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走进五华 > 生态旅游 > 景区景点
五华元坑景区
时间:2021-01-20 来源:县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 浏览次数:-
字号:

元坑景区鸟瞰图

图片

  整个景区依山而建,占地面积98亩,是在修复19世纪 70年代建设的一所教会学校原址基础上,围绕足球元素设计建造的。景区内共有25个大小景点,全程游览下来大概需要3个小时左右。

  

元坑大力神杯雕塑

  我们知道,大力神杯是现代足球国际足联世界杯的冠军奖杯,是世界现代足球最高荣誉的象征。元坑是中国内地“现代足球” 发源地,弘扬的是现代足球体育精神,传播的是现代足球文化,向世人展示的是现代足球运动魅力,这与山东临淄 的古代“蹴鞠”世界足球运动发源地,是有所区别的。

图片


真道堂

图片

  真道堂兴建于1865年,建筑面积近400平方米,采用的是砖木结构和俗称“金包银”(墙基用石灰、沙和碎石夯 筑,外用青砖包裹)的建筑工艺,墙身则用青砖砌筑,门窗均为木质拱形,屋顶为尖顶的欧式建筑风格。教堂地底由三合土夯筑而成,采用吊脚设计,离地面30厘米高处铺垫了一层木质地板,既防潮又庄重。


  据传,元坑教会在当年是巴色会在广东各地教会当中影响较大的一个会址,来真道堂接受洗礼和布道的人是络绎不绝。毕安、边得志两个外国人,要在客家山区这个语言不通、风俗迥异的地方传教办学,并获得这样的影响, 可以说非常不容易。


开阳亭

图片

  开阳星在我们古代星斗崇拜里代表的是武曲星,既是财星,也象征了不畏失败及开创精神,这与我们足球精神非常契合。我们知道,北斗七星在不同的季节和夜晚不同的时间,会出现在北半球天空不同的方位,所以古人会根据斗柄所指的方向来决定季节。北斗七星形似斗状的特色星群,具有指方向、定季节的功能,在我们中国文化里,更在道教、易学、星象命理学等方面赋予了它不同的文化内涵。


  毕安、边得志当年建教办学时是否有意以北斗七星的形态建设取其民间信仰的意义,我们已经不得而知了,但是从历史的角度来看,中书馆当年兴办西学、开启民智、引入现代足球,领风气之先,在国门洞开、中西文化碰撞,中国闭关,自守的封建黑暗时期即将结束,革命革新、追求自由解放的光明时期即将开启的大背景下,无形中给我们客家民众在广阔而混乱的时代中指明了方向,真的发挥了北斗七星定方向、辨季节的作用。


牧师楼遗址

图片

  牧师楼建于1868年,坐北朝南,占地面积320平方米,用三合土夯筑,楼高二层, 内置套间,具有典型的欧式建筑风格。这是当时传教士边得志、毕安及部分教师的住房。我们从其残留的遗址砖墙中可以想象出当年宏大的建筑规模。东门是当时进入元坑中书馆的必经之门,坐西向东,面朝笔架山,据当地人介绍,这样设计有取人才辈出之意。现这里留存有门石,门面采用书卷式构造,很有书香气息。其右上旁为宗源书室的洗澡房和厨房遗址。

  西门遗址位于牧师楼右下侧,面向五案山,站在这里一眼可以望见山峦叠翠,感受周围风光旖旎。毕安跑道就是3米宽400米长的环山跑道了。当年元坑中学建筑在这山坡 陡峭的地方,无法开辟平整的运动场,就在山脚下山坳里开辟了三面环山的草坪操场 ,这条跑道从山上校舍直通操场 。

思源桥

图片

  话说元坑在当地可是一方风水宝地,懂风水学的人称此地有“丝线吊金钟”“狮子滚绣球”“一目五行山” “朝向五重案”“白马锁水口”的山形地势;当地人还有 一说,就是元坑有三寨水:一寨顺、二寨富、三寨发万 富”。这个聚宝池,正是传说中“三寨水”的第三寨。从历史的角度来看,1865年巴色传道会传教士边得志 、毕安远渡重洋,穿越岭南地区的崇山峻岭,来到元坑成立教会、建筑教堂、兴办西学,用现代教育为东梅两江地区子地教授知识,并在这里引入了足球运动;兴梅地区早期革命组织者陈汝棠、张日和等,在元坑教会学堂以教书为掩护,动员进步学子参加党组织,播撒革命种子。

敬业斋遗址

图片

  敬业斋建于1873年,是中书馆最初的校舍,是当时巴色会指派了传教士顾士曼带着8名宝安李朗神学院的学生一起,协助毕安、边得志筹建的。可见,巴色会对元坑这个北区传教基地的重视。

  当时中书馆设置的课程包括文学(德文、经史、八股 试帖、诗词),科学(物理、化学、数学、测量、几何、 三角),哲学,神学、体操、音乐等六科,学科的设置与我们现代中学教育的科学设置相近。这种教育模式在当时的广东地区乃至全国可谓开风气之先,一方面开启了民智,另一方面对后来梅州地区的教育影响很大,五华萃文中学、梅州乐育中学,就是延续了传教士的办学模式,开启了从传统学堂教育向现代多学科教育转变的过程,很好地推动了客家地区教育的发展。

引水涧遗址

图片

  这里是当年学校的厨房,我们透过这个引水涧遗址可以看出当时学校设计的先进性。这个引水涧可以说是当时的自来水系统,水管是用灰瓷就地取材制成的,青砖在周围砌成了一道暗涧,水管部分镶砌于墙上,连接处留有沉沙池, 水流自高处流入,经过沉淀后流入学校厨房,形成了既安全又干净的旧式自来水,非常方便。

  

游客服务中心

图片

  景区的游客服务中心为我们提供了售票、物件寄存、休憩、影视娱乐、咨询投诉等服务, 旁边有景区洗手间和吸烟区,有需要的旅客可以前往。

  

足球之路

图片

  说起足球运动 ,相信大家心中都有一种“ 起源情节”,就是认为足球运动源于中国的“蹴鞠”。“蹴”是用脚踢的意思,“鞠”就是外包皮革、内实米糠的球,“蹴鞠”就是指古人以脚踢皮球的活动。它起源于古代战国时期的齐国故都山东临淄,《史记·苏秦列传》中对齐国都城临淄流行蹴鞠的描写,是最早关于蹴鞠的记载。

  据史料记载,早在战国时期中国民间就流行娱乐性的蹴鞠游戏,从汉代开始蹴鞠成为兵家练兵之法,宋代又出现了蹴鞠组织与蹴鞠艺人,清代开始流行冰上蹴鞠。在唐玄宗所作的诗《初人秦川路逢寒食》中, 曾用“公子途中方蹴鞠,佳人马上戏秋千”一句记载了蹴鞠在唐代的盛行。到了宋朝,蹴鞠的盛行可以说是有增无 减,在小说《水浒传》里大家所熟悉的高俅,因善玩蹴鞠得到宋徽宗的宠信,从一个街头小混混,一举位极人臣、 晋身太尉。由此看来,蹴鞠就是一种足球运动,在中国流传久远、影响广泛。

  新中国成立后,五华和梅州足球更是人才辈出,先后为国家输送优秀足球人才300多人,涌现了曾雪麟、杨霞苏、张均浪、蔡锦标、池明华、王惠良、吴伟英等一批男女国脚,梅州足球成为中国南派足球的代表之一,五华 “足球之乡”的美誉更是闻名海内外。

  作为将现代足球带入中国内地的两位历史性人物—— 毕安、边得志,他们在内地的事迹因种种原因曾一度不可查,后来,经过广州日报资深体育记者陈伟胜缜密考证,甚至远赴国际足联和欧洲多国取证,甚至在德国找到边得志的墓碑,以及历史照片,才慢慢有了我们现在所看到的毕安、边得志其人。根据相关记载我们了解到,毕安在教会学校的孩子们眼里,是个知识渊博、开朗幽默的人,他非常有语言天赋,喜欢阅读中国历史,对客家人的源流也颇有研究。

  

古井遗址

  这是当年元坑中书馆师生所挖掘并使用的,至今仍保存完整。井深近3米,宽径约1.5米,井栏和井身呈圆形,石筑结构;井身石筑墙内置有老瓦和竹炭,以起到将水过滤的作用,水质清澈甘甜。据说,当年中书馆师生在操场踢完球后,就到这口古井边汲水解渴、沐浴淋洗。还有人称喝了此水,人顿觉神清气爽,体力倍增,踢球射门,势大力沉,百步穿杨。

图片


  

元坑足球场遗址 

(中国内地第一块足球场 )


  这就是当年中书馆师生学球、踢球比赛的足球场了,据传这可是中国内地现代第一块足球场。

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