乐县的官印。他在任仅四十余日即挂印而去,却在长乐留下了雪泥鸿爪,在城隍庙、北山寺均有题刻。当时,长乐城隍庙的两株古榕天生造化,左右拱立,蔚为奇观。符翕突然见到它,好像是四株树,但仔细看却是二株,二株又变成一株。树枝树叶互相交攒,浓密得连雨雪都落不到地上。特别是盛夏炎暑,阴凉得就像在屋子里,可以在此乘凉休息,徘徊逗留。符翕十分欣赏这个地方,因而专门题写了“榕厦”两字。“榕厦”两字是大字,旁边附有小序,曰:“长乐县城隍庙,有古榕两株,左右拱立,奇致莫状。卒然见之,若四本。细观之则二,二复化一。交柯攒叶,雨雪不到地。当炎夏之际,凉荫如幄,可燕息盘桓,洵天然厦屋也。甲午秋,权篆是邑,爱兹佳迹,因题二字以名。清泉符翕并识。”符翕的书字体峭劲,加上文字优美简炼,成为旧时众多学子反复临摹的名家字帖。现符翕手书石刻碑作为文物,由县博物馆保存着。

  图片

  ▲清长乐知县、著名书法篆刻家符翕“榕厦”碑刻。

  民国时期,城隍庙存庙宇三栋,前栋入门内有古榕两株,更加郁郁葱葱。1939年6月,侵华日军为加强对中国华南沿岸的封锁,断绝我国与外界的联系,下达了攻占汕头、潮州的命令。6月21日,汕头沦陷后,潮州、澄海也相继落入日寇之手。此时五华虽远离战区,但战火仍殃及华城和城隍庙。据民国《五华县志·营建志》载:“……民国二十八年(1939)日机炸县城,庙内落弹。榕树受炸,并毙一人……”同时,伤及11位无辜者。据说被炸的无辜百姓血肉横飞,头、手、脚飞挂在榕树丫上,惨不忍睹。1941年秋,古榕上干断折,仅存下根。1945年,连根朽毁。榕厦奇景,不可复见,邑人无不扼腕叹息,义愤填膺。这是当年日本侵略者侵略我国,残杀无辜、毁灭文化的血迹斑斑的历史见证。

  1939年,众人捐资重修。“文革”时期,庙被拆毁。1986年,本地信众主动筹资募款重建上堂,并塑城隍座像,新植榕树两株,重竖碑刻。1991年重建中堂和厢房,重置多座神位。1997年重建前栋门楼。门前的两棵榕树岁久根蒂生,树干缠绕交合成一体,枝干盘曲,树冠遮天蔽日,虬髯飘飏,绿叶婆娑。每年农历五月十八日的城隍庙庙会,人潮汹涌,热闹非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