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属单位
时间:2021-10-26 来源:本网 浏览次数:-
字号:

五华县体育场馆服务中心2019322日,经五华县人民政府批准成立的,隶属于五华县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主要任务是:负责五华县体育场馆服务中心下的场馆管理;承办国际、国内重大体育赛事;为县优秀运动队训练和开展全民健身运动提供服务。

五华县体育场馆服务中心位于五华县水寨镇水寨大道南五华奥体中心惠堂体育场,主要管辖的场馆有五华县奥林匹克体育中心、五华县长乐游泳中心、五华县体育场、五华县体校训练场,风雨操场、综合训练馆。(负责人:曾金祥 联系电话:0753—4881966

五华县体育运动学校 发掘、培养和输送优秀的体育后备人才;组织参加各类省、市县举办的体育竞赛以及体育文化交流;培养优秀体育人才;承办上级业务主管部门交办的其他事项,同时负责体校宿舍和厨房安全管理工作。(负责人:李汉平 联系电话:0753—4433885

五华县提线木偶传习所五华提线木偶戏源远流长,明朝初年由福建传入,流传至今已有六百多年的悠久历史。1951年成立五华县提线木偶剧团,建团以来,剧团坚持以提线木偶为主导,创作和排演了百余部老少咸宜,脍炙人口的神话剧,现代木偶剧与儿童木偶剧。

提线木偶戏具有独特的艺术特点,木偶造型精美,提线技巧灵活,表演奇特传神,出神入化,演唱曲调多样,主唱汉调,间唱客家山歌、采茶小调等;对白一般用客家方言和普通话。表演技艺方面,创新和发展了不少高难度绝技,如木偶舞蹈、器乐合奏、舞蛇、舞狮和被誉为创“天下一绝”的木偶书法等;真正达到了“能人之所能,能人之所不能”的艺术效果。五华木偶戏平均每年演出场次达200多场,对外文化交流演出近百场。

20065月,《五华提线木偶戏》被广东省人民政府批准列入首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20078月被广东省委宣传部确定为全省九个稀有剧种之一;20086月,经国务院批准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负责人:李浩 联系电话:0753—4431781

五华县采茶戏传承保护中心采茶戏历史悠久,已流传三百多年。艺术表演形式载歌载舞,多姿多彩,富有浓郁的茶农生活气息。五华采茶戏在传承发展中,集合丰富的客家文化,形成别具一格的粤东采茶戏,人称南国百花园中的“奇葩”。

五华县采茶剧团成立于一九五七年,是国办专业文艺团体。二00九年被广东省列入非物质文化保护单位。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目前,共有演职员三十人(其中:中级职称。在十二人,初级职称九人),同时,拥有较高艺术水平的编、导人才。在几十多年的探索实践和改革开放的创新发展中,依靠上级领导的支持以及全体演职员的智慧和力量,以庞大的阵容,精良的设备,精湛的演艺水平,完美的诚信服务,创造了采茶艺术骄人的业绩。挖掘整理上演的传统戏有《梳妆》、《盘茶》、《补皮鞋》、《妹子》、《试妻》、《野店》、《螺丝姑娘》等几十个大小剧目,广受欢迎,久演不衰。创作上演的现代教育剧目有《长乐水》、《十里青山》、《扎红花》、《采茶歌》、《乌云下的歌声》、《竹山路弯弯》、《茶山雾蒙蒙》、《天子奇遇》等几十个大小剧目,其中大部分获省、市级奖励,得到高度评价。部分获奖剧目由电视台摄制成戏曲电视片全省播放。一九九九年应邀台湾交流演出盛况空前。多年来,剧团为建设文化强省、文化梅州,繁荣。发展文化艺术事业作出了突出的贡献。

新的时期为采茶艺术提供了更宽广的发展空间。五华县采茶剧团将继续秉承勤奋开拓、积极探索、对艺术精益求精的优良传统,创作更多更好的艺术精品,以全新的精神,全新的面貌,全新的风格奔向灿烂的明天。(负责人:陈国标 联系电话:0753—4457639

五华县文化馆五华县文化馆始建于1950年,总建筑面积2500多平方米,其中公共文化设施面积1021平方米,现有五层馆舍,演出舞台和500平方米的露天剧场。馆内设有老年活动室、少儿舞蹈室、美术书法展厅、摄影展览厅、非物质文化遗产展厅、教育培训室、民族器乐室以及文化走廊、宣传橱窗等。

馆内现有干部、职工16人,其中馆长1人,副馆长2人,中级职称7人,初级职称6人,业务干部大都来自专业文艺团体或毕业于艺术院校,并在省、市、县文联的各协会担任一定的社会职务,干部素质好,业务水平高,具有一定的开展群众文化活动和组织辅导培训的能力。内部设有戏剧文学创作组、音乐创作组、群文辅导组、美术书法摄影组、行政后勤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和“一条龙”业余剧团。文化馆先后被广东省委宣传部、文化厅授予“全省文化馆文明单位”、“广东省文明文化馆”、“广东省文化艺术上山下乡先进集体”,2011年被中国文化和旅游部评为“国家一级文化馆”。

建馆以来,文化馆始终坚持文艺“两为”方向和“双百”方针,按照文化馆的文化宣传、艺术创作、群文辅导、搜集、整理等工作任务,充分发挥职能作用,积极开展群众文化辅导活动,业务干部经常深入乡镇、机关、学校等单位进行文艺辅导,推动了机关文化,企业文化、社区文化、家庭文化、少儿文化和老年文化的广泛深入发展。积极办好各类艺术培训班,每年培训学员达300人以上。近年来,文化馆认真实施精品战略工程,繁荣文化艺术创作,共创作各类文艺和美术、书法、摄影作品300余件,获全国二等奖以上3件,省级等奖7件,市级等奖50余件。群文辅导成果显著,获省金奖2个,银奖3个,获市等级奖项20多个,大大提升群众文化艺术水平。

文化馆为贯彻落实《文化和旅游部 财政部关于推进全国文化馆(站)免费开放工作的意见》文件精神,全面向群众免费开放老年活动室、少儿舞蹈室、美术书法展厅、摄影展览厅、非物质文化遗产展厅、排练室、声乐室、教育培训室、民族器乐室、演出舞台和露天剧场,为五华人民群众提供便利的文化活动场所和优质的公共文化服务。(负责人:张东明  联系电话:0753-4433345

五华县博物馆五华县博物馆成立于19843月,位于县城水寨镇文化街61号,是一座三层加顶钢筋水泥框架结构。馆舍占地面积250平方米,建筑面积810平方米,其中陈列展览厅2个,220平方米,文物库房2个,40平方米。它是五华县收藏保护、陈列展览文物和进行科学研究、爱国主义教育的文化事业单位。

五华县博物馆现有各时代各类型藏品上万件,主要藏品的有:中生代的恐龙蛋化石;新石器时期的彩陶和各式石器;青铜时期的鸡型壶、龙纹三足双耳铜鼎;秦代半两钱;西汉南越王赵佗所筑“长乐台”遗址出土的绳纹板瓦、筒瓦;汉代彩绘茧形壶;东汉连续弧纹铜镜等文物这些文物上起远古人类初始阶段使用的简单石器,下至1840年前社会生活中的各类器物,时间跨度长达一百多万年。文物不仅数量多、种类全,而且品位高、价值广,其中的商周青铜器精美绝伦,历代陶俑千姿百态。特别是近几年来,在华城镇塔岗村狮雄山西汉建筑遗址发掘的文物,填补了研究岭南历史和南越国历史的空白。

五华县博物馆是一座综合性博物馆,开馆以来,充分发挥文物藏品优势,坚持“有效保护、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原则,把收藏保管、科学研究和宣传教育功能有机相结合,举办了各种形式的陈列展览,形成了基本陈列、专题陈列和临时展览互为补充、交相辉映的陈列体系,从多角度、多侧面向广大观众揭示客家文物的丰富文化内涵,展现华夏民族博大精深的文明成就。自1991年以来,每年为配合党和政府的中心工作或活跃节日文化生活,均举办临时展览二至四次。1997年春节开始,开办了《五华县文物展览》,经常展出自新石器时代以来各时代具有代表性的文物180多件,从中可粗略看到该县历史发展过程,并欣赏到各类精美文物。正如该馆门联所云:“博大精深可一览上下五千年文明历史,物华天宝宜弘扬方圆三十镇创业精神”。展出以来,观众踊跃,反映良好,特别是广大中小学师生,对文物展览颇感兴趣,认为是一部不可多得的乡土历史教材。 

 该馆在文物考古和科学研究方面,成绩突出。在文物普查工作中,发现了一批价值较高的文物点,在保护和科研方面成绩显著,受到了广东省文化和旅游厅、省文管会的表彰和奖励。已出版的《中国文物地图售》(广东分册)和《广东名胜古迹辞典》、《五华县乡土文物览胜》《广东古塔》及《广东县域历史文化资源》丛书等专业著作的编写工作,撰写了有关本县文物点和名胜古迹的内容。同时,五华县博物馆还参加了第二、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全面掌握了五华文物的分布情况和保护状况。

五华县博物馆规模虽小,队伍也不大,但全馆同仁同心同德,刻苦钻研,在文博战线上一步一个脚印地工作,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 “为绿色崛起,推进发展大提速,建设幸福新五华”作出了卓有成效的贡献。今后,将乘建设文化大省的强劲东风,昂首阔步向新的目标迈进。(负责人:张汉彬  联系电话:0753—4435250

五华县图书馆 五华县图书馆成立于1964年,馆舍建成于1982年,1997年扩建,主楼四层,总建筑面积2200平方米。有干部职工9人,其中:中级职称4人,初级职称3人。内设采编室、外借室、报刊阅览室、少儿阅览室、地方文献室(古籍典藏室)、科技咨询室、多媒体阅览室、流动图书馆、复印打字室以及报刊典藏室等。现有藏书101117册,年均新增藏书4000多册。发放有效借书证2731个,年接待读者10多万人次。每周工作6天、48小时。自1994年参加第一次评估定级以来,五华县图书馆历经全国三届评估和定级,一直保持着 “国家三级图书馆”荣誉称号。20077月省馆在我馆成立了广东省流动馆五华分馆,从而促进了我县图书馆事业的一大进步;暨流动馆的建立,2010年我馆在上级领导的重视支持下,建立了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支中心,缓解了我县图书馆长期以来购书经费紧缺的矛盾。

图书馆以“外树形象,内抓服务”为指导,一直以来,我们恪守“读者第一,服务至上”的办馆宗旨,努力改善办馆条件和加强基层业务建设。致力于提高读者服务工作水平和服务质量,力所能及地举办各种读者活动,在馆内营造业务研究氛围,进行职业道德教育,强化队伍素质建设,努力提高全体的管理水平。以“创新务实,高效管理,优质服务,读者满意”为方针,不断扩大服务范围,积极开展送书上门、送书下乡服务活动,把图书馆服务延伸到乡镇、农村、社区、军营、企业。每年以公共图书馆“读者服务宣传周”、“全民读书月”、“4.23世界读书日”为契机,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群众性读书活动,让图书馆成为了市民读书、学习、研究的中心。(负责人:曾秀霞 联系电话:0753—4437235

长乐学宫位于广东省五华县华城镇十字街(古长乐县城),始建于明成化五年(1469),距今有540多年历史。占地5100平方米,建筑总面积为3100平方米,围墙及周边绿化带为2000平方米,时有万仞宫墙礼门、义路坊墙垣、棂星门、泮池、戟门、东西庑、东西碑廊、东西厢房、大成殿、明伦堂、崇圣殿等。原为嘉应州(今梅州市)最大、最具特色、最有皇宫风格的“孔子文庙”学府。

公元1925年,时任黄埔军校政治部主任周恩来等,率领东征军主力第一团,第一次东征讨伐逆贼陈炯明时,曾驻于此。并在此掀起五华县民主革命运动,组建五华县临时民主革命政府,推举县长。

1984年,被五华县人民政府列为文物保护单位。1989年,被广东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4年重修大成殿,塑立孔子等古代圣贤像;2000年重修东、西庑和戟门,增设文化展厅,塑立李威光状元像;2009年修宫墙、泮池、东西碑廊、东西厢房,建设园林绿化、亮化及展览等项目;2017年对戟门及东西庑屋顶瓦面进行抢救性修缮;2019年对排水设施进行抢救性保护修缮。

在历届五华县委、县政府的高度重视下及省、市、县文物主管部门的支持下,在社会各界仁人志士的大力资助下,长乐学宫进行了整体修复,使之成为了粤东一处爱国主义教育、旅游的儒学圣地。(负责人:彭山 联系电话:0753—4848489

狮雄山秦汉遗址管理处狮雄山遗址位于广东省梅州市五华县华城镇塔岗村狮雄山,是秦汉南越国时期的一处大型建筑址。20118月被广东省文化和旅游厅公布为首批广东省大遗址保护单位,201910月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遗址总面积约22万平方米,可分为衙署区、作坊区和一般居住区,城外有墓葬区。秦汉时期遗迹主要分布于狮雄山南岗的经过人工修整的四级台地上,被环绕壕沟划分为南、北两个区域。壕沟将人工壕沟与天然河道有机联系起来,构成了一个规模宏大的防御系统。发现建筑基址、排水沟、陶窑、水井、灰坑、灰沟等大量遗迹。出土大量建筑材料、陶器、石器、铁器,特别是出土68枚钤印封泥,有“定楬之印”“定楬丞印”“蕃”等字样。

狮雄山遗址是秦汉南越国时期所设“定楬道”之治所和赵佗所筑“长乐台(行宫)”,是研究南越国历史的重要资料,对揭示秦汉王朝与南越国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关系,以及岭南地区多元文化的碰撞融合均有重要价值。(负责人:朱高贤 联系电话:18312845611

梅州五华苏区革命历史博物馆:梅州五华苏区革命历史博物馆位于梅林镇梅南村南沣山,规划占地约7212.25㎡,建筑面积约为13535.75平方米,总投资约1.7亿元,按照省级博物馆标准建设,布展面积为6300平方米。博物馆主体建筑共四层。其中,1层为办公室,地面23层为红色革命文物陈列布展大厅,布展内容第一部分镰斧先锋莅广东;第二部分犁头飞舞大旗红;第三部分千里云山联斗志;第四部分廿年天地换东风有革命文物495件,革命历史人物雕塑等一批。是进行爱国主义、国防教育、革命传统教育和党史党性教育的生动课堂和实践基地,也是对苏区革命历史进行专题研究的一个重要平台。同时,建设苏区革命历史博物馆是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举措,是带动当地旅游发展和弘扬红色革命精神的有效途径。第4层为廉政教育、警示大厅充分展示廉政文化、党建文化,突出五华重点人物和重要事迹,宣传先进典型,传播廉政文化。陈列大厅将运用现代理念,通过虚拟现实(VRARMR)、全息投影、场景复原、多媒体资源制作等现代科技手段全面展示五华苏区人民光辉灿烂的革命斗争历程。

项目于201912月开工,计划202112月竣工。梅州五华苏区革命历史博物馆属五华县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领导和管理的正股级一类事业单位。(负责人:张龙华 联系电话:13924480668