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走进五华 > 生态旅游 > 人文艺术
祝建党100周年特刊·五华县
在百年奋进岁月中干出辉煌事业
时间:2021-07-05 来源:梅州日报 浏览次数:-
字号:

res07_attpic_brief.jpg

▲快速崛起的五华。图为梅蓄项目移民新村与拔地而起的高楼大厦交相辉映。

res10_attpic_brief.jpg

五华以修缮红色革命遗址为契机,推动乡村振兴加快发展。图为县政府旧址公园入口处。

res13_attpic_brief.jpg

五华县奥林匹克体育运动中心,成为广大人民群众休闲、健身、娱乐的网红打卡点。

res25_attpic_brief.jpg

中共早期党员、五华县第一个共产党员黄国梁故居修缮一新。

res31_attpic_brief.jpg

五华建成粤东最大的革命烈士陵园,以告慰先烈们为党为国为人民做出的牺牲。

  核心提示

  百年征程波澜壮阔,百年初心历久弥坚。高速高铁从无到有、项目齐聚引巨变、修路架桥齐奋发、城乡旧貌换新颜、村民摘穷帽脱贫奔小康、百姓安居又乐业……建党百年来,五华县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砥砺前行、改天换地,一步一个脚印走向充满生机与希望的新天地。

  素有“五华阿哥硬打硬”之称的五华人民把自身的命运与国家、民族的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百年生死相依,患难与共,用担当奉献书写了一部可歌可泣的奋斗史。

  追寻红色足迹

  倾听历史回声

  五华县古称长乐,是广东省重点革命老区和原中央苏区范围。自大革命时期以来,全县共有1594名烈士为革命斗争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献出了宝贵的生命,数量居梅州各县(市、区)之首;全县革命遗址总数达173处,其中重要革命遗址78处。1957年4月,五华县被认定为广东省重点革命老区,2013年7月被中央党史研究室确认为“原中央苏区范围”。

  1925年3月,周恩来以东征军政治部主任的身份第一次东征到五华县,播下革命火种,推动了中共五华地方组织发展。从此,五华县人民在党组织的领导下组织农会开展“二五”减租、禁止米谷出境……与地主阶级进行针锋相对的斗争,农民运动席卷全县,成为东江地区重要的农运策源地之一。

  同年10月,周恩来率队第二次东征到五华县,在古大存领导的五华农军支持下,在嵩头(今双华)利塘径取得大捷。周恩来在前方捷报中称:“乡民助战,有若一家,此役已将陈逆军林虎部主力击破无存。”为表彰五华农军的大力支持配合,东征军总政治部特发给步枪120支,子弹万余发,武装五华农军。

  “纵观五华人民的革命斗争史,具有开展革命斗争时间早、历程长、地域广、贡献大的显著特点。”五华县党史研究室副主任江连辉介绍说,五华县是红色的热土,具有光荣的革命斗争传统。在充满血与火的峥嵘岁月里,一大批革命先辈如周恩来、叶剑英、彭湃、陈赓等在五华大地留下深深足印。在此期间,英勇的五华苏区人民同样倾其所有,不怕流血牺牲,涌现了许多“母殉难子接枪,郎牺牲妹向前,叔阵亡侄顶上”的可歌可泣的事例,这是当时包含五华苏区人民在内的原中央苏区人民为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做出巨大牺牲的真实写照。

  据党史资料记载,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1919-1949),五华的革命斗争还创下了多个梅州“第一”: 登畲鳌背乡农民自卫军是梅州第一支工农革命武装;在三江书院(现安流中学)中共五华县党小组是梅州最早建立的中共地方组织;睦贤乡苏维埃政府是梅州首个苏维埃政权;五华县是梅州地区最早成立工农武装的地方,五华工农革命武装率先在广东地区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的第一枪,取得了“横陂解围战”的胜利……

  铭记光辉历史

  感悟赤胆忠诚

  古大存“一门忠烈”,浩气长存。

  在众多革命先烈中,著名革命家古大存的贡献尤为突出。古大存,出生于五华县梅林镇优行径村,是中共五华地方组织创始人之一。1939年,古大存在延安时被毛泽东称赞为“带刺的红玫瑰”“一面斗争的旗帜”,为东江红军留下最后一支武装,功不可没。

  1924年,古大存毕业于广东公立法政专门学校,同年在中共早期党员黄国梁的介绍下加入中国共产党,任广州五华青年同志会委员长。1930年,古大存在八乡山革命根据地建立东江苏维埃政府和中国工农红军第十一军。“它们的成立,标志着统一的东江革命根据地正式形成,八乡山成为东江最大的赤色区域和东江革命的指挥中心。”五华县党史研究室主任古江南说,这是古大存革命历史中浓墨重彩的一笔。

  在白色恐怖时期,古大存有12位亲属被残忍杀害,被群众誉为“一门忠烈”。

  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五华人民积极投身革命洪流。除了192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的早期党员黄国梁,东江革命根据地主要创建者之一、中国工农红军第十一军军长古大存以外,还有开国中将、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副司令、中共第九届中央委员曾国华,全国著名抗日英烈李友梅等大批杰出将士。中央红军长征时期,参加长征有册可查的五华籍红军指战员就有10人,参加人数位居全省第二,仅次于大埔县。

  在五华县水寨镇省级公园蒲丽顶,一座高20.6米的烈士纪念碑雄伟矗立,周围苍松翠柏环绕,显得肃穆而庄严。主碑背面刻着1594名五华革命烈士的不朽英名,一行行简短而又厚重的碑文,娓娓诉说着先烈们的英雄史,感染并激励着前来纪念瞻仰的人们。而在不远处的水寨镇罗湖村伯公窝革命烈士陵园里,1594块墓地里安放着每一位英烈英灵,这是粤东最大的革命烈士陵园,以告慰英烈们的流血牺牲。

  铁业和石业,向来是五华县最负盛名的两大行业,历史悠久,而铁业尤为甚。五华县铁匠向来不畏强权,敢于维护正义,富有革命的斗争传统。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五华县一大批会修造枪支的工人,在五华县党组织的召唤下,从五华兵工厂“出发”,踊跃到江西、福建等中央苏区腹地参加红军,为新中国的军工事业做出贡献。

  1930年初,马文、马木松、周亚木等擅长铁业的42名五华工人前往瑞金,在沙洲坝的大榕树下,朱德总司令接见了这42人。朱德亲切地说:“你们一批会造枪修枪的人到来,犹如旱禾见水啊!”当晚,朱德总司令还宴请他们,举行欢迎大会,组织他们看戏。此后,由五华人参与创建的兵工厂达到13家,分布全国多地。

  “五华铁匠为中央红军修枪造弹,是中央苏区兵工厂的奠基人。”在五华县双华镇竹山村竹山兵工厂修缮旧址,一条标语如此写道,足见五华铁匠对革命的贡献。

  学习百年党史

  汲取奋进力量

  山河为证,岁月为鉴。一片片红色的土地,见证了五华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一步步走向幸福新生活的不凡历程,更成为广大党员干部和广大群众的不竭动力之源。

  曾国华故居位于五华县岐岭镇凤凰村,建于清咸丰三年(1853年),结构为五开间三堂两横屋一围龙。去年,五华县筹集资金对故居进行修复,基本恢复了原有的建筑风格,并采用图板、文字、场景、光影等传统和现代科技表现手段对曾国华将军革命事迹进行综合布展。同时,对故居门前的人居环境进行综合整治提升,修筑人行栈道和环稻田便道,以故居修缮带动周边环境改善。曾国华的后人曾祥岐说,故居修缮开放后,来这里参观学习的游客,来了一批又一批。

  这是五华县加强革命遗址保护修缮,让其重新焕发活力的一个体现。近年来,五华县结合乡村振兴战略,深入推进名人故(旧)居保护修缮,高度重视革命遗址的修缮保护开发利用工作,按照“抢救一批、保护一批、提升一批”的总体思路,采取“争取上级扶持一点、统筹县级财政出一点、动员社会各界支持一点”的办法,统筹各方力量参与,累计投入近5.02亿元用于革命遗址修缮保护开发。目前,修缮(建)竣工开放的项目已有15处。

  6月中旬,五华县税务局办公大楼走廊里,20幅精美的党史学习教育宣传展板刚刚悬挂完毕,10多个年轻干部迫不及待地一拥而上,看着图文并茂的宣传展板津津乐道。这是由五华县委党史学习教育领导小组梳理五华100年来本地大事记,并配以图片资料设计而成。“这是我们身边的党史,也要认真地学,才能更好地感悟自己脚下的土地是英雄辈出。”五华县税务局工作人员刘浪辉深有感触地说。

  “这些丰富的红色资源是我们最宝贵的精神财富和力量源泉,是淬炼党员干部初心使命最好的营养剂。”五华县党史学习教育领导小组相关负责人介绍说,自党史学习教育开展以来,五华县依托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让红色资源成为党史学习教育的“活教材”,大大提升了学习的历史责任感、鲜活性、实效性,在全县迅速掀起党史学习教育热潮,在学习百年党史、五华革命斗争史、发展史中,汲取奋进的力量。

  以头雁带群雁

  让事业干起来

  夏日清风徐徐,走进五华县龙村镇湖中村,美丽的乡村风貌让人眼前一亮,热情淳朴的民风使人倍感舒适自然,生机勃发的产业予人以希望。而在此之前,湖中村却是一个典型的软弱涣散村,是一个一穷二白的省定贫困村。

  2018年,通过党员人才回乡计划,何俊霞被选拔为湖中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这位“80后”女干部凡事“以身作则”,切实发挥起“头雁”作用,在市县镇三级党委政府的支持下,多管齐下改变了班子“党建意识薄弱、责任缺失、不团结、战斗力不强”的问题,从而让乡村发生彻底的改变。

  通过建强支部、选好头雁,带来大发展大效益的案例在五华比比皆是。“改造安流镇卫生院需在村里征拆用地70多亩,阻力很大,干部很难找到突破口。”安流镇万塘村村干部陈锡金说,看似没辙的事情,村党支部书记、村主任陈玉华却有解决的“秘诀”。原来,陈玉华只花3天时间,就说服自家六兄弟把30亩地拿出来拆迁,以一片公心赢得村民支持,拆迁工作得以顺利推进,党员的先锋模范带头作用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近年来,围绕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这条主线,五华县树立大抓基层的鲜明导向,对全县446个村级党组织书记履职情况进行摸查,撤换调整了个别不称职、不作为、不担当的村支部书记,着力培养优秀后备干部,逐渐形成了老中青搭配结构合理的班子队伍,大大提升了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力、凝聚力、向心力。

  2017年3月,五华县在梅州全市率先启动县直机关回乡联村工作,抽调432名县直机关干部联系120个村,推动机关人才向基层流动、资金资源向一线倾斜,协助抓好基层党建、乡村振兴等工作,打造从机关到基层、从部门到基层上下联动的工作新局面,让各项事业干起来。

  正是党建的引领带动,换来如今新面貌。在推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及各项事业中,五华县充分发挥党建引领作用,打造坚强战斗堡垒,通过实施“头雁工程”建强干部队伍,为干事创业提供力量和保障。

  以实干加苦干

  让城乡美起来

  新中国成立初期的五华县,在许多人的记忆中,就是一幅贫穷落后的面貌:县城小小的,街道窄窄的,房屋破破的……一直以来,五华县是人口大县,所在的区域远离梅州城区,遍布村落农田,经济落后,交通不便。

  昔日星火燎原地,今朝旧貌换新颜。如今,五华县已经蝶变成一座宜居宜业的城市,交通四通八达、城乡相融共生、高楼拔地而起,更有地标性建筑惠堂体育场矗立其间。足球之乡、工匠之乡、国家卫生县城、广东省文明县城、中华诗词之乡……一个个荣誉一批批嘉奖享誉城乡之间。

  在县城之外,在更为广阔的农村大地,早已经奏响了乡村振兴的号角。

  从“一纸规划”绘蓝图到“多点开花”抓实干,五华县在脱贫攻坚目标如期实现的基础上,力度不减干劲不松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通过立足各村资源禀赋和特色,因地制宜做好乡村振兴大文章。以华城镇为例,该镇黄埔村依托武状元李威光的文化资源,走出了一条“文化+”推动乡村旅游融合新路;湖田村以花卉为媒,着力发展美丽经济,探索了一条“绿色+”生态产业化道路……值得一提的是,五华县跳出了单一的农业产业,从前期的耕山种田,在山上种植茶、柚、柿、药,在田里种薯、米、果、蔬,到做活“水”文章,大力发展水产养殖,产业品种越来越丰富。

  数据也佐证了五华推动乡村振兴的速度:培育农业龙头企业121家、“一村一品、一镇一业”建成专业村75个、城乡垃圾收运处置保洁率达到100%、完成镇村(社区)卫生站规范化建设、建成287个村级淘宝服务站……

  当前,五华县正努力打造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米袋子”“果盘子”“茶罐子”“水缸子”,推动“五子登科”迈进“双区”市场,保障农产品有效供给,提高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可喜的是,2019年和2020年,在省乡村振兴考核中,五华县连续两年获评优秀等次,县委主要领导获全省乡村振兴先进个人荣誉。

  值得一提的是,五华县城乡环境的日益改善,得益于交通公路的提速发展。至6月中旬,五华县境内高速公路通车里程178.13公里,高速公路通车密度居全市第一。这一有利条件有效连接起从城到乡、从山区到“双区”的距离,大大助力了商贸往来、人才交流、重点项目落地开花结果。

  梅蓄项目成功下闸蓄水,预计年底可实现首台机组发电目标;梅州五华景田百岁山矿泉水项目正紧张推进中;梅龙高铁(五华段)完成全线征拆任务,正加速建设……如今,五华县年均实施近70个重点项目,涉及交通、水利、工业、城建、生态、文化、民生改善、社会事业等领域,不断积蓄起高质量发展的新动能。

  以人民为中心

  让百姓笑起来

  多少民生事,连着政府心。

  继续加强教育基础设施建设和深入开展学校“食堂革命”;深入实施“粤菜(客家菜)师傅”“广东技工”“南粤家政”三项工程;推进城镇老旧小区改造……今年2月5日,2021年五华县政府十件民生实事项目出炉,在会场内外引起了强烈共鸣,得到了广泛好评。

  时间见证不变的初心。其实不只是“十件民生实事”项目,每一年五华县的政府工作报告也是一份写满“民生”的报告,一项项重视民生、保障民生、改善民生的政策措施写进了各个重要文件,实惠传递到了城市乡村、千家万户。

  长期以来,教育和医疗都是五华县民生领域的最大短板。在刚刚过去的“十三五”,五华县投入资金25亿多元,大力改善办学条件;投入资金近30亿元,全面改善就医环境,完成华城镇中心卫生院、安流镇中心卫生院升级改造和22间乡镇卫生院、384间村级卫生站标准化建设,医疗服务水平有了质的提升。

  近年来,中英文实验学校、高级中学、小都中学、五华县技工学校、远恒佳教育城等多所学校的加紧建设,让更多孩子享受到了优质的教育资源。数据显示,过去4年,五华县共新增学位14470个。去年起,该县还探索集团化办学,目前已试行成立三种类型8个教育集团,进一步促进了城乡学校优质均衡发展。

  得益于安流镇中心卫生院的升级改造,家住卫生院附近的村民胡玉园少了一份担忧和烦恼:因脑梗需经常住院的母亲不必再奔波于镇外的大医院,既便利,又得到了优质的诊疗服务。

  就业是最大的民生。当前,五华县通过深入实施“三大工程”,开展形式多样的各类技能培训,为市民提供更多就地就近就业机会。

  民生关切,一枝一叶总关情。五华县坚持以“小财政”办“大民生”、以“小切口”推动“大变化”,围绕教育、医疗、社保、就业、平安等民生问题,持之以恒做好民生保障和改善大文章。

  脱贫路上,一个不少。

  五华县作为梅州市脱贫攻坚的主战场,有92个省定贫困村、20242户66561名贫困人口,约占全市脱贫人口总数的45%。脱贫攻坚开展以来,五华全县上下始终坚持以保障无劳动能力贫困户基本生活、促进有劳动能力贫困户增收脱贫为工作目标,努力推进脱贫攻坚工作。

  产业带动是重点。据统计,在产业帮扶方面,五华县累计投入产业帮扶资金7.12亿元,实施产业扶贫项目480个,让贫困户脱贫增收有了更多渠道和保障。“在家门口就业,以前想都不敢想,要感谢党。”家住河东镇高车塘村的脱贫户赵美丹依靠村里发展的茶树菇产业,实现了家门口就业的梦想,每个月最多能领到3500元,她说日子越来越有盼头了。至去年6月30日,该县所有贫困村和贫困人口全部出列和脱贫退出,五华县脱贫攻坚交出了一份令人满意的成绩单。

  今年6月8日,梅州市五华县乡村振兴局正式挂牌成立,标志着该县在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后,正式开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新征程。该县提出,将采取更有力的措施、汇聚更强大的力量、付出更艰辛的努力,大胆探索、大胆实践,走出一条具有五华特色的乡村振兴之路,在庆祝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之际,感恩奋进、奋勇争先,促进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

  采写/图片:张炳锋 郭思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