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3年风雨征程,承载着无数人的成长与梦想。10月2日,在举国同庆新中国成立73周年之际,汶水钨矿纪念馆在潭下镇杞水村建成开馆,为五华再添一个红色新地标。
当天,原汶水钨矿干部职工及后人不惧山高路远,来到纪念馆参观学习,追忆红色记忆,牢记初心使命。走进汶水钨矿纪念馆,庄严肃穆,一件件班驳的挖矿工具,一本本矿工们挑灯夜读的专业书籍,无声的诉说着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一张张饱经沧桑的照片、劳动模范的合影,记录着一个个感人的瞬间。身临其境,游客方知矿工们创业的艰辛,更感先辈之崇高。闷热、阴暗、潮湿,与世隔绝。这是采矿工人当时工作环境的真实写照。一到井下,矿工们就要铆足力气,抬着沉重的采矿工具沿着矿脉往岩石里钻,凿出一个又一个爆破眼,再将爆破后的矿石,一铲一铲装入运输工具,然后把矿石一车一车运往外面。
【原汶水钨矿干部 上官亚权:我是1970年到汶水矿的,主要是负责采矿,工作了7年。矿山在当时来说确实相当艰苦,矿工的党性、职业性相当强,冒着炮烟冲 确确实实是了不起的。】
据了解,汶水钨矿于1958年成立,1986年闭坑,历时28年。全矿职工在职时,全心全意为矿山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发扬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革命精神,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坚决完成国家下达的生产计划,从建矿到闭坑,总共生产钨钼铋锡等稀有金属精矿6615吨。稀有金属是制造枪炮等武器的必要物品,这些矿工们为国家经济建设和国防工业的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原汶水钨矿干部 上官亚权:当时的领导干部有的是北方南下大军,有的是本地县来的。汶水矿的工人的思想品质,热爱共产党、热爱矿山的精神从来没有变。我觉得建设这个纪念馆十分值得,现在来回味当时的矿工生活确确实实是难于形容的,我觉得最好的是矿工艰苦奋斗 如何艰苦创业,如何热爱党,如何热爱共产党的事业。这个纪念馆相当有意义,现在就是要培养这一批青年人热爱党的事业、热爱共产党。】
很多职工在这里工作十几年以上,对汶水矿有着深厚的感情,热爱这里的一草一木,看不够的矿山,让大家都把矿山当作自己的第二个故乡。
【原汶水钨矿干部 周瑞荣:我在这里一共工作了18年,对这里十分有感情!闭坑以后几十年了,矿工们的后代和矿工们来到这里看一下,都没有什么东西了,面目全非。所以就十分迫切要求在这里建设一个纪念馆,大家来到这里以后有一个归宿,重新修复,修复以后也到处去寻找老物件、老照片、老资料等。】
为了让汶水钨矿职工“爱国爱矿,不怕牺牲,艰苦奋斗,创业奉献”的矿工精神,一代一代传承下去,从去年开始,潭下镇、杞水村两委认真策划,带动汶水钨矿广大职工、职工子弟、社会热心人士,四处收集矿工们的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历史资料,并发动捐款修建起纪念馆。纪念馆以实物、图片、文字等形式,展示了汶水钨矿的历史、文化、产业等,全景式反映矿山的历史贡献和历史变迁,让后辈懂得向先辈学习,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为家乡经济社会发展贡献青春力量。
【原汶水钨矿干部 周瑞荣:在这里建设一个纪念馆 使大家来到这里以后更加能看到当年矿工生活,工作的场景,能够有一种回到家的感觉,所以这个纪念馆的建成意义十分重大,大家都认为建得相当好!】
【汶水钨矿纪念馆筹备组秘书长 张汉章:今次的目的是把全国各地的矿工子弟再次召集起来,把这些力量、资源召集起来,将来把这个汶水钨矿纪念馆做得更好、发挥得更好,我们汶水矿的矿工精神和矿工魂继续发扬,把这些精神传承下去,把大家力量聚集起来打造更好的家乡!】
英雄故事永流芳,红土地上展新姿。如今的杞水,成为红色党史学习教育的“打卡地”,吸引着一批又一批党员干部群众前往接受精神洗礼、感悟初心,而杞水村这片红土地,也描绘出了一幅乡村振兴发展的新时代画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