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走进五华 > 城市建设 > 城乡环境治理
五华县防汛备汛精准有力,全力筑牢防汛安全堤坝
十年勤治水
碧波映城郭
时间:2023-09-15 来源:南方日报 浏览次数:-
字号:


    五华县城河堤按50年一遇的防洪标准进行升级改造。张炳锋 摄



    8月29日16时至22时,五华县双华镇录得全省最大降雨量171.5毫米。时隔一周,该县受台风“海葵”降雨云团影响,再次遭暴雨袭击。

    如果不是拿刚退去的洪水与十年前的洪灾作比较,大伙不太愿意提起2013年8月17日五华县特大洪水。据公开信息显示,那场特大洪水造成五华县近40万人受灾,47座桥梁被毁,水毁道路156公里,公路中断23条、32处,损坏堤围43处11.6千米,10.7万户断电。

    距今整整十年,“8·17”所带来的历史启示,已在五华县防洪体系建设中固化为深刻的反思。

    今年8月底至9月初,五华县连续发生持续强降雨,降雨量虽比十年前略小,但持续时间长、累计雨量极端性强,是“8·17”后得以成型的防汛救灾体系面临的最严峻考验。连日来,从监测预警到应急救援,从物资保障到涝区治理,此次防汛救灾呈现出反应更快、机制更顺、基础更牢,受灾程度明显低于当年。

    ●南方日报记者 汪思婷 通讯员 曾晓彬

    洪水中没有孤岛

    全市率先启动预警“叫应”机制

    把时间的指针拨回到2013年8月17日,受当年第11号台风“尤特”外围残留云系影响,五华县大部分地区出现持续强降雨,最大降雨量点龙村镇黄畲村,达到了283毫米。

    汛情告急,受灾情况未明,让人揪心的问题是通信中断,不少乡镇沦为“孤岛”。

    “我和一名记者进入重灾区龙村镇采访水灾情况,结果两人被大水困住无法脱身,与外界失联一天一夜,后来在当地卫生院找到龙村镇唯一一部能打通的电话。”亲历者张炳锋接受采访时说,洪水肆虐的惊心动魄让他印象深刻。

    “当时我在横陂镇小都村,两天后才和外界取得联系。”五华县应急管理局副局长陈思德回忆,横陂镇四座大桥全部淹没,镇政府也成了“渡口”,放了冲锋舟和橡皮艇,充当起了临时的“渡船”。

    今年8月底至9月初,同样是台风云团,同样是水库泄洪,9月7日当天琴江河两波洪峰分别于15时30分、20时通过县城,流量约2000—3000m3/s。

    十年过去了,面对洪峰,这一次,五华县没有洪水泛滥,受灾程度轻;这一次,洪水中没有“孤岛”,应急救援有序进行。

    为有效解决山区大灾后通信中断问题,五华县不断推动信息化建设,助力山区打通生命通道。

    “我们打造了五华县应急指挥平台,形成扁平化的高效指挥网络和纵向贯通六级联动的一体化指挥平台。”陈思德简言之,“相当于给防汛救灾工作安上了‘超强大脑’。”

    据介绍,五华县应急指挥平台充分发挥了“决策大脑”和“指挥中枢”作用,利用大数据连入水利、林业、气象等部门应急系统和全县16个镇的高清视频会商调度系统,对接卫星云图、气象预警、监测实况及各种险情预警信息、图像信息,让防汛工作更快、更顺、更高效。

    五华县不断完善移动指挥系统,配置了侦查用无人机23台,实现灾害事故现场视频第一时间回传至指挥中心。同时全县配备了95部天通一号卫星电话和21部海事卫星电话,为通信提供了双重保障。

    此外,五华县在全市率先建立适用于台风、暴雨、洪水的临灾预警“叫应”工作机制,确保预警信息、防汛指令能更及时、精准传达至“最后一公里”。

    “从响应到叫应,一字之差的变化,却能实现直达基层、提前防范、有效应对。”陈思德介绍,该机制从将预警信息由推送式响应变成了强迫式叫应,要求信息不仅要“发得出、送得到”,还要“叫得应”。

    此次强降雨,得益于这个直达基层的临灾预警“叫应”工作机制,为一线人员赢得更多时间,五华县多个乡镇及时转移群众、避免伤亡,取得防汛处置主动权。

    暴雨过后的思考

    全县16个镇应急救援队伍前置

    如果特大洪水卷土重来,五华能否及时预警、高效应对?五华县应急管理局、水务局等相关部门给出的答案是肯定的,但也绝不能麻痹大意。

    这一底气,来自五华县日益完善的基础设施和应急机制,以及强大的应急队伍和救援能力。

    据了解,为提升抢险救灾能力,五华县委、县政府在财政困难的情况下,组建了一支集森林消防和水务三防于一体的应急救援队伍,在此次防汛救灾中起着重要作用。

    养兵千日,用兵一时。据悉,应急救援队伍采取军事化管理,白天拉练,晚上读书,做到勤钻研、苦练功,同时进行常态化的实战应急演练,练真功夫、硬本领。

    谈及应急救援队伍,陈思德深有感触。“2013年那场洪水,我们在这方面‘吃了亏’,各个乡镇救援队伍不齐全,洪水阻挡了通道,伤者出不来,救援进不去,十分被动。”

    如今,五华县实现了全县16个镇应急救援队伍前置,该县采取专业与业余相结合,行业主管与社会志愿相结合的做法。公安机动大队、消防救援大队、武警五华中队等在危急关头大显身手,大力支持地方抢险救灾工作。

    同时,供水、供电、通信、市政等部门均组建了应急抢险队伍,及时抢险保障群众正常的生活秩序。此外还有不少社会救援力量参与进来,如五华县镇青年志愿突击队,梅州市、五华县应急救援协会等,他们在抢险救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为帮助乡镇应对洪灾提供坚实的技术支撑,五华县水务局组建了6支水利技术指导组,前往现场开展险情应急处置,防止险情进一步扩散,确保安全度汛。

    除了应急救援队伍前置,五华县还将物资前置,并且通过大数据实现指挥前置。

    据了解,五华县建立了县级物资仓库、应急水务物资仓库、各镇应急物资仓库,与大型商超签订了社会应急物资联动协议,确保一旦出现灾情,救援物资能得到保障。

    当前,洪水退去,受灾群众也想尽快回归日常。据悉,政府层面,灾后重建已行动起来。

    向“因水而兴”迈进

    水利基础设施全面提升

    “截至目前,我们应对持续强降雨带来的洪水,都是按照预案来实行,做到了及时应对、联防调度,把灾害降至最低。”五华县水务局总工程师曾文周话语间的从容,是过去十年五华县的“厉兵秣马”。

    大河滚滚向前,滋养了两岸无数百姓,也因受季风影响,洪水灾害风险不容小觑。

    据了解,五华县水务局在汛前开展防汛安全大检查,并在5月份前完成对全县水利工程隐患全面排查整治,特别是对县城排涝闸安全隐患进行及时修复,为应对此次强降雨发挥了关键作用。

    该县积极发挥水利工程联防调度作用,全县中小型水库采取提前降低蓄水位,腾出库容应对强降雨。

    数据显示,8月29日至9月11日强降雨期间,仅益塘、桂田、岩前、三渡水等4座水库拦蓄洪水总量约3800万立方米,充分发挥水库拦洪作用,有效缓解下游防洪压力。

    “2013年以来,完成了全县187宗水库安全鉴定、45宗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及4宗涝区治理工程,为防洪排涝提供基础保障。同时累计投入22亿元完成了500公里中小河流治理和30公里县城河堤升级改造。”提及水利基础设施的各种数据,曾文周丝毫不含糊。

    多年与水“搏斗”,防洪意识已经深入水利人心中。

    犹记“8·17”特大洪水给五华县带来的重创,此后,该县开启了一轮又一轮的治水大计,以民生水利工程和防灾减灾为突破口,持续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以往是小水大灾、机制缺失,如今是大水小灾、有序应对。面对洪水,从惶惶不安到从容应对,五华县水旱灾害防御走过了十年历程。

    如今的五华大幅提高整体防灾减灾能力,县城河堤按50年一遇的防洪标准进行全面升级改造,中小河流治理工程的实施大大提高了乡镇河道行洪能力。当地对多条河流沿岸的河堤险情地,采用堤路结合方式对河堤进行升级改造,变水患为水利,提高了洪水防御能力。

    水流琴江东,利为百姓谋。五华县从“以水为患”到“因水而兴”的方向迈进。

    河堤的改造不仅是为了防御洪水,更起到了保护生态的作用,为建设“宜居五华”打下基础。据悉,五华对河堤的改造采用了生态堤防技术,为水岸植物创造生长条件,有利于重建河道以及河堤的生态系统。

    得益于五华的治水良方,河湖两岸的配套建设也在稳步推进。至此五华建成开放近27公里的碧道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