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田镇布美村位于八乡山革命根据地的鸿图嶂脚下,是一个四处群山围绕风光秀美的小山村。徜徉在村中放眼望眺,一幅宛如美丽山村水墨画卷徐徐展开,远处挺拔峻峭的青山含黛,山水田园阡陌交错,是一方古朴、优美、宁静的净土。屹立于村中饱经风雨侵蚀的五华县文物保护单位——良贵楼、体璋楼,不仅是当地人脑海里存留百余年的美丽乡愁,更是一处凝固了一支英雄红军过去一段光荣革命历史的红色古迹。
两座楼和一个沧桑家族
良贵楼(亦称四角楼)、体璋楼是两座典型的客家古民居,它们历经一百余年的风霜雨雪与岁月更替,早已破败不堪。然而,坍塌破损的青砖灰瓦,仍依稀可辨当年辉煌的气派;腐朽残存的雕梁画栋,更掩盖不住昔日的堂皇。垂垂老矣濒临坍塌的两座古楼作为一个历史遗存,承载了一个家族曾经拥有的辉煌与兴盛。
据当地人介绍,良贵楼、体璋楼是分别由十一世祖刘玉良(约1800-1856)和刘献璋(约1825-1888)父子于清朝年间所建,至今均有一百多年的历史。据《刘氏族谱》载,布美刘氏约于公元1500年前后迁自兴宁水口,自刘有源在布美筑室开基,独具慧眼看中了“西山下”这块福地,靠着几辈人的摸爬滚打、辛勤劳动,到清代中后期,刘家财富不断积累,在当地也算是富甲一方。传至第十一代刘玉良(约1800--1856)时,刘家人口大增,西山下狭窄的地盘已经没有太多的栖息和生存发展空间。而刘玉良生有五子,为解决居住和发展问题,于是决定到西山下往东约一公里的地方择地建房。良贵楼、体璋楼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建起来的。其中良贵楼始建于约1840年,建筑面积约2200平方米;体璋楼始建于约1860年,建筑面积约851平方米。屋式是典型的客家特色民居中的四点金(四角楼),设上、中、下“三堂”,门前有晒坪和半圆形池塘,左右两边建横屋,楼高二层,灰沙夯筑墙体厚实高耸,牢固坚固。在左右横屋的前面第一间和后面第一间(即房屋的四个角)加建高出房屋一层的炮楼,楼四角均设有麻石凿成的倚望孔和枪眼。高高耸立的炮楼既可居高临下对房屋四周进行监护,又可对入侵者进行狙击。据说,旧时“四角楼”的附近村民如遇匪患或战乱,大家便迁入楼内躲避固守,免遭祸害。由于工程浩大,两座大楼经过三代人的努力,耗时五十多年,投入大量人力、物力,直至1893年才竣工入宅。
历经百年时光洗礼的良贵楼、体璋楼,浑厚高耸得犹如两座戒备森严的城堡,显得格外巍峨雄伟。走进其中,一股远古的苍凉迎面而来,楼房虽经虫蛀鼠窃、坍塌破败、杂草丛生,却依稀能寻当年的堂皇气派。修长娟秀的石柱托起粗壮的大梁,显得气势宏伟,残存的门窗房檐皆为木刻浮雕或镂空雕刻,所雕内容有鸟虫鱼兽,形象生动,栩栩如生,厅堂内彰显的是端庄高贵、清逸整肃的韵味,具有极高的工艺水平和观赏价值。屋中承重梁枋的柱石和铺砌天井的檐唇及走廊檐边的条石,做工精细,弧线圆润舒畅,与灰沙夯筑的精美墙体相互衬托,交相辉映,突出了房屋的高耸深幽和庄严典雅,整座房屋显得稳重协调,精致大气。
良贵楼
体璋楼
沧桑百年间,良贵楼、体璋楼的建造者刘玉良、刘献璋父子俩的后人们风风雨雨就这样繁衍了一个多世纪,现已传至第九代,目前其裔孙有四、五百人之众,而刘玉良的长子刘献璋的后人也有近二百人。刘家历来重视家风传承,崇文重教,以创业兴家,造福社会为荣,其后代枝繁叶茂,人才辈出。近现代计有大学生(含本科、硕士、博士)56人,其中科技工作人员12人、经济师3人、教师21人、军官4人,还有一大批在各行各业默默奉献的专业人才,主要代表人物有:刘明礼(黄埔军校第十六期炮兵科毕业,解放初期曾在西南军政大学任教)、刘志宏(美国加州大学博士,北京某信息科技公司经理)、刘丽利(美国硕士学位,经济师)、刘台安(美国硕士学位,工程师)、刘文略(中山大学毕业,工学学士学位,深圳腾讯公司工程师)等。
两座楼和一支英雄的红军
在良贵楼、体璋楼的墙壁上,残留下50多条于上世纪三十年代红军手书的珍贵革命动员标语,这些看似陈旧,历经80多年风雨的标语,虽然字迹有些斑驳模糊,却留下了当年红军在郭田布美走过的足迹,真实地反映了他们在这块红土地上所从事的轰轰烈烈革命活动,是沧桑历史的印迹,血与火的见证。
郭田是五华有名的革命老区镇之一,早在1925年,郭田便在中共五华党组织的领导下成立了乡农会和农民自卫军中队,到了1929年,郭田建立了五华县第四区苏维埃政府,布美村广大农民在县、区苏维埃政府的领导下积极开展打土豪、分田地的斗争。1930年5月1日,东江红军第11军(即中国工农红军第十一军)在革命老根据地八乡山正式宣告成立,由古大存任军长,这是唯一一支在广东境内诞生的正规编制中国工农红军。原红军46至50团依次改编为红11军第1至第5纵队,另编一个教导团和一个独立营。全军约3000人,长短枪2000余支。其中第46团驻扎在八乡山地区,该团和随团军校的官兵有革命先辈古大存、古宜权等翻越鸿图嶂,来到与八乡山一山之隔的郭田镇布美村播种红色火种,军机关指挥部和军校设在良贵楼,长达半月之久。驻扎期间,在良贵楼和体章楼内外墙壁上用红、黑墨水写下数十条唤醒民众和鼓动革命的庄严标语口号。主要内容有:“全东江青年群众武装起来!”“实行武装大暴动!”“武装暴动,消灭军阀战争!”“打倒国民党反共军阀!”“实行农村军事化!”“割据全东江赤色政权!”“实行土地革命!”“打倒地主!”“推翻帝国主义海陆军!”“不做童工、不做夜工、不做苦工!”“实行婚姻自主!”等。署名有“红军”“红军二大队”“红军军校”“布美乡革命群众”等。这是在五华县境内发现的最为集中的一处红军标语。这些标语,以本土化和通俗化简洁明了的文字,宣传了马列主义,极富地域特色、时代特色,为研究中共五华党组织在当时的路线、方针、政策和红十一军军史提供了非常珍贵的实物资料。
良贵楼、体璋楼墙壁上的红军标语
中国工农红军第十一军,是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在东江地区创建的一支重要革命武装,也是粤东地区的重要武装力量。红十一军成立后,各团红军英勇作战,东征西讨,为保卫根据地与敌人进行了顽强斗争。仅红46团就在地方武装的配合下,不到十个月的时间里,与敌人交战60多次,保卫了八乡山根据地。其他各团红军也在各地进行多次血战,巩固和发展了各个革命根据地。至1930年12月,红十一军改编为红六军第二师(又称“独立师”),她的历史使命旋即结束。红十一军存在的时间不长,但在广东的党史和军事上都具有重大的意义。
轰轰烈烈的农民运动和红十一军46团在布美村的驻扎,带动了当地广大农民兄弟奋起参加革命,顽强开展斗争的革命热潮,涌现了许多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自大革命时期以来,全村有刘运青、巫水龙、邓乃福、刘水祥、刘均仁、江成叨、邓成保、邓汉清、刘添桂、邓继招、张亚九、苏亚成、邓亚水、邓亚森、江玉华、邓水金、巫俊波、邓亚元三、巫亚宝、刘均杰、张云宏、刘均祥等22名革命烈士为新社会的诞生献出了宝贵的生命。1957年,布美村被广东省人民委员会认定为革命老区村。
今天,当人们踏进布美这块红色的土地,凝视那历经风雨侵蚀的良贵楼和体章楼墙壁上仍然沁润着的一条条红军标语时,把我们引向了过去刀光剑影、热血沸腾的革命烽火年代。尽管当年战火纷飞、硝烟弥漫的实景已被岁月封存,无法再现,但斑驳老屋墙上的红军标语仍娓娓向人们诉说着当年红军动人的英雄故事,恍若眼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