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假期(6月7-9日)即将来临,很多人已经开始忙着研究出游攻略,打点自己的行囊,做好旅游出行的准备。最美的风景永远是人。笔者希望即将“背包走天涯,看看世界的繁华”的人们能在行程之初,将文明和礼仪装进自己的行囊,领略各地大好河山,欣赏各地风土人情的时候,能切实做一个文明的出行者,做到不负春光不负卿!
“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和民众生活水平的提升,大众出行已经嵌入了社会生活。然而,从以往的经验看,每逢“小长假”、“黄金周”,景区内垃圾随手扔、公共场所大声喧哗、乱涂乱画等不文明现象也会在这些特殊的时间节点集中暴发,而这些不文明行为不仅给景区的环境造成了破坏,更影响了他人的心情。
旅游是一种消费体验,更是公众和眼前的美景产生情感互动的一种方式。因此要在这“说走就走”的旅游中实现情与景的完美交融,文明和礼仪必须时刻揣在怀中,记在心上,不能一高兴就忘乎所以,否则即便眼前的景色美轮美奂,也会切割你对景区情感认同,陷入“两败俱伤”的悲戚境地。
文明行囊中必须装上“入乡问俗”的习惯。随着个体游、家庭游渐成时尚,游客不随团队出游越来越多,然而这些游客往往因缺乏导游的引导和提醒,会在不经意间出现引起他人不满的不文明行为,因不了解民风民俗而出现不恰当行为等。而这些“不文明”也并非出于游客有意,而是由于对景区的习俗欠缺了解导致。因此,游客在事先必须做足“功课”,对目的地景区的风俗习惯、宗教信仰等要有必要的了解,养成“入乡问俗’的好习惯。
文明行囊中必须配备“法律法规”的理念。人的文明素养提升和道德养成离不开法律法规的约束,特别是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背景下,法律法规的相关内容游客必须遵守。2015年5月,国家旅游局出台了《游客不文明行为记录管理暂行办法》,被称之为旅游业的黑名单。游客一旦被列入黑名单,严重的甚至会影响出境、银行信贷等,因此游客在出行前必须认真阅读涉及旅游的相关法律条文,让法律法规植根于自己的头脑中,切实做到“从心所欲,不逾规矩”。
文明行囊中必须装进“塑造大我”的信念。“春风十里,不如一个文明的你”!无论是国内游,还是出国游,每一个游客都不仅仅是旅游品的消费者,更是代表着地区、国家的形象,是地区和国家的价值最有效传播和呈现,因此笔者希望每一个出行者都能够将“塑造大我”的信念装进行囊,不仅身体力行各种旅游的法律法规、遵循社会公德和个人道德,更要具备和不文明行为进行斗争的勇气,只有更多的游客能关注自己的“大我”形象,共同抵制不文明行为,文明旅游才能成为一种“天人合一”的美好情感体验。(樊树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