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走进五华 > 生态旅游 > 人文艺术
五华持续掀起党史学习教育热潮 汲取推动苏区振兴发展的力量
时间:2021-07-06 来源:南方+ 浏览次数:-
字号:
  驱车前往五华县梅林镇优河村,两棵枝繁叶茂的木棉树下遮荫着古朴厚重的古大存故居,这里已成为当地进行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最直观、最生动的教材,古大存的英雄故事至今仍感染着每位前来瞻仰、纪念、参观、学习的访客。

图片

  五华,是广东省重点革命老区,也属于原中央苏区范围。在这块红土地上,革命先烈的故事仍在传颂,红色精神底色在新时代熠熠生辉。

图片

  自开展党史学习教育以来,五华县发挥原中央苏区县优势,创新形式,丰富载体,延伸党史学习教育触角,掀起党史学习教育的热潮。与此同时,五华县以党史学习教育为契机,切实把学习的成效转化为工作的动力和成效,不断增强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推动学习教育深入群众、深入基层、深入人心,凝聚推动五华苏区振兴发展的奋进力量。

  党史学习入脑入心

  “对党员干部来讲,为什么说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是一辈子的事……”记者留意到,五华县安流镇党史学习教育“有声图书馆”正式上线,发布于微信公众号“安流风采”,该镇镇干部黄爱用一段深情的诵读音频,创新形式把党史“声”动宣传出去,让党的“好声音”飞入千家万户。

  据悉,安流镇党委党史学习教育领导小组办公室不断创新学习载体,有力推动党史学习教育走深走实的一次创新和实践。“为进一步激发党员、群众阅读红色经典热情,推动理论宣传入耳、入脑、入心,我们充分利用宣传阵地,推出‘安流镇党史学习教育有声图书馆’系列专题,让党史学习教育在线上线下齐发力。”安流镇人大主席陈展略介绍。

  以“读”和“听”代替“看”,党员干部反馈这种形式学党史更方便、更生动有趣、更入脑入心。“第一期推出后反响很好,有不少党员干部第一时间就来主动报名参加。”安流镇党委党史学习教育领导小组办公室工作人员李娟说,下一步,安流镇将不断优化专题推送内容,积极宣传党史、国史、家乡史,动员发动镇内更多党员干部参与其中,争取每周推出一期,用大家“听得懂、记得住”的方式把党史宣传学习好,达到“声”入人心的效果。

  知所从来,明所将往,学习历史是为了更好走向未来。这是五华县创新形式,丰富载体,延伸党史学习教育触角的生动写照。

  “万大来,1907年出生,五华县安流镇鲤江村人。1925年,五华的家家户户都掀起了轰轰烈烈的农民运动,万大来主动要求参加农民自卫军,成为农军的一员。1931年6月,由于叛徒的出卖,万大来不幸被捕杀害……让我们一起跟随镜头,共同追忆那段可歌可泣的峥嵘岁月。”

  日前,由五华县人民检察院新媒体部策划制作的《红色微党课》第一期在“五华检察”微信公众号推出,五华县人民检察院党组成员、副检察长李永强作为主讲人,在生动史料镜头的配合下,用精炼的语言和流畅的表达,声情并茂讲述了五华革命英雄万大来豪情悲壮的斗争故事,引发了强烈反响。

图片

  五华县检察院办公室工作人员李晓斌是该栏目的主要制作人之一,他介绍,制作团队在经过观察和调查后发现,大家对短视频的接受程度比较高,所以决定用镜头录制《红色微党课》,以“故事+教育”的格式谋篇,将时间控制在5分钟以内;同时通过深入挖掘五华丰富的红色资源和红色革命故事作为素材支撑,打造富含本土元素的精品课堂,作为该院扎实开展党史学习教育的一种方式,激励全体干警赓续红色基因、传承革命精神、增添干事创业力量。

  “第一期推出后反响很好,院内党员干部都纷纷报名参加主讲”五华县检察院办公室相关负责人杨春科介绍说,目前微党课第二期已基本制作完成,将于近期推出。接下来,制作团队将不断优化专题推送内容,争取以喜闻乐见的方式推出更多精品微党课。

  红色资源用活用新

  “同学们,你们知道我们脚下的这片土地上发生的革命斗争故事吗?东征时期,周恩来、廖仲恺等老一辈革命家曾驻宿安中,点燃了革命火种……”在五华县安流中学北楼修缮一新,该校副校长胡文杰每周都会分批次为学生讲述“党史课”。
安流中学前身是三江书院,是中共五华县第一个党小组的诞生地,该校把周恩来同志曾驻宿过的北院修缮一新,让学生接受革命传统教育,达到强信念励品行的效果。

  安流中学百余年的校史中蕴藏着丰富的红色资源,该校通过将党史学习教育与校史学习有机结合,增强了党史教学、思政教学的亲和力、吸引力和感染力,使学生产生更为深刻的学习体验。

  位于五华县岐岭镇的皇华中学同样是一所革命历史悠久的学校,1942年由中共东江后方特别委员会(中共后东特委)书记梁威林(新中国成立后曾任广东省政协主席)等革命前辈在抗日烽火中创办。当前,该校围绕革命元素,组织老师向学生讲解老一辈革命家的英雄事迹,大力开展唱校歌、学校史活动。

  据当地党史部门粗略统计,五华具有红色历史的学校有20多间。党史学习教育开展以来,五华县组织县内各中小学校积极开展“讲校史·学党史”专题活动,加大红色资源“活化”力度,深入挖掘学校红色资源,动员学校把讲校史和学党史有机结合起来,加强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提升师生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和爱校意识。

  五华是广东省重点革命老区和原中央苏区范围,自大革命时期以来,全县共有1594名革命烈士为革命斗争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献出了宝贵的生命,为梅州各县(市、区)之最。

  “纵观五华人民的革命斗争史,具有开展革命斗争时间早、历程长、地域广、贡献大的显著特点。”五华县党史研究室副主任江连辉介绍说,五华是红色的热土,承载着厚重的历史,浸透着烈士的鲜血,具有光荣的革命斗争传统。在那充满血与火的峥嵘岁月里,一大批革命先辈如周恩来、叶剑英、彭湃、陈赓等在五华大地上留下深深足印。据2020年革命遗址普查统计,全县革命遗址总数达173处,其中重要革命遗址78处。

  近年来,五华结合乡村振兴战略,深入推进名人故(旧)居保护修缮,高度重视革命遗址的修缮保护开发利用工作,按照“抢救一批、保护一批、提升一批”的总体思路,采取“争取上级扶持一点、统筹县级财政出一点、动员社会各界支持一点”的办法,统筹各方力量参与,累计投入近5.02亿元用于革命遗址修缮保护开发。目前,修缮(建)竣工开放的项目已有15处。

  今年以来,梅州推出10条红色教育线路、认定两批10个市级党员教育基地。其中,五华红色教育线路为五华县古大存故居(优行乡农民协会旧址——德公祠)——五华县人民政府旧址(福庆楼)——梅州五华“铭记光辉历史·传承红色基因”体验馆——双华竹山红色党建示范村。古大存故居、黄国梁故居、竹山阻击战遗址群列为市级党员教育基地。

  办好实事用情用力

  “水龙头一拧开,水就哗哗地流,方便又安全,真幸福!”村民谈起自来水,无不露出幸福的笑容。笑脸背后,既是对自来水工程发挥作用的高度认可,更是对五华县在解决农村饮水安全问题方面所做努力的肯定。

  至目前,五华县共有138个行政村实现了全域自然村集中供水。今年第一批完成供水管网到自然村集中供水建设任务共62个行政村;第二批完成未通集中供水主管或需单村小型水厂解决自然村集中供水建设任务共88个行政村。到今年底,五华县将全面完成剩余126个行政村到自然村集中供水建设任务。

  农村供水保障工作是重点民生实事,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一项重要任务,涉及150多万人26万户家庭的生产生活。

  五华县各乡镇高度重视,全力加快行动,全面落实责任,对标对表,细化目标任务,全力以赴加快推进项目建设。同时,五华县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供水,以县城自来水厂为中心,以华城镇、安流镇、棉洋镇村村通水厂为副中心,规划建设龙村水厂,通过扩网延伸互为联通,辐射带动广大农村,加快覆盖全县城乡一体化供水网络建设,提高农村供水保证率和水质优良率,加强建后运营管理,逐步建立健全长效管理机制,切实把惠民工作办实办好。

图片

  把党史学习教育抓好抓出成效,最终体现在办实事、开新局上。

  前不久,河东镇油新村的村级污水处理厂投入使用,生活污水通过污水管网集中到污水处理厂经过处理工艺流程,处理过的水十分清澈,最终出水水质达到排放标准。

  该村的村级污水处理厂是五华县“办实事、开新局”的缩影。五华县有序推进村级污水处理设施建设,把学习党史同对照现实、推动工作结合起来,同解决实际问题结合起来,开展好“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以“小切口”推动“大变化”,把学习成效转化为工作动力和成效,切实提升群众幸福感。

  长期以来,“污水靠蒸发”是广大农村地区的真实写照。五华山区人口众多,农村生活污水处理是一件直接关系到百姓民生福祉的大事。为改善农村生活污水治理这一情况,振兴乡村建设,五华县积极推进村级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建设。

  早在2019年,五华率先在全市范围内实现镇级污水处理厂全覆盖,随即立即加快全域推进446个村(居)的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实现村级污水处理设施全覆盖。2021年以来,五华县推进100座农村村级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建设,项目覆盖全县16个乡镇。目前已完成建设41座,动工52座,预计今年底全面完成施工建设。

  自从开展党史学习教育,五华县认真梳理总结党史学习教育以来“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开展情况,把为民办实事作为党史学习教育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动员各镇各单位围绕就业、教育、社保、卫生、城乡建设、乡村振兴等方面等工作,按照5大项目类别稳步推进工作。

  据统计,五华县各镇各单位共上报实践活动重点民生项目数量本级741件,下属各级1612件,共计2353件,目前已完成1136件。

  在为群众办实事中为党旗添光彩,在“干”字上显担当,五华切实开展“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一大批惠民举措落地生根,一件件民生实事得到落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