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走进五华 > 生态旅游 > 人文艺术
首演引强烈共鸣!五华原创扶贫题材大型采茶戏《春来南粤》亮相广州
时间:2019-11-01 来源:南方网 浏览次数:-
字号:

10月30日晚,一部反映精准扶贫的梅州五华原创采茶戏《春来南粤》在广东粤剧院艺术中心成功首演,近千名专家学者和奋斗在精准扶贫攻坚一线的扶贫干部,一同感受了气势磅礴的文化艺术熏陶,更加凝聚了聚焦精准扶贫,坚决打赢精准扶贫攻坚战的强大的精神动力。

《春来南粤》编剧以打赢新时期精准脱贫攻坚战为时代背景,以扶贫驻村干部甄聪明发挥聪明才智、深入挖掘开发扶贫村的旅游资源、带动贫困户如期脱贫为故事主线,全面反映深入推进新一轮精准脱贫攻坚以来,中直、省属、广州市、番禺区、梅州市下属单位和对口扶贫梅州市五华县92个省定贫困村,在人力、财力、物力以及在智力帮扶、造血帮扶、长效帮扶等方面,倾尽所能,为苏区百姓脱贫奔康的艰辛付出和无私奉献的高尚情怀,热情讴歌扶贫干部的动人事迹。

据介绍,《春来南粤》讲述了文化局艺术科科长甄聪明挂点到塔岗村任扶贫干部,为了让塔岗村彻底脱贫致富,建设新农村,村里将举行招商大会,他们想邀请长乐市文化娱乐投资公司彭老总来村里投资。甄聪明和父老乡亲一起努力,展示出塔岗村当地丰富的资源、乡村特色舞蹈和千年文化底蕴的南越王行宫地下迷宫,这些都吸引了彭总。最后,彭总被乡亲们的真情打动了,决定在塔岗村投资搞旅游开发。

记者现场感受到,演出中,演员们用质朴的语言和对话、形象生动的动作,充分还原驻村扶贫干部走家入户、爬山下河、早出晚归、风里来雨里去、和贫困户同吃同住、带病坚守岗位无怨无悔的艰辛付出。其中也突出了拜访乡贤寻求支持、洽谈业务招商引资、建立机制造血扶贫的智慧和远见,特别是对贫困户的动员、引导、鼓劲甚至是身体力行示范,彰显了扶贫干部的大爱无疆的初心和使命。值得一提的是,舞台设计是以五华县塔岗村和全国文物保护单位狮雄山秦汉遗址为主场景,穿插贫困户家中、文化活动广场、村委会等精准扶贫工作现实工作地点,让现场观众置身于现实扶贫工作中,引起了现场观众的极大共鸣。

“我平时很喜欢看戏,采茶戏我是第一次看,给我的感觉很独特,很有客家味道。虽然大部分以客家话为主,但是配有字幕,整部戏看下来挺有意思的。”来自广州的观众陈丽说,《春来南粤》这部戏题材很接地气,对当下的扶贫工作有了更加直观地了解。

“这部戏很特殊,我们从选材、故事构造、人物设置等方面进行了不少地创新和尝试,以独特的角度,写出扶贫干部用其特长和热血改变农村面貌、带领村民致富的动人事迹。”该剧导演梅晓说,剧中运用了大量民俗、风俗、人物细节来充实这部戏,比如客家山歌的运用,能让这部戏更接地气,更容易走进民心,同时让给更多人了解客家文化。

五华采茶戏是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演出中的每个舞蹈都是五华采茶戏众多舞蹈中的一种,它的表演动作来源于茶农采茶、制茶,上山、下乡劳动和模仿各种动物的动作,加以艺术创作,整剧歌、舞、戏相随,艺术风格独特,让现场观众感受到了独特的采茶戏文化熏陶。

这部原创扶贫题材大型采茶戏《春来南粤》是由中共五华县委、五华县人民政府主办,中共五华县委宣传部、五华县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承办,五华县采茶戏传承保护中心演出的。

梅州五华属原中央苏区范围,是广东省重点革命老区,自大革命时期以来,全县有1594名革命烈士为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献出了宝贵的生命,为梅州各县(市、区)之最,境内革命史迹遍布城乡。

在新时期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工作中,五华建档立卡贫困人口2.08万户6.85万人,占梅州市贫困人口总数的45%,是梅州市扶贫攻坚战的主战场。

五华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以及省委、省政府和梅州市委、市政府的决策部署,坚决打赢精准脱贫攻坚战,始终坚持以夯实贫困户基本信息为工作基础,以保障无劳动能力贫困户基本生活、促进有劳动能力贫困户增收脱贫为工作目标。在中直、省属单位和广州市、番禺区、梅州市等单位的挂钩帮扶下,积极构建多元协同扶贫机制,扶贫信息数据实现精细化管理。

“我们同步实施光伏发电扶贫、资产收益扶贫、电商扶贫、金融扶贫、就业扶贫、‘客家菜师傅’工程帮扶等项目,并发展以龙头企业为带动的产业帮扶新模式,带动全县有劳动能力贫困户发展种养产业35816项,社会帮扶氛围日渐浓厚。”五华农业农村局局长朱建芳接受记者采访时说,五华落实“三保障”政策成效明显,建档立卡贫困学生教育补助、贫困户危房改造、建档立卡贫困户医疗保险、无劳动能力贫困人口政策兜底、16—59周岁贫困人口落实养老保险等,实现100%全保障。

至 2018年底, 19951户建档立卡贫困户65397人实现脱贫,脱贫率95.5%。在2018年度省对市扶贫考核中,五华代表梅州市进行受检,梅州市取得全省第5名的好成绩。


链接

什么是采茶戏:

五华采茶戏,是一个与茶事有关的地方剧种。中国是茶文化的起源地,而茶,也是各类戏曲萌芽发展的一片沃土。民间曲艺如弹唱、相声、大鼓、评话,包括戏剧在内,其演出场所最初便是在茶馆,或者是演出场所兼营卖茶。因此明清时期,营业性的戏剧演出场所都统称为“茶园”或“茶楼”。因此有人说:“戏曲是我国用茶汁浇灌起来的一门艺术”。五华采茶戏,就是这样一门用茶汁浇灌起来的艺术。

五华采茶戏的来源:

据《五华县志》记载,五华采茶戏大约在清代乾隆、嘉庆年间从江西赣南流传过,属赣南采茶戏一派。据《岭山笔记》载:“粤俗岁之正月,饰儿童为彩女,为队12人,手持花篮,篮中燃一宝灯,絮如绛纱,以组为大圈缘之,踏歌,歌十月采茶,俗称‘茶篮灯’‘灯子戏’。”可见采茶戏很早就在粤东客家地区流行,距今约有300多年的历史。经过一段时间的发展,采茶戏成为梅州客家地区流传的地方剧种之一,五华采茶戏分布广泛,在华城、岐岭、潭下、安流、龙村、水寨等地较为活跃。

采茶戏的特点:

采茶戏的剧目多以喜剧、闹剧为主,很少正剧和悲剧。题材上多以下层群众,尤其是手工业工人、艺匠的日常生活为表现对象,尤其又以男欢女爱的戏情所占比重为大。采茶戏载歌载舞,歌、舞、戏相随,艺术风格独特。

采茶戏可分为“茶腔”“灯腔”“路腔”和“杂调”四大类,简称为“三腔一调”。“茶腔”节奏活泼明快,旋律优美抒情,富有浓厚的田园山野风味。“灯腔”是采茶戏的重要声腔,它高亢浑厚,粗犷热烈,旋律跌宕起伏,张弛有致,戏曲味较浓,加上唢呐和锣鼓的紧密配合,气氛炽热,情绪振奋,有如山区人民向上的精神风貌。

曲牌有《上山调》《打鞋底》《班鸠调》《红绣鞋》《长歌》《牡丹调》《春景天》等,有的也辅以板式变化,多以五字句、七字句较多,也有三字句、八字句、九字句,衬词丰富多样,但随着戏曲剧情、人物性格的不同,也起了相应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