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五华,有一种传承了数百年的米,它承载着客家先民的生活智慧,如今既戴上了“非遗”的文化光环,又拿下了“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的“国字号”认证,它就是五华菩米。从过去的小作坊生产,到现在产值突破1亿元,小米粒实现“华丽转身”。
记者来到位于潭下镇汶水村的华疆生态农业科技(梅州)有限公司,工人们正把蒸过的稻谷放在天然晒谷场晾晒,而张桂花则在每个锅中仔细检查,看看火候是否到位。作为刚获评的五华菩米非遗传承人,张桂花的手艺是从小跟着父亲学的。清水浸泡稻谷、土灶柴火蒸煮、自然通风晾晒,这套不用任何添加剂的古法工艺,她守了二十多年。
【五华菩米非遗传承人 张桂花:我从小就受父亲制作菩米的影响 通过言传身教 学会了用土灶制作菩米的方法 自后我一直坚持用祖先传下来的古法制作工艺 比如清水浸泡、土灶蒸煮、晾晒等传统步骤来制作菩米 制作过程不用添加任何东西 这使得菩米保留了独特的风味和营养价值 是非常健康的绿色食品 深受广大群众的喜爱。】
张桂花说的菩米,是五华客家先民南迁时为应对水土不服发明的美食。经过浸泡、蒸煮、干燥的水热处理,大米不仅更易消化,还多了股独特的焦香。但长久以来,小散差的生产模式,让这道古味只能在本地小范围流通。今年,随着《五华菩米生产技术规程》团体标准的发布,情况变了。
【五华县菩米产业联盟理事长廖晓晴:一是制定统一标准 我县制定发布了《五华菩米生产技术规程》团体标准 对菩米生产进行了全面规范 二是加强产品检测 我县将菩米产品寄送省相关机构进行检测 各菩米加工企业定期将产品报送检测机构进行检测 保证菩米质量 三是建立承诺制度 要求我县菩米加工企业签订承诺书 保证菩米质量安全】
标准立起来,品质稳下来,菩米的“身份”也越来越硬。今年,“五华菩米”不仅列入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更成功通过农业农村部认定,成为“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在张桂花的车间里,传统工艺也遇上了现代设备,土灶蒸煮的核心环节保留,自动化干燥线提升效率,让菩米品质稳定有保障。
【五华菩米非遗传承人 张桂花:作为菩米非遗传承人 我将不断完善和改进菩米传统制作方法 使做出的菩米更加好吃可口 同时将传统制作方法引入现代化设备加工过程 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稳定性 我有责任和义务将菩米传统制作方法继承发扬好 把菩米这个非遗文化传承下去 让更多的人了解五华菩米 爱上五华菩米 】
【五华县菩米产业联盟理事长廖晓晴:通过大力发展菩米产业 着力打造“五华菩米”为主题的消费场景 提升五华菩米品牌知名度 进一步打开了线上 线下市场 大大提高了五华菩米产销量 今年到目前 全县菩米年产量约4800吨 产值约1亿元 】
品质过硬,还要会“吆喝”。从客家古味到“国字号”新名片,五华菩米的蜕变,是传统产业升级的缩影。眼下,五华已经规划了更清晰的蓝图:到2025年底,要建成6个500亩以上的优质水稻标准化种植基地,培育5家龙头企业,让菩米年产量达到1.3万吨,年产值突破1.5亿元,还要开发菩米糊、菩米饼干等深加工产品,把“菩米+”的产业链拉得更长。
【五华县农业农村局四级调研员 张育彬:一是强化品牌培育 我们将积极培育申报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和市级非遗 二是多元营销推广 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 积极对接粤港澳大湾区市场 三是用好节庆赛事平台 大力开展五华菩米宣传推介、展示展销工作 提升五华菩米知名度和影响力】
一粒菩米,承载着文化传承的温度,也孕育着产业发展的希望。在五华,这道传承数百年的客家味道,正以生态化、规模化、标准化、市场化的姿态,闯出一条从非遗保护到产业兴旺的新路子,成为乡村振兴路上的一抹亮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